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统编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教学如何传承文化基因

2018-01-28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德化三中霞溪分校林文泽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8年2期
关键词:古诗文立德美育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德化三中霞溪分校 林文泽

2017年9月份,中国新一批入学的初中学生将迎来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这是中国语文教材的第七次“大换血”。 苏教版、沪教版、冀教版、鄂教版等将陆续退出历史舞台。新版本教材简称为“统编本”。

那么初中语言“统编本”教材有哪些变化?又对课堂教学带来哪些影响呢?“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指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初中古诗文选篇占所有选篇的51.7%,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可见,“统编本”更加注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习近平主席曾说过:“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最富内涵的精髓,它的德育和美育作用更为明显,更有利于文化基因的传承。可见,“统编本”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一、德育和美育并举,传承文化基因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文件,文件强调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初中语文课程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占半壁江山的古诗文更是应该承载“立德树人”的使命。古诗文如何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呢?笔者觉得要立足“统编本”教材,延伸课外,始终为“立德树人”为己任。比如笔者在教学《诫子书》时,把“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情趣”作为一个重要教学目标,用合作探究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重点让学生探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名句,在探究中德育自然渗透到教学环节中。

除了德育,还要美育。语文美育的过程就是把审美教育的过程突出地体现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以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古诗文更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比如教学元曲作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如何帮助学生实现美育呢?首先要先清楚“秋思”之美具体包含哪些,再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讨论、探究。“秋思”之美包含意象美、意境美、音乐美等,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大所展现出来的意象之美,及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之美,再从“鸦”“家”等字押韵的角度体会音乐之美。这些美既是语文的,也是美育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这“统编本”的新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教学要德育和美育并举,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

二、诵读与想象并举,传承文化基因

在“统编本”的新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教学要如何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呢?笔者觉得可以从诵读与想象这两个方面入手。

1.诵读——传承最好的方式。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首先是读“不可误一字”。古诗文字词的音都读得不准确,怎么能传承经典文化基因呢?特别是古诗文一些通假字、生僻字,要让学生准确无误地读出来。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中的“乡”通假“向”,如果不能正好音,那就闹笑话了。除了字音,还有音量与音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读的要求是:“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矫情做作”的腔调不是正确的诵读方式,而是一种表演式的读;歇斯底里的诵读不是“读得字响亮”,而是在乱喊乱叫。比如笔者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时,听示范朗读,让学生正字正音和划分朗读节奏,接着要求用自然的腔调和响亮的声音读全诗。全班读、分组读、分男女生读、个人读等多种方式,朗读成诵,“诵数遍,自然上口”。正如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所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高声、响亮地读才能深刻体会出《观沧海》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除了“高声朗读”,还要“密咏恬吟”。清代的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密咏恬吟”是要恬静地吟咏古诗词文,即学生要静心地反复诵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其次,读“不可牵强暗记”。意思是说要对理解古诗词文之后诵读,不要靠“牵强暗记”、死记硬背。一是先理解古诗文的大意。比如名篇《出师表》,在不理解文言文的大意前就诵读就十分困难,即使死记硬背下来,也容易忘记。再如《诫子书》中“淫慢”“励精”“险躁”“冶性”等不易理解的字词,应该先译全文、弄清字词意思,更易于理解性背诵。二是要把握古诗文所要表达的感情。古诗文的感情基调都没有很好地把控好,怎么传承经典呢?比如诵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要读出作者因思念而产生的孤寂、愁绪,这个需要读者把握住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诵读要符合古诗文所要呈现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而不是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读、背。

2.联想与想象——传承最好的助推剂。联想与想象是古诗文的双翼。由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言简意赅的特点,决定着其必须借助联想与想象来拓展空间。比如教学“统编本”七年级上册曹操的《观沧海》时,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来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笔者让学生了解背景和诗歌大意之后,让学生联想诗人当时率兵北伐的意气风发与雄心壮志,用想象描绘出诗人所看到的雄伟壮丽的景象。描绘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另一种用配图的形式画出来。

总之,在“统编本”的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教学要德育和美育并举、诵读与想象并举,切实地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重任。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 0 1 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 2(0 1)

【2】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O L】,2 0 1 4(0 4)

猜你喜欢

古诗文立德美育
论公民美育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