APP下载

贵州省应用型高校社会服务的困境及优化路径

2018-01-28

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铜仁应用型服务

张 杰



贵州省应用型高校社会服务的困境及优化路径

张 杰

(铜仁学院 社会服务中心,贵州 铜仁 554300)

应用型高校的社会服务是以满足地方发展需求为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社会性服务行动,在其社会服务行动实施过程中,社会服务意识、服务机制、服务效果深刻地影响着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以贵州省为例,结合当前应用转型试点高校现况,在肯定成就的同时,发现应用型高校面临着社会服务意识较淡薄、社会服务制度不健全、社会服务效果不佳的困境,基于此,需要以树立主动引导社会发展服务观为立足点,以完善社会服务制度为支撑,通过打造社会服务精品项目的方式,将其作为突破困境的切入点,共构应用型高校社会服务的优化路径体系。

应用型高校; 社会服务困境; 优化路径

如何理解“应用型高校社会服务”概念?从2017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应用型高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来看,已经明确界定了应用型高校的内涵,结合这一类高校特点,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社会服务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职能中处于统摄性地位[1],其社会服务的目标主要是“直接满足区域社会的现实需求”[2]服务手段主要以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统摄教学、科研职能,以此满足地方社会需求。在高校社会服务过程中,教师群体的社会服务意识影响社会服务行为,而社会服务行为则有赖于社会服务制度体系的支撑,以此共同影响社会服务效果。基于此,以贵州省为例,结合6所应用转型试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应用型高校面临的社会服务存在的困境,提出突破路径,以期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贵州应用型高校社会服务存在的困境

自2015年以来,贵州省为了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工作,先后将铜仁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凯里学院、遵义师范学院等6所地方高校作为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通过对2017年“贵州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现场会议”和2018年“贵州省地方本科转型发展推进会”中各转型试点高校交流的文本材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前这些应用型高校都结合了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发展需求,在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都采取了相关举措来推动落实高校社会服务工作。六盘水师范学院通过参与政府部门的科技特派员、农业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进行服务工作。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通过产教融合提升社会服务层次,一是在校政合作方面,与毕节市七星关区政府合作打造“林青的远方”这一品牌传承地方红色文化,与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科技协同创新服务地方生态建设;二是通过干部挂职、支教帮扶等方式提升服务地方能力。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与行业企业探索多种形式的产教融合和科技服务等工作。凯里学院通过校地合作、服务产业,与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共建大健康学院,服务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服务,同时,不断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遵义师范学院通过结合地方需求和自身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贡献率。铜仁学院在学校层面成立社会服务中心,各二级学院成立社会服务科,相继出台《铜仁学院社会服务提升计划》和《铜仁学院社会服务管理办法》《铜仁学院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社会服务工作方案》等制度,引导学校师生为政府、行业、企业、社会提供人才、科研、技术、文化、资源、公益、公共关系等服务。

当然,在肯定成就的同时,不可否认,这些转型试点高校受制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依旧还存在一些亟待补齐的短板,主要体现在社会服务意识薄弱、社会服务机制不健全、社会服务效果不佳三方面。

(一)社会服务意识薄弱

应用型高校是否真正能够落实“应用”二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如何理解“社会服务”,没有教师群体的大力支持,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的办学宗旨就难以实现。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转型试点高校在服务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在意识观念层面,大多存在以下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社会服务意识欠缺、浅层次理解社会服务职能、片面解读社会服务活动。

第一,社会服务意识欠缺。通过访谈发现,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旧有的观念中,认为大学是象牙塔,教师的教学和学术发展是最高的尊严,为社会提供服务会有损教师形象。这部分教师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知识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巨变,知识不再是“形而上”,而是能够“落地”,高校教师只凭借研究旨趣,纯粹地进行学术研究,来确定研究领域的时代已然过去,抓住社会服务的机会,以此来加强与外部社会环境的联系,了解地方社会需求,解决地方社会实际问题,可以帮助大学教师更好地实现专业化发展,“闭门造车”式的学术研究并不适用于应用型高校教师。

