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社会建设中要加强节水灌溉基础研究
2018-01-28李新建
李新建
(广西壮族自治区灌溉试验中心站,541105,桂林)
一、加强我国节水灌溉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近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和城市用水量迅速增加,农业灌溉用水占比较大,农业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变得更加尖锐。国务院提出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三条红线”管理,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发展节水灌溉,实现农业用水的高效利用,必须要有科学的灌溉基础研究成果作依据。灌溉试验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发展现代农业、规范农业用水、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科学支撑,对稳定国家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科学合理地配置水资源,实行科学的灌溉管理,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生产潜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详实可靠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数据作为理论基础,以保证节水灌溉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因此,加强节水灌溉的基础研究,无论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对
二、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基础研究工作的发展历史
从20世纪50—80年代,全国开启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为了解决灌区建设在设计、灌溉管理中的技术问题,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300多个灌溉试验站,对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的需水量和用水定额的灌溉制度及地面灌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引进,取得了一大批阶段性成果,出版了《中国主要农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和《中国主要农作物需水量与灌溉》两部专著。颁布了 《农田灌溉试验规程》《农田排水试验规范》《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灌溉技术领域取得较好的技术成果。例如在水稻灌溉技术方面,广西“水稻薄、浅、湿、晒”灌溉方法获得199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际节水灌溉技术领域,我国先后有茆智、高占义等7人分别获得国际节水技术贡献奖、节水管理奖、节水技术青年奖。武汉大学茆智院士主导的 《水稻水分生产函数及非充分灌溉原理研究》成果,中国农业大学康绍忠院士主导的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传输机理与模型》《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与区域耗水对变化环境的响应》等作物需水量基础性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全国高校与各地科研院校与灌溉试验站的努力下,共计开展了800多项灌溉试验研究。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应用都经历了长时间的观测研究,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灌溉用水定额、推广灌溉新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成果已在我国灌溉工程及规划设计、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农田水管理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当前我国节水灌溉基础研究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灌溉试验作为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我国曾几次规模化开展了灌溉试验工作,取得了一大批阶段性成果,对一定时期的农田灌排工程建设、灌溉用水管理及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发展至今,由于灌溉试验站建设投资、运行管理经费和人员编制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全国的灌溉试验工作也未能系统、全面恢复,现有的灌溉试验成果也大多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田水利面临的形势与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农村土地经营模式正在经历重大变革,农业现代化生产进程不断加快,农作物品种不断更新换代,灌溉技术日新月异,这些都使得农田灌溉排水技术及管理模式正在经历深刻变化,也使得现有灌溉试验工作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四、节水灌溉基础研究需要重点加强的工作
1.开展农田灌排工程规划设计,促进工程科学管理与运行
目前,灌溉试验工作不能系统正常开展,灌溉试验资料长期缺失,影响我国东北节水增粮、华北节水压采、西北节水增效、南方节水减排等区域化高效节水灌溉投入效果的科学评价,影响灌排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应大力开展农田灌排工程规划设计工作,使灌排工程实现科学管理与良性运行。
2.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占比较大,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落实“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重要保障。迫切需要研究提出节水灌溉或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作物需水规律、灌溉制度和最适宜的灌溉用水定额,制定科学的农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指标,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3.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灌溉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现代灌溉,推进现代灌溉和现代农业的良性互动,需要大力发展喷灌、滴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围绕现代灌溉开展试验研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4.降低农业水旱灾害风险,保障粮食安全
灌溉试验直接服务于农田灌溉事业,依托灌溉试验开展农业气象、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过程监测等,进行农田灌溉预报,及时应对极端天气或旱涝灾害,减低农业旱、涝风险,保证作物稳产、高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5.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生态节水灌区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利用率低,开展水肥耦合试验,提出有效降低农田氮、磷流失量的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灌溉发展规模,维系良好的灌区生态环境,推进生态节水灌区建设。
6.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当前,我国土地流转加快,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新型农业经营实体不断涌现,迫切要求政府提供灌溉预测预报等公共服务,以提高作物单产和品质。应大力开展农田灌排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示范、引导和培训,推动灌溉新技术的应用与转化,指导当地农业灌溉和用水管理。■
参考文献:
[1]杨焱.广西蔗糖产业高效节水灌溉规模化建设研究[J].中国水利,2015(7).
[2]李新建,等.控制灌溉次数对糖料蔗生长影响研究[J].中国水利,2015(7).
[3]广西壮族自治区灌溉试验中心站.广西: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J].中国水利,2015(24).
[4]闫九球,吴卫熊.广西糖料蔗高效节水灌溉方式适应性调查[J].中国水利,2015(7).
[5]李桂新,李剑锋,范海帆.新型中高扬程大流量水锤泵结构技术改进研究[J].中国水利,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