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文化自信的指向及实践路径的思考
2018-01-28
【内容提要】新时代老年教育应坚持文化自信的精神指向性作用,注重弘扬中华文化和提升文化创造力;明确对文化自信的基础性作用,强化自身的教育自信;创新教育内容、舆论宣传、习惯养成和校园环境等实践路径,引导老年人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文化问题上的“一种积极精神状态”,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教育应以提升老年人文化自信为己任,强化老年人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塑造新时代的老年人。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老年教育的重要内涵
中华文化包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们从不同角度支撑了老年人的文化信心。老年教育作为老年人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要从弘扬文化和创造文化上引导老年人回归自我、重塑自我。
(一)传统文化支撑价值自信。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父慈子孝兄爱弟敬”,以亲情血脉伦理关系为基础构建了传统和现代社会家国一体的人际关系,为处于伦理关系金字塔顶端的老年人确立了文化地位;儒家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将家庭中亲情之爱泛化为尊老敬老传统,确立了老年人受尊崇的社会道德地位。由此,传统文化把“孝”浸润到全社会,形成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观,塑造了特有的孝老尊老的精神世界。
(二)革命文化传递精神自信。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文化财富。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其中不屈不挠、愈战愈勇、矢志不渝的信念,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老年教育通过传递革命文化火种,进一步优化老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了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使他们更能理解和接受当代的文化。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时代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时代体现。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实践,创新和转换传统文化,形成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统一的现代价值观体系。老年教育要把最先进的文化价值观植入老年人的意识中,使他们自觉追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融入当代文化建设,成为文化自信的强者。
二、坚定老年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从教育的自身意义来说,教育是文化的选编,传承什么样的文化是由教育来审视、选择、传播的,教育的自信是文化自信很重要的基础。”老年教育自信就是自觉地通过教育传承、创新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强化了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老年教育强调文化自觉,引导老年个体自觉吸纳文化养分,把自己作为文化的移动载体,主动地传播文化、实践文化。只有文化的自觉,才能让文化在自己身上生根发芽,芳香四溢。
(二)强化了文化自省意识。文化自信并不是文化盲从和自大,切忌落入文化保守主义陷阱。“吾日三省吾身”,反省的是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这是对个体文化范式的省察和督促,只有自省才能自律,使自身文化不断完善。
(三)强化了文化自强意识。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根本表征,文化自信不等同于文化自强。文化自强是对文化自信的不断实践、强化和延展,文化自强建立在文化自省的基础上,对文化短板不断充实完善,保证文化优化,夯实文化自信。
三、坚定老年教育实践路径是文化自信的动力之源
老年教育以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为目的,不断地创新教育内容、舆论宣传、习惯养成和校园环境等实践路径,引导老年人在精神上、价值上回归自我,最终建立文化自信。
(一)以通识教育创新教育内容。梅贻琦先生认为,“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通识教育尤其关注人的生命、品格及人文精神。当下老年教育内容应在课程系列里植入通识教育,将知识学习转化为修养人格、获取智慧和涵养情怀。
教育理念以德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专业学习固然能起到修德的作用,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自觉修养需要专门引导,需要有意识地培植,要从思想上为老年人修德铸魂。因此,老年教育要高擎思想教育大旗,为老年学员思想“补钙”,使其做到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流动不流离。
教育内容以知为本。不少老年人为了弥补自身的学习遗憾或者更好地理解并接受新事物、新知识,选择通过老年教育为自己“充电”。课程补充的是老年人以往知识的欠缺、当下知识的不足、基本常识的匮乏。因此,终身学习是必须的,不要在“嬉乐”中荒废求知的心志。
教育目标以智为上。“智”是指思辨力和心智。只有“智者”才能不落入利益陷阱,才能柔性地化解各种矛盾,才能让自己年愈长心志愈坚。“智”来源于“知”后的思考,学“知”才能获“智”。
(二)以新技术成果创新舆论宣传。新技术革命带来文化传播的深刻变化,影响了文化传播内容、手段和话语表达方式。
新技术是舆论宣传的助推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了文化传播的范围和方式。其中,“图像”技术具有形象性、交互性、便捷性和感染力,使老年人更易接受信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老年教育机构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引导老年人适应文化传播新技术,强化对技术文化的自信。
新文化是舆论宣传的新内涵。历次技术变革都带来了思想和文化的深刻变化,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思想信仰和文化理念。所以新时期的老年教育要主动融入技术革命的文化成果,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表现方式等,在技术运用中实现对其思想文化的吸纳,并转化为文化自信的补充。
集体参与是舆论宣传的新表达。互联网平台为老年个体参与文化的讨论、交流和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其成为了文化创新的分子。文化建设不再是文化精英的工作,而是由大众集体参与完成。老年教育要从技术上引导老年人的文化参与和表达,通过个人的文化介入,强化自我的文化实践和信心,创造性发展中华文化。
(三)以自觉意识创新习惯养成。文化自信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因此要推动文化自信的习惯养成,使老年人自觉践行文化,以文化引导生存,从自在存在变为自为存在。
文化自信的日常化。老年教育要使文化自信日常化,以常态化方式浸透于老年人的生命中。首先,要把文化教育贯穿始终。“少年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得”,人在每个阶段的弱性都需要文化扶正。老年人也要不断撷取文化养分,修正自己的思想。其次,要发挥文化的批判作用。日常生活具有保守性、惰性和束缚个体发展等消极特征,要通过文化批判日常生活,用理性知识、主流价值观念、法律契约等现代文化精神指导日常,形成老年人生活的新常态。
文化自信的生活化。老年教育要通过文化为老年人阐释生活,教老年人评判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快乐的人生和有趣的灵魂。生活既呈现着文明、高雅和奋进,也暗藏着低俗、庸俗和媚俗,要用先进的文化为老年人生活指路,创新生活,抵制“三俗”的侵袭。其次,老年教育要通过经验、习惯、风俗、家规等调节老年人生活的样式,支配老年人的生活,使其从中感受文化的力量,践行文化。
文化自信的行为化。文化自信的外显化和具体化特征就是规范化的行为。首先,老年教育要引导老年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注重从日常生活的细处、小处着眼规范行为,在微观层面彰显文化的指导意义,真正让文化变成自律的准则。其次,老年教育要引导老年人树立自律意识。文化自信绝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这是个人不断自省,约束自己行为的过程。老年人要警惕、规范自我行为,使自己成为文明人、有道德的人,成为社会行为的典范。
(四)以人为本创新校园环境。老年教育以构建校园文化的软环境催生老年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文化引领,推进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风气育人的校园环境建设。
在管理育人上实施人性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并重。既要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又要坚持管理的张力;在规范制度中既彰显社会血脉的“亲情关系”,又强调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在服务育人上采取引导服务和自主服务相结合。学校根据社会主流价值的需求、时代的要求,引导服务文化的原则、策略和方向;学员自主服务关注个体的诉求,强调服务内容的精细化,服务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
在风气育人中强化渲染氛围与示范引领结合。加强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发挥学员党建的堡垒作用,以党建文化促活动、树典型;发挥长者风范的带头作用,提升校园的感染力和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