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培养
——以浙江省高校为例

2018-01-28高晗雯

台州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立德素质价值观

高晗雯

(台州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1]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故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是一个新的时代课题。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是指广义创业创新教育,它代表了具有提出创造性思想,并坚定不移付诸实施的能力;勇于负责、善于交流和组织的能力;有主见、有自信、有社会责任感,能适应未来变化的独立人格。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2]中多次提到了创新创业,他强调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创新创业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团队。2017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指出[3],我国创新创业能力在40个参评国家中排名17。近年来,我国的创新创业能力持续提升,但是和发达国家还有明显的差距。比如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我国的网民数量世界第一,已成为网络大国,但是核心技术仍由西方国家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9月主持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指出[4],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国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国最大的隐患。诚然,不仅仅是互联网领域,包括汽车、飞机等其它很多领域,都存在着这个隐患。要消除隐患,就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提高我国的创新创业能力,就必须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素质”教育。

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5],近3年来,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率维持在2.9-3.0%之间,90%左右的毕业生都会选择就业或者深造。因此,把创业创新教育延伸为“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使之不局限于自主创业或是商学院的大学生,从而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那些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毕业生即使不选择自主创业,而是到企事业单位、教育科研机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也会拥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更好的表现。因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旨在培养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党中央号召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观趋于多元化

高校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深入了解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现状,我们对5所浙江省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主要针对浙江省的在校大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创新创业意愿、创新创业认知、创新创业目的等)和创新创业培养方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等)。

本次调查问卷选取了5所具有代表性的浙江高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1份,有效问卷479份。我们将数据整理为量表的分值形式,并应用PASS软件进行可信度分析,其可靠性统计资料的Cronbach的Alpha系数为0.908,表明数据的可信度较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在创新创业培养方式方面,几乎所有的被调查学生都表示学校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50.7%的同学表示在专业课上老师有涉及创新创业教育,58.03%的学生表示学校有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制度;67.4%的同学参加过创新创业讲座,9.6%的同学表示学校配备创新创业导师;27.3%的学生参加过各个级别的创新创业大赛,19.8%的同学表示学校成立了创业创新学院。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浙江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并逐步实现了全覆盖。针对目前创业导师比较紧缺的问题,浙江省创业导师培育工程已经全面展开,到2020年,全省将培育高校创业导师5000名,结对培育大学生创业创新者2万名,将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在创新创业价值观方面,53.7%的学生表示有很强或者较强的创新创业意愿,表现出他们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67.0%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仅适合毕业后打算创业的学生,表现出他们对“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认识有局限;在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中,66.2%的学生选择了“目标明确”,而“人脉”、“经验”、“个人奋斗”等选项高于“责任感”与“诚信”等品质的选项,说明大学生对思想品德方面的考量低于对自身能力的追求。对诚信的认识中,80.6%的学生表示在工作中会诚信守法,但是有19.4%的学生选择了“说不清”或者“也许会有一些投机手段”,这个是令人担忧的,反映了一小部分学生道德观存在偏差。在创新创业目的方面,自我实现、权利地位和经济报酬排在了前三位,分别是73.5%、68.7%和66.0%,而社会需求、安全性和变动性则排在了末三位,均达不到40%,表现出他们自我观念强烈、重视物质、缺乏社会责任,意志不坚定等。从价值观的结构来看,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经转向多元的价值观;从价值观的标准看,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标准转向重物质的实用主义,并有功利化的倾向;从核心价值观来看,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向自我中心和主体意识转化。

总之,此次调查问卷结果反映出浙江高校积极响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号召,大力发展“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并已经走在“全面化”、“专业化”和“差异化”的道路上,这与经济“新常态”的内涵相契合,并将积极推动浙江经济创新发展。不过,我们也发现大学生在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存在问题。浙江高校在“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走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育人困境,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立德树人理念在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是众人奉行的为人处事的最高准则,是人文精神的传播。“立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即树立德业,坚持德育为先[6]。“树人”出自《管子·权修》,即通过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进入21世纪,“立德树人”的“德”不仅指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还包括了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为人处世的原则,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集中体现。而“人”是指有理想信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由此可见,“立德树人”作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立德树人理念在“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7]。