第二,浅层次理解社会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机械地“并列式”理解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基本职能,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人为地割裂开来,使得部分教师在参与社会服务过程中,觉得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如去地方企业服务等),加重了其工作负担,延长了工作时间,为其自身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比如社会服务的渠道宽窄、社会服务时限长短、社会服务评价高低等,这些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服务职能之于应用型高校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服务社会,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可以“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指明方向,是促进教学和科研发展的重要途径”[4],教师作为连接高校与地方社会的衔接者、参与人,对社会服务职能的理解偏差必然制约其发展。

第三,片面解读社会服务活动。部分高校在开展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片面解读社会服务的现象,不太重视人文社会学科教师参与到地方社会服务当中。不可否认,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在开展产教融合过程中,理工学科有着天然优势,人文社会学科处于相较弱势地位,结合贵州省实情,大力发展与社会关系紧密的理工学科,大力支持理工学科专业教师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在这一阶段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是与之相对,也不能忽视与社会关系联系度不高的人文社会学科发展,不鼓励支持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师参与到社会服务当中,从长远来看,制约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并不利于地方社会文化的建设[5]。

(二)社会服务制度不健全

应用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要真正落实,既需要一套完善的社会服务制度加以指导,也需要相应机构加以支撑,更需要相应的管理人员充分发挥主动性,推进高校各项社会服务活动的顺利实施。但当前贵州省应用转型试点高校,在开展社会服务过程中,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社会服务制度,也比较缺乏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和专门社会服务活动的管理人员参与其中。

首先,在专门的社会服务制度政策体系方面,还处于不完善阶段。从国家层面来看,目前只有国务院于1989年1月15日成文,在2011年12月14日发布的《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改革鼓励教育科研卫生单位增加社会服务意见的通知》,在其政策中明确指出要“从政策、制度上采取措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确引导和鼓励他们以多种形式增加社会服务”“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6]从地方层面来看,相关高校社会服务政策,多散见于这些文件,比如《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从学校层面来看,结合贵州省政策实际,在转型试点高校中,只有铜仁学院出台了专门的社会服务管理办法,形成了具体的社会服务成果奖励和积分量化办法,其他高校官网上并未见有专门的社会服务管理办法的相关信息。

其次,在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设置及专门人员管理方面,通过学校官网检索的方式,发现目前只有铜仁学院设有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配置相应管理人员及管理经费,搭建社会服务网络平台(比如铜仁学院社会服务中心网站的设置),形成社会服务中心工作落实流程图等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以专门机构配套人员的方式落实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而其他高校主要通过科研处、对外交流与合作处等机构承担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责,兼而管理人员。总体来说,贵州省转型试点高校,在现阶段还比较缺乏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和专门社会服务活动的管理人员来推动社会服务活动。

(三)社会服务效果不佳

第一,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高校社会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现有的应用型高校社会服务体系不足以从真正意义上落实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效果有待提高。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为应用型高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指导。该文件明确指出“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对照政策文本,反观贵州省应用型高校服务社会的现状,从社会服务经费项目的来源看,当前高校开展社会服务项目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来源于企业的经费较少。从社会服务内容来看,高校与地方企业开展社会服务内容多是技术服务、学生实习实训,在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协同创新、高校与企业联合建设技术创新平台等方面,校企协同创新能力不足,企业没有充分发挥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社会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第二,应用型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2018年7月5日,贵州省教育厅发布的《全省高校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工作情况》,从某种层面上,佐证了应用型高校社会服务效果不佳的现实状况。从服务农村产业革命项目数量来看,在第一批贵州省服务农业产业革命项目100项中,遵义师范学院15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3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凯里学院、铜仁学院各1项。除遵义师范学院之外,其他转型试点的应用型高校在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中草药等多个产业领域产生的专利技术较少。从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内容来看,贵州转型试点的高校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受制于各种因素影响(高校自身发展的基础条件、所处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具备资源等),存在发展不均衡,项目成效不显著的困境。比如贵州大学(研究型大学)的科技服务,在现阶段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能够较好地支撑地方产业发展,在核桃种植、猕猴桃产值上分别超过15亿元,经济效益良好,刺梨(贵农5号)已经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得到大面积推广。但反观转型试点高校的社会服务现状,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仅形成工作体系,铜仁学院只形成对接铜仁市的生态茶、中草药、生态畜牧业、蔬果菌四个支柱产业。所以亟待提高其高校社会服务的质量水平,改善社会服务效果不佳的状况。

