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应用于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2018-01-28曹荣辉辽阳市第九人民医院CT室辽宁辽阳111008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21期
关键词:脊膜硬膜囊肿

曹荣辉 辽阳市第九人民医院CT室 (辽宁 辽阳 111008)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CT应用于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本科室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方式将其分为CT组与MRI组,两组患者经CT与MRI检查后,对比诊断结果。结果:CT组诊断出钙化17例,硬膜囊肿7例,脊膜强化5例,韧带扩散6例;MRI组诊断出钙化6例,硬膜囊肿25例,脊膜强化23例,韧带扩散25例;CT组诊断出钙化明显高于MRI组,但诊断出硬膜囊肿、脊膜强化、韧带扩散则显著低于MRI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可有效反应出脊柱结核患者的结核影像学表现,临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将CT与MRI联合进行诊断,有效提高诊断率。

脊柱结核是骨科常见的一种骨关节疾病,同时在全身骨关节结核病中的发病率也位居第一,约为40%~50%,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但以16~28岁最为常见,30岁后的发病率逐年下降[1]。脊柱结核好发于颈椎、胸椎、腰椎与骶尾部,以胸椎与腰椎中的发病率最高,同时结核病变还容易累及多个椎体[2]。由于脊柱结核的临床症状复杂,且病程长,患者无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容易出现误诊与漏诊,所以有效的诊断能尽早为患者定制治疗方案。影像学是临床诊断脊柱结核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可有效对病灶的范围、位置、特点等进行显示,临床价值不可取代。本文对既往收治的80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了CT检查和MRI检查,旨在对比两种影像学对疾病的诊断情况,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本科室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方式将其分为CT组与MRI组,每组40例。CT组男32例,女8例;年龄20~72岁,平均(46.8±5.5)岁;病程0.5~5.2年,平均(1.4±0.5)年。MRI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22~74岁,平均(46.4±5.7)岁;病程0.5~5.0年,平均(1.3±0.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病程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CT检查

采用16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检查,参数设置:电压120~130kV,电流150~280mA,层厚5~10mm。随后重建骨窗,注射100mL的碘伏醇造影剂。

1.2.2 MRI检查

采用超导型磁共振,选择自旋回波,脊柱线圈,对患者的脊柱进行轴位T1W1、T2W1、矢状位平扫,个别患者的病灶采取行轴位T1W1平扫,参数设置:层厚3~5mm,间隔距离1~2mm。若患者在检查时出现任何情况,就进行加强扫描,静脉推注0.1mmol/kg的造影剂Gd-DTPA。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记录,同时对比两组临床诊断率,包括钙化、硬膜囊肿、脊膜强化、韧带扩散[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影像学检查结果表现

MRI组可观察到椎骨位置的骨质有明显损伤,且T2W1信号高,T1W1信号中低,影像学结果累及整个椎体,能清晰观察到椎体有楔形变化,此外发现椎体有嵌入,T2W1信号高,T1W1信号低中。CT组只能观察到椎骨骨质出现不规则损伤,边缘毛糙。

2.2 两组临床诊断率比较

CT组40例患者中,诊断出钙化17例,硬膜囊肿7例,脊膜强化5例,韧带扩散6例;MRI组40例患者中,诊断出钙化6例,硬膜囊肿25例,脊膜强化23例,韧带扩散25例;CT组诊断出钙化明显高于MRI组,但诊断出硬膜囊肿、脊膜强化、韧带扩散则显著低于MRI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脊柱结核虽然临床症状较多,但因其缺乏特异性,所以诊断容易出现误差,甚至被其他疾病覆盖,造成治疗耽误,危及患者的健康。脊柱结核若能尽早诊断,就能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方案,预防神经压迫、脊髓压迫和椎管狭窄等,防止病情延误、恶化,降低了临床截瘫的发生率[4]。

目前对于脊柱结核的诊断主要以影像学检查为主,不同的检查手段表现出的检查结果也存在相应的差异。采用MRI检查能为医务工作者提供细致、全面的检查结果,让医生了解患者椎间隙和软组织的病变情况,清楚的观察到骨髓水肿、骨质损伤的情况[5]。此外,MRI的结果是以三维图像的方式进行呈现,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方式对于骨质的钙化则难以发现。CT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有效将病变部位呈现出来,同时还能了解椎体、附件的病变状况;但CT同样也具有不足之处,该方式对于软组织和椎间隙的病变情况进行检查时,其影像学结果清晰度差,影响临床诊断。本次研究发现,CT组诊断出钙化17例,硬膜囊肿7例,脊膜强化5例,韧带扩散6例;MRI组诊断出钙化6例,硬膜囊肿25例,脊膜强化23例,韧带扩散25例;CT组诊断出钙化明显高于MRI组,但诊断出硬膜囊肿、脊膜强化、韧带扩散则显著低于MRI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CT可有效反应出脊柱结核患者的结核影像学表现,CT属于横断面成像,重建平面多,所以对钙化灶的评估明显高于MRI;而MRI鉴于对蛋白质与水分子更为敏感,所以对韧带扩散、脊膜强化、硬膜囊肿的评估就明显高于CT。由此,临床诊断时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将CT与MRI联合进行诊断,有效提高诊断率。

猜你喜欢

脊膜硬膜囊肿
脊柱手术并发硬脊膜撕裂和脑脊液漏的研究进展
针药结合治疗巧克力囊肿案
黄韧带骨化患者硬脊膜骨化与椎管狭窄的关系
SLAP损伤合并冈盂切迹囊肿的关节镜治疗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哪些表现提示我们得了巧克力囊肿
产科患者硬脊膜穿刺后头痛防治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会厌囊肿术后并发会厌部分缺损1 例
山羊硬脊膜的微观形貌及三维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