“立德树人”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当代高校的教育任务和目标,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体现了其时代性和传承意义。“立德树人”的教育意义体现在其价值评价和准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具体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应了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内在驱动力[8]。第二层面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具体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理想价值,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根基,是“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社会目标和保障力。第三个层面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具体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价值要求,体现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人伦美德和个人品德,是“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道德准则和生命力。由此可见,“立德树人”理念融合了国家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准则为一体,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具有核心层面上的共通点。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是“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道德保证和最终目标,“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四、“立德树人”理念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事业发展

针对调查数据反映的大学生在理想信念、诚信敬业、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等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浙江高校的实际出发,以立德树人理念为准则和指导思想,把抽象的、高度概括性的“德”具体化、日常化,使每名大学生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立德树人”理念贯穿课堂教学。学校精心打造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大力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使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在各学科、各课程的每一堂课中。

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和导向,全面开设“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通识课程。在师资力量上,学校要大力培养校内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以“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课程为引领,制定科学高效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导向,提高授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以经常性交流和培训为手段,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准。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构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营造宽松、活跃、共振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有明确的概念和认知,并深刻领悟创新创业观的重要性[9]。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引用古今中外著名企业的创始人的故事。如我国历史上涌现的晋商、徽商等传统成功人士,他们身上就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诚信观念。教师通过“嵌入式”教学将职业价值观、社会责任观、诚信守信理念、为人处世等行为准则和教学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贴近实际,代入自然,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和认同。

(二)“立德树人”理念深入课外教学。课外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采用课外教学模式,使“立德树人”理念更加具体化、生动化,使学生对“立德树人”理念的认同感更高。

举办成功人士案例分享。成功人士有很多共通的基本特点。成功人士的情商高,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成功人士的逆商高,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意志坚定;成功人士重视诚信,这是他们的立足之本,《道德经》有云:“夫不信者,有不信焉。”安然公司曾是能源巨人,却在2001年毁于一旦,究其原因,主要是高层领导被利益驱动,诚信丧失。成功人士看重团队精神,他们在工作中能够迅速融入团队,有效地避免以自我为中心。这些成功人士来校讲学,和学生面对面交流,使同学们能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些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产生更积极的激励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

参观知名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以价值观为核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精神纽带。通过企业文化,可以把所有员工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比如阿里巴巴有六个核心价值观,分别是:客户第一,尊重他人;拥抱变化,勇于创新;团队合作;诚实守信,勇于承担责任;乐观积极,永不放弃和专业执着。比如京东商城坚持追求感恩、正直诚信、勇于担当、团队精神、互信合作等价值观,他们的迅速崛起和这些核心价值观有紧密的关系。学生在参观这些发展迅速、基业长青的企业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企业文化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代入感,在文化理念和企业价值观的熏陶下受到感染。

(三)“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仅靠课堂学习和课外了解是不够,要将之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就必须躬身实践,坚持知行合一。

开设模拟创业人生实践。按照实际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商业操作程序来运行模拟公司,同学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通过组建公司、分析经营环境、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和完成岗位工作等完成模拟实践,在每个关键的环节都让每一名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工作的流程和规则。学生通过虚拟的环境、人物和环节设定感知在创新创业中所需的素质,比如坚韧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敬业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意识等。

推动实习和众创空间的建设。学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采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和共同研发项目模式,让学生直接到企业去实习,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观。学校积极推动众创空间建设,鼓励广大青年学子秉承“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迈开大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圈。这种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于无声处受到“立德树人”理念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五、小 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高校需要用立德树人理念来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观,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职业素养,脚踏实地,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以创新带动创业,做时代的弄潮儿,真正成为新时代下的新青年,为把我国建设为创新型国家而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立德素质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