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李一峰困境”谈中学生生涯教育

2018-01-28

教育家 2018年33期
关键词:生涯职业专业

云南考生李一峰最近成为“网红学霸”,原因是他考了712分,在云南省排名第八,却拒绝了清华北大的轮流邀请,选择了四川大学的口腔专业。

这样的做法让很多人感到匪夷所思,毕竟清华北大可是多少学子心中的神圣殿堂。当然,李一峰作出这样的选择是有原因的。三年前,李一峰凭直觉盲选了中国科技大学的生物学专业,但因分数原因被调剂到了环境工程专业。当时是冲着学校的牌子,还是去了,入学后他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想要努力转入生物学专业,但通过了解发现,生物学也不是自己原来想象的那样。

“生物学需要的是研究型人才”,但李一峰觉得自己更适合操作性强的技术类专业。努力跑了半天,结果跑错了跑道。彻底失去方向后,李一峰的学习状态每况愈下,他想到了退学,但家里不同意。各种周折之后,李一峰还是退了学。有了之前的教训,李一峰这次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在网上搜寻自己喜欢的专业,最后才选了四川大学的口腔专业。

生涯教育要尽早

不知道大家从这个故事里面读出什么。作为一个高校教师,我看到了现阶段生涯教育的迫切性。

第一,生涯教育要尽早。目前我们对学生的生涯教育主要还是在高校进行,因为要应对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前些年教育部发了文件,要求高校以必修或者选修的方式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生涯教育就在高校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但是李一峰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到了大学再进行生涯规划已经有点晚了,大学里的专业已经选定,转专业也不是那么容易,大部分学生在高中对自己的大学及所学专业根本就不了解,很多人都是在七大姑八大姨一顿议论之后“盲选”进了大学,所以进入大学之后不喜欢自己专业的情况非常普遍。于是,“打游戏”“睡懒觉”“迷茫”成为很多大学生的常态。从这个角度来看,李一峰还是很有勇气的,能够退学重新接受高考的洗礼,大部分学生可能会在不喜欢自己专业的情况下凑凑合合度过大学四年。毕业才发现还要面对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近期,有调查数据表明: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到90后骤降到19个月,95后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辞职。话题一出便引起热议,众多95后纷纷“现身说法”,“上了一天班就走了”,有的则是“不到三个月就辞职走人”,“工作和预期的状况差太多了”。

这个现象我还专门跟班里的学生讨论过,问他们到底怎么想的,结果学生跟我说:“老师,要不是因为租房子很麻烦,可能平均不到七个月就走人了。”

这个现象也让很多70后、80后的人不太理解。其实这种不理解跟不理解李一峰的做法是一样的。现在的年轻人在折腾什么呢?在我看来,他们就是在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准确说是更早的时候应该做的生涯规划功课没有做,现在毕业了好多年还在补课。

以前我们中学的老师重要的任务就是努力让学生考出高分,送到大学就万事大吉。现在看来这并不完全解决问题。目前的新高考改革选科的政策,就是在倒逼中学早一些进行生涯教育。其实我们的学生在中学是可以做很多工作的,也能够在选专业、选职业这件事情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走得更加顺畅些。

第二,兴趣是生涯教育的重要部分,但往往是缺失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大量研究也表明,兴趣与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因此职业生涯教育应将兴趣作为自我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并研制出多种量表来测量人们的兴趣。但是我们对它了解并不多。

我们来看看李一峰选择川大口腔专业的理由:“第一,我更擅长技术类的东西,口腔医学恰恰属于实操性很强的专业,和我的个人能力相匹配;第二,川大口腔医学专业排名靠前;第三,口腔医学专业就业前景好,收入可观,而且工作量相较临床,也会稍微轻一些……” 他列出了这些理由条理清晰,说服别人的同时也说服自己。

其实,在我看来,这个学生这次依然没有从兴趣的角度来讨论专业的选择。他说的第一条理由其实是从能力的角度来决策。擅长不一定意味着喜欢,他其实在原来的环境工程的学习中也是可以胜任的,但是他并不喜欢。第二条和第三条理由都是价值观方面的,从就业前景的角度来决策,这里的价值观更加强调的是“重要性”,比如金钱、地位、劳动强度等。

从兴趣的真正意义来讲,这个孩子内心到底喜欢什么,并不十分清楚。有记者问过他到底喜欢什么,李一峰并未给出答案,“这个也可以做,那个也在做,但都无法称之为爱好,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一个励志的求学故事至此圆满谢幕,但他人生的再次寻路,只能算刚刚开始。

生涯教育存缺失

这里其实有一个“成功人生”和“幸福人生”的区别没有被意识到。如果有一个“不喜欢但是工资高”和一个“很喜欢但是工资不高”的工作,你选哪个?很多人可能考虑前者。其实这是人生价值观的问题,没有什么对错。没有乐趣,某个事情也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内心往往是惨淡的。这几年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徐凯文教授提出来的“空心病”备受关注,说的就是这种状态。徐教授接待了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都是天之骄子,学生中的成功者,未来也是一片大好的前途等着他们,但是他们还是感到迷茫、乏味、没意思、没动力,甚至到了抑郁自杀的地步。

这么优秀的学生,其实对于自己的心之所向并不完全了解,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哪里,这的确映射了我们当前生涯教育的极大缺失。

生涯课程要丰富

那中学教育中可以做什么才能够尽量减少“李一峰困境” 呢?

第一,开设生涯辅导课程,帮助学生更多了解自我。如前所述,我们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涯课程,发掘学生真正的兴趣所在,他们的动力所在。可以积极投入、乐此不疲的事情才是真正的兴趣,而不只是从外界评价的角度去关联自己的兴趣,那是很有风险的事情。

第二,提供丰富的专业、职业信息。生涯课程的主要任务不是通过生涯测评帮助同学来了解自我,而应该是提供关于未来专业、职业、行业、组织等方面的丰富信息。大部分高中生对于职业、行业等分类都是比较模糊的,甚至连一些专业的名称都很少听到,更不要说建立起兴趣和动力了。即使不能通过实地的参观模拟等方式,也可以通过生涯卡牌等教学工具,为高中生呈现更加全面和丰富的职业世界。

第三,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实践。在参与各类活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加学生接触职业世界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多地在这个年龄段思考自己的未来,尽量形成自我在职业世界中的大体方向。

第四,替代经验。对无法充分进行实际探索的高中生而言,替代经验的积累是其获得职业体验最迅速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可以调动校友、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源,通过访谈、参观、讲座和分享会等各种形式,使高中生通过典型人物的替代经验,获得较为全面的职业体验,对现实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

环境就像是一面镜子,环境越丰富,个体对自我的样貌认识更加清晰。环境也是一个脚手架,能够帮助个体建构起新的自我,从而形成对自己未来的独特期待与追求,并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总体而言,生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给中学生提供丰富、多元、优质的生涯体验,让其有机会在不同领域、不同方向的尝试中逐渐形成职业认同,在人生的航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猜你喜欢

生涯职业专业
我的教书生涯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艺术家生涯》开启莫华伦导演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