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作文命题看文化引领的困境及其对策
2018-01-28
(太原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一精神在基础教育中有充分的体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要求把“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把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文化,是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这个多元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介入,为社会文化注入了活力,但是也给文化引领带来挑战,尤其是对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坚持多元文化态势下的正确的文化引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本文对2012年至2018年期间我国高考作文命题文化取向进行分析,以便对文化引领的问题加以研究。
一、文化引领的困境
高考作文命题是文化的一个风向标。在2012年至2018年期间的高考作文命题文化取向极为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主流文化取向的作文命题,涉及国家、社会、个人多个层面,如“我和2035有个约”(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共和国,我为你拍照”(2017,北京卷)、“女儿举报老爸酒驾”(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火车巡逻员的故事”(2012,北京卷)、“过一个平衡的生活”(2013,四川卷);二是具有现代文化取向的作文命题,涉及现代意识、工作方法、生活方式、现代科技等方面,如根据标语写作(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浙江精神与浙江人”(2018,浙江卷)、“坐在路边鼓掌的人”(2012,浙江卷)、“经验和勇气”(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评价他人生活”(2016,上海卷)、“爱迪生怎么看手机”(2013,北京卷);三是具有精英文化取向的作文命题,涉及忧患意识、社会责任、艺术品鉴、终极关怀等,如“忧和爱”(2012,江苏卷)、根据孙中山名言作文(2012,山东卷)、“文章与人品”(2015,浙江卷)、“三句话看青春”(2013,浙江卷)、“诗词的思考”(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用语言解读”(2018,江苏卷);四是具有学校文化取向的作文命题,涉及教育观念、学习方法、学习生活等,如“奖惩之后”(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同学关系”(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此外,在2012年前大众文化也曾进入了高考作文命题,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2009,北京卷)、“品味时尚”(2009,江苏卷)、“武侠小说、流行歌曲、韩剧等对你的影响”(2005,上海卷)等。
高考作文命题反映了我国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也反映了文化引领的自觉。总的来看,高考作文命题坚持了正确的文化导向,但同时也表现出了在文化引领上的困惑。
(一)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二难选择
精英文化是由知识分子创造和传播的文化,表现了知识分子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大众文化是属于众多普通人的文化,从多数人接受水平出发,表达了多数普通人的需求,有娱乐性、流行性和对大众传媒的依赖性特征。两种文化形态的冲突显而易见。在高考作文中,大众文化涉及的话题都是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通俗、轻松、喜闻乐见;精英文化涉及的话题往往是超世俗的精神追问,高大、严肃。两种差异明显的文化,都是教育需要关注的。从教育目的看,教育担负着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任务,尤其是人文属性的课程,体现的正是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个性、理想、价值、尊严、情操、品德、观念,这与精英文化的追求有高度的一致性。这种追求具有超越世俗和物质、超越自我的特点,精神世界正是在超越中获得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精英文化在高考作文命题中不能缺失。从教育过程看,教育要顺应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杜威“教育即生活”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教育要和生活相结合;二是教育要体现生活和发展的规律。因此,作文命题需要回归生活,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大众文化借助现代传媒,围绕在学生周围,形式活泼,容易影响学生,是高考作文命题不能回避的。两种文化各有价值,又各有欠缺。精英文化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距离,如“忧和爱”,忧患意识和热爱成正比,对国家、民族、集体的忧患意识是知识分子的文化品格,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学生应然的理想,但还不是实然的存在,可以说,高于学生的生活,易导致作文空洞。大众文化是真实的当下的生活世界,即时、平面、刺激,如“时尚”“浅阅读”,解构崇高、经典和永恒,缺少对人性的自我叩问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可以说回归了学生生活,但不利于立人目的的实现。
回归生活还是高于生活?这可能是一对永远存在的矛盾。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论文艺的普及和提高之间的关系时说:“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1]862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认识这个高考作文命题悖论、文化建设悖论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文化的深度融合之难题
