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低段语文阅读衔接设计一座“桥”
2018-01-28浙江省奉化区溪口镇东岙小学王海维马益波
浙江省奉化区溪口镇东岙小学 王海维 马益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把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划分为三个学段,即一、二年级为第一学段,三、四年级为第二学段,五、六年级为第三学段。每个学段的阅读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正因如此,每个学段的阅读就像一块地面,学段与学段之间就像是隔着一条“河”,想要跨越这条河流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人们想办法。其中阻隔在一、二学段之间的河流最为难以跨越,这里设有重重阻碍。一旦跨过这一阶段,对于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将有着极大的帮助。来看看刚升入三年级的几个语文阅读镜头:
镜头一:某次课堂上,让一学生读一段50个字的段落,学生竟然读错了7个字。
镜头二:有这么个题目:读短文第二小节,圈出描写“我”捉小鱼的动作的词。结果学生从整篇文章圈词,而且找的又不是动作的词。
镜头三:在学完《灰雀》这篇课文后,做了这么一个练习:课文第一段有三个带点词语:每次、要、经常,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结果有部分学生在纯粹解释这三个词语的意思,没弄明白题目的要求是要他们感受人物的感情。
从以上3个镜头大家可以看到,中段语文学习更加侧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侧重于对整体的把握。学生在接触新的语文阅读时,总会存在着这些不可避免的困难和现象。万丈高楼平地起,中低段语文阅读的衔接也需要一个过程,不可一蹴而就。要为学生搭建一座可靠、安全,能有效连接两岸的桥梁,则必须做到充分准备,有序进行,要不然类似的“桥脆脆”现象就会出现。笔者搭“桥”步骤如下:
一、选“址”——找基点
任何桥梁建造之前,都要进行实地勘测,选择合适的位置作为起点和终点。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为了能让学生快速地从第一学段过渡到第二学段,教师应找准学生语文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之处以及两个学段阅读方面的不同之处。例如《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们就可以从这里搭建一座桥梁,引领学生走上桥,跨越凶猛的“河水”。
在此,举例谈谈如何选址。如三年级上册的两篇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都属于写景类,并且都具有一定的写作顺序,这是学生需要把握的一个重点。为此,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可以从题目入手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小兴安岭?写了西沙群岛的哪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整理,可以出示板书罗列事物并理清文章脉络,得出:小兴安岭是按照一年四季来写;而西沙群岛则从海面、海水、海底、海岛等方位顺序来写,两篇各有特色而又具有清晰的思路。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也就是告诉教师们一定要抓住正确的教学重点,从这个重点出发去进行教学。
二、选“材”——找同伴
选材也是桥梁坚固的一个重要因素,材料质量不过关往往会导致桥梁无法建成或者建成的桥梁容易倒塌起不了作用。同样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语文阅读衔接上的困难,就要选择合适的语文阅读材料。其实,语文课本已经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课例,可是这种单一的课例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为此,教师们要额外选取阅读材料加以巩固。
1.选择“同型材料”
如在教学完《美丽的小兴安岭》后,可以指导学生学习《美丽的大兴安岭》。两篇文章结构类似,行文表达上作者都是抒发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美。又如学完《富饶的西沙群岛》后,可以指导学生课外学习《永兴岛》,这篇文章描写了“西沙群岛”其中一个岛屿永兴岛,作者的描写手法类似于《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经过进一步的阅读,再次巩固了阅读重点。
2.选择“同作材料”
当学生学习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教师可以通过寻找作者的不同作品来帮助学生进行进一步体会。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只是苏轼赞美西湖美景的其中一首诗,在学生学完这首诗后,教师可以选取苏轼描写西湖的另外几首诗让学生去阅读,从而感受诗人寄予在诗中的感情。
三、造“墩”——打基础
桥墩的稳固可以帮助桥抵御洪水的冲击,使得桥上的行人能安然通过。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如能在阅读的衔接过程中打好扎实的基础,必能使学生今后的阅读能力得到飞速发展。
1.适时降低难度
对于刚升入中年级的三年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一些内容的处理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放宽相应的要求。如笔者在教学《科里亚的木匣》时,在学生自由读完课文后,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的回答比较凌乱没有层次。这时需要教师的提携,随后笔者立即以填空的方式出现:( )木匣,( )木匣,请大家各找出一个字来填。这样为学生指明了方向,很快学生找到“埋”和“挖”两个字,随后顺藤摸瓜,让学生围绕这两点,了解文章的大意。
2.循序渐进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学生接触新的阅读知识时,他们往往会茫然无措,即使教师们告诉了他们方法,他们的接受也需要一段时间。这里我就“提示语的四种形式”这一难点谈谈。课文《小摄影师》中就已经出现几种提示语形式,而语文园地二则进行了一次综合。在学完这个内容后,要进行相应的练习:
小明说___我今天真高兴___
真有趣___小刚开心极了___
这是什么___小黄想了想___难道是我们上次留下的东西___
请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这里包括三种形式)在做这个练习时,可以顺便回顾课文中的提示语形式,并进行对比,这样通过反复的训练增强印象。
如上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单做一次还是不行,要反复训练。当学生某方面的阅读能力存在缺陷时,教师一定要紧抓不舍,务求达到全体同学领悟为止,这样,才是打好了真正的桥墩。要不然更高层次的阅读知识的学习必然会压垮“桥墩”,使得“桥”破裂。
笔者以造“桥”的方式比喻中低段语文阅读衔接过程,旨在说明中低段语文阅读之间确实存在许多差异,学生的跨越需要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设计安全的通道,帮助学生平稳有序地提升阅读能力。同时也想告诉大家这一过程需要一步步脚踏实地地走,切不可盲目跳跃、偷工减料,要不然那现实社会中所发生的“桥脆脆”现象就出现在我们面前,语文阅读教学衔接过程应该成为一座“桥坚强”!
【1】语文课程标准
【2】张辉.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思考【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 0 1 1(0 1)
【3】吴雯,方菊花.论小学中段语文阅读困难生【J】.华章,2 0 1 1(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