二、贵州省应用型高校社会服务的优化路径

针对上述贵州省应用型高校社会服务存在的困境,需要以树立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服务观作为立足点,以完善社会服务制度为支撑,通过打造社会服务精品项目,将其作为突破困境的切入点,共同影响教师群体的社会服务行动,共构应用型高校社会服务的优化路径体系。

(一)以树立高校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服务观为立足点

诚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所言:“服务于社会只是高等教育的功能之一,但是却是最重要的功能”“现在的问题不是大学是否需要使自己关心社会问题的问题,而是它们能不能承担它们所应肩负的责任的问题”[7]11。时至今日,之于应用型高校来说,社会服务职能统摄办学全局,更需要承担起服务地方社会的重责,补社会服务意识薄弱的短板。第一步就需要树立高校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服务观,以此作为高校社会服务工作开展的立足点,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政府、高校自身及教师群体的共同参与,只有当三方明确自身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明晰自身在服务地方社会系统中的职责,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才能真正意义上帮助高校树立起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服务观。

首先,在政府层面“更希望政府在管理上作为监督者、校企促进者和购买教育服务消费者”[8]。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在政策制定、制度建设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引导、规范、保障学校社会服务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不断推进高校服务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以此影响、引导高校主动树立引导社会服务的观念。

其次,在学校层面,高校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道路,“打造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政府需求的服务、协同创新科技推广、文化传承创新四个高地”[9]。在充分认识、深刻理解社会服务职能的基础身上,主动与外界的地方社会建立联系,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的领域与范围。比如在合作平台方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理念下校政企“三角”关系,主动建立健全服务基地的“校政企”共建机制,推动服务基地“联盟型”发展,“协同型”管理,最终形成政府、企业(行业)基地联盟、学校三方组成的稳定“三角协同模式”,以此产出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成果,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以成果收益带动高校教师转变思想,进而树立主动适应、引领地方社会服务的意识。

再次,从教师层面来说,一方面需要根据政府、高校的相关政策、制度,转变对社会服务的偏见,积极投身其中,成为地方社会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另外一方面,也要关注应用型高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理论研究,用理论武装思想,发挥高校教师的研究优势,成为应用型高校社会服务理论的研究者。唯有如此,才能帮助高校树立起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服务观。

(二)以完善社会服务制度为支撑点

应用型高校要落实社会服务宗旨,为地方社会提供全方面服务,需要完善相关社会服务制度,以此作为支撑点,来保障其各项社会服活动的顺利开展,而制度的完善离不开组织机构的搭建和专业团队的组建。

第一,要设立专门的能够推动社会服务工作的组织机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行政机构的设置应大学组织价值体认和功能确认”[10],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是教学和学术发展的延伸,需要设置相应的机构来保障其各项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比如教师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如何保障教师权益,如何实现教师群体与地方服务需求信息之间的有效匹配,如何扩大高校的社会服务影响力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机构组织来推进工作。

第二,形成专业社会服务团队,打造专门的管理服务团队+教师社会服务团队+学生社会服务团队发展模式,完善相关政策。其一,专门的机构需要配置专业化的管理服务团队。社会服务工作人员既要掌握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又要践行行政服务管理职能所需要的行政能力,同时能指导项目课程、服务学习等教学活动有效的开展。其二,在教师层面,建立健全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内部激励机制,在分类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任、人才奖励、评先评优、进修访问等方面,尽量实现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同分同值”。其三,在学生层面,完善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奖励政策,探索学生在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校级各类奖项评定中引入社会服务评价指标。

(三)以打造社会服务精品项目为切入点

贵州省应用型高校的社会服务效果不佳现象背后,从某种层面已经折射出当前这类高校社会服务精品项目的匮乏,所以需要打造应用型高校的社会服务精品项目,以此作为突破困境的切入点。

第一,结合二级学院的学科专业特点,打造一院一品精品项目,围绕“社会服务要反哺人才培养、反哺科学研究”的目标[11],科学制定、规范实施、重点打造的社会服务精品项目,鼓励技术服务、文化服务、人才服务等服务项目以产品、论文、著作、专利、报告、案例等形式产出成果,提高社会服务项目质量。

第二,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开设“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邀请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建设,实现社会服务和课程的融会贯通,帮助师生体验真实社会服务项目,做到学用结合。

第三,加强高水平、多方参与研究平台建设。对于转型试点高校来说,研究需要聚焦在“地方需求”上,但服务标准则要向“国家标准”看齐,因为唯有这样,才能“带动学校综合实力提升”[12]。可以从三方面着手,首先,高校可以把现有的国家、省、市、校等研究平台逐步提升为“主动把握社会需求”的研究平台。其次,根据学科方向,成立多个地方发展研究院(所、中心),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研究内容[13],以此打造地方的“智慧引擎”平台,助力地方智库建设。再次,搭建不同学科专业背景技术服务团队成员的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社会服务培育基金”等经费,以此培育出若干富有高校特色、师生参与的精品社会服务项目。

[1] 侯长林,陈昌芸.应用转型是在坚守大学根本前提下的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8(17):6-14.

[2] 王岚.社会服务: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的突破口[J].铜仁学院学报,2018(4):53-54.

[4] 张杰.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合理存在的哲学基础[J].铜仁学院学报,2018(4):50.

[5] 金保华,刘禹含.地方高水平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问题与改进[J].教育探索,2015(11):68.

[6] 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改革鼓励教育科研卫生单位增加社会服务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1-12/14/content_6066.htm,2011-12-14.

[7] Derek Bok.Universities and the future o f Americ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0:11.

[8] 王宾齐.关于政府、大学和社会三角关系的定量研究假设——对伯顿·克拉克“三角协调模式”的物理学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5.

[9] 谢维和.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新地标[J].中国高教研究,2018(4):19.

[10] 徐梅.大学行政组织机构变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5:9.

[11] 罗静.对铜仁学院“铜仁需求·国家标准”办学理念的解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6(11):52.

[12] 侯长林.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理性审视[J].职教论坛,2018(6):9.

[13] 陈昌芸.对教学服务型大学服务社会的探讨[J].铜仁学院学报,2017(2):53-57.

The Difficulty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Social Service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ZHANG Jie

( Social Service Center,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 )

The social service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s a series of social service actions aimed at meeting the local development needs. In the course of implementation, social service consciousness, service mechanism and service effect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smooth progress of various work. Taking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ilot universities for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the difficulties of weak social service consciousness, imperfect social service system and poor social service effect while affirming their achievements. Based on thi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 active social development service concept as a foothold, to improve the social service system as a support, and to take the building of high-quality social service project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of difficulty to construct an optimized path system for the social service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difficulty of social service, optimization path

2018-11-13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项目“贵州应用本科校政企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构建研究”(FIB170508)。

张 杰(1976-),男,土家族,贵州沿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音信号处理。

G640

A

1673-9639 (2018) 12-0033-05

(责任编辑 陈昌芸)(责任校对 王立平)(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铜仁应用型服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诗书画苑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寻味贵州——铜仁
天地大美——铜仁梵净山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看雪——铜仁梵净山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