21世纪的今天,现代文化日渐丰富,传统文化在民族寻找自我认同中开始复兴,大众文化进入千家万户,精英文化在坚守与普及中摸索。各种文化有对立也有碰撞和交流,文化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主流文化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包容性,吸收了民族的、大众的、现代的文化营养,成为文化融合和文明传承的中坚力量。当前我国的主流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流文化融汇并提升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平和、道德至上、爱国友善,现代文化中的自由民主、法治科学等内容。在以上所列的高考作文命题中,主流文化占有一定比例,内容集中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富强、法治、理性平和等方面也有尝试,在话语形式上基本改变了主流文化的宏大叙事,从个人视角切入,贴近大众口味,具有生活化倾向,如“火车巡逻员的故事”。
以主流文化为核心进行文化融合的方向是明确的,但是高考作文题精品少,在各类文化之间往往顾此失彼,难以获得广泛认可,这和文化本身的特点直接相关。和物质生产相比,文化需要更长期的积淀,目前,我们的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一波一波的革故鼎新,一浪一浪的文化思潮,我们还来不及消化,更谈不上沉淀;我们还没有完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们的文化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碰撞、对话和互动,还没有达到深度融合。在广泛吸纳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的先进文化,这需要一个过程,表现在高考作文命题上,就是没有出现具有文化深度融合的经典命题。
二、解决文化引领症结的对策
解决高考作文的文化引领症结,要立足于社会文化的成熟和完善,也需要从教育自身领域突围和突破。
(一)沟通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文化阵地
社会、学校、家庭是形成学生文化观念的三个阵地。自然状态的社会文化以大众文化为主体,投注了教育目的的学校文化以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为主体,相对独立的家庭文化因家而异。现在突出的问题是三个阵地各自为政,造成社会、学校、家庭文化之间的断裂,形成学生人格的文化冲突,导致学生在高考作文中面对精英文化、主流文化说假话,面对大众文化空批评。
多元文化在不同空间被相互隔离,要求教育者承担起沟通和引领的任务。“引领”包含有向导与导向作用,文化引领不是用主流文化简单取代或打压多元文化,“而是要通过在多样中树主导、在多变中争主动、在竞争中显优势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引领’本身就蕴含着在对待社会思潮上持尊重其差异性、包容其多样性的态度”[2]12。所以,教师在沟通三个文化阵地、引领学生文化取向时,主要是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如下问题:第一,认清文化现状,不要回避现实中各类文化的存在和冲突;第二,以包容的态度面对现存的各类文化,除批判极少数的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中的享乐主义外,我们要承认其他文化各自存在的合理性。第三,以向上的态度追求先进的文化。追求先进文化,不能依靠灌输,要引导学生面对而不是回避真实的文化世界,比较而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不同的文化,反省而不是固守自身的文化观念,使学生在判断中作出选择,真正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理念,才能真正提升文化品位。
(二)植根于现实土壤,实现文化的融合创新
现实是文化产生和存在的土壤,主流文化要吸纳古今中外各类文化的合理因素,就应植根于现实土壤。现实是文化融合创新的动力,是文化融合创新的内容,也是检验文化融合创新效果的标准。
作文从本质上讲,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以思想的形式来体现如何解决各种矛盾,包括人的身心矛盾、人的社会矛盾(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的矛盾。这些矛盾是有时代性的,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在发生变化。目前,人的身心矛盾的主要方面由物质转变为精神,建构精神家园、观照个体内心就成为主题。人的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由集体至上转变为个人与集体相结合,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就成为时代发展的文化主题,等等。
传统文化融入主流文化要以当代生活为背景。传统文化是在封建社会农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现在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已经消失了,它的文化因素必须以当代生活为土壤进行革新才能有生命力。我们的高考作文命题应注意这一点,如“克己奉献”,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往往表现为有大我无小我,“火车巡逻员的故事”是这样,“最美乡镇干部”(2014,湖南卷)也是这样。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大学生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把个人需要和祖国需要相结合,这是发展变化了的时代对“奉献”的新诠释。只有把发展变化了的时代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革新传统文化,才能使传统文化充满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主流文化在融合各类文化合理因素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吸纳,而应植根于现实,在对各类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对话,进行革新、创造、提升和超越。
当前,我们处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改革开放的攻坚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期,人们的思想困惑、精神焦虑有所增多,社会上各种文化热也此起彼伏。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要有战略定力,把握好节奏,抓住高考作文命题等社会热点进行文化引领,以更好地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