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标的不同文体阅读策略的研究

2018-01-28天津市宝坻区教育教学研究室王建红

天津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说明性叙事性诗文

■天津市宝坻区教育教学研究室 王建红

一、课标对“阅读不同文体”的规定

实验版课标和2011版课标都对不同文体的阅读作了相应的明确规定。

低段有两条相关表述,主要以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为主。2011版课标将实验版低段的“童谣”改为“儿童诗”,表述更加科学规范,因为童谣和儿歌之间没有明显的文体界定与区分,而儿歌与儿童诗各自具有比较鲜明的文体特质。

中段也有两条相关表述,主要对叙事性作品阅读理解方面和优秀诗文的诵读提出了具体要求。实验版课标要求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2011版课标在要求注意“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指出了“想象”在诵读诗文中的重要作用,并降低了对诗文内容理解方面的要求。

高段,实验版课标分两条对三种文体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高段,2011版课标将“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以及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四种文体归并为一段话表述,更突显了文体意识;对不同文体阅读目标进行分别表述,是对阅读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要求;第一次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这种“非线型文本阅读”,则是与国际阅读素养目标相协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个版本的课标从不同程度都体现出对文体教学的关注,而且越往高年级越明显。这反映了文学教育的觉醒。

二、理解“阅读不同文体”的内涵

课标所提到的“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和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是对文体的宽泛界定。所谓叙事性作品,并非传统教材所界定的典型的记叙文,它包含一切具有记载、叙述意味的文章,如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戏剧、叙事性文言文等。所谓诗歌,包括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中国诗歌又包括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古代诗歌除词和曲外,又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称古体诗,唐代以后的称近体诗。所谓说明性文章,也不是传统教材所选定的科普性的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都属于说明性文章,如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图表、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形式呈现。

课标要求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或作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体知识的界定和学习,而是指对不同类型的作品或文章的广泛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实践。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不同文体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受到作品感染激励的基础上,把获得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等能力再自然而然地运用到听说读写实践中。

三、掌握“阅读不同文体”的策略

不同文体在话语体式和结构形式上具有不同的特征,这是因为作者在创作不同文体的作品时“编码”方式是不同的,诗歌重意象,散文扣主旨,小说塑人物,童话离不开形象,寓言为理叙事,戏剧要设置冲突……如此种种,作为读者,则需要具有相应的“解码”策略才能与作品、作者展开流畅、深入的心理对话,获得相应的、满足而愉悦的阅读体验。

不同文体的文章或作品,阅读方法是有所区别的。概括地讲,叙事性作品,宜先了解事件梗概,再抓住印象最深的部分发表感受。诗歌,宜一边诵读一边想象描述的情境,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品情感。说明性文章,宜在抓住说明要点之后,有重点地了解基本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宜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领会意思,获取信息。了解了这些,就能避免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大一统、抓不住特点的局面。下面,简要列举一些教材中常见文体的具体阅读策略:

(一)阅读叙事性作品,基本要遵循三点策略:一是抓记叙的要素和线索,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二是研读细节,感悟人物形象,提高品鉴能力;三是感悟写法,读写结合,提高迁移运用能力。叙事性作品中,小学阶段以记人写事居多。以记人为主的,应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肖像和细节等的描写来理解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精神品质。以叙事为主的,要在了解事件梗概的基础上,抓住印象最深的场景、细节,品味咀嚼,明白事件所蕴含的意义或道理。

1.童话的结构完整而有规律,情节离奇而曲折,要在整体把握中了解发展线索,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内涵,领悟叙事技巧,通过想象,把学生带进童话的意境,并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中高段童话教学除了表演、续编、配画等训练外,应该重点设计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童话内容。2.散文语言精练,文采隽永,情思飞扬,意境深邃,有“形散神聚”的特点。教学时要帮助学生找到文中巧妙勾连、贯穿始终的那条“线”,准确把握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欣赏作者谋篇布局的结构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一字一词一句的生命,沉潜其中,咀嚼出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3.入选教材中的小说类课文大多是长篇小说节选,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甚至节选内容就如一篇小小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主要内容,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上的作用。4.叙事性文言文要先指导学生读通全文,以扫除陌生难懂的畏难心理,初步感知文言文特点,再借助字词典、注释,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启迪思维,感悟内涵,品味语言,熟读成诵。5.剧本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熟悉剧本情节,把握主要内容,初步了解矛盾冲突和剧中人物,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因此要循着剧情的发展,抓住人物对话,注意旁白语言,分析人物语言在人物之间构成的矛盾冲突,感受人物形象。

(二)阅读诗歌,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了解写作背景,把握诗人创作情感;第二步,借助字词典、注释,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理解诗意;第三步,展开合理想象,领会诗歌意境;第四步,反复吟诵,积累诗歌语言,品味表达特色。常用的诵读记忆方法有:

1.“引吭高咏”诵读法。对于豪放、阔大的诗文,要求学生高声朗诵,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如:《夏日绝句》《示儿》《竹石》《已亥杂诗》等。2.“低吟浅酌”诵读法。对于婉约、含蓄的诗文,要求学生放低声音,放慢速度,边读边体会,读出诗文回环曲折之美。如:《清明》《江雪》《山行》《芙蓉楼送辛渐》等。3“.入情入境”诵读法。要求学生积极调动情感体验,发挥想象,把自己融入到诗文意境之中,把诵读过程作为欣赏诗文的过程。如:《江南》《静夜思》《泊船瓜洲》《江南春》等。4“.不求甚解”诵读法。对内容难懂、生字较多的诗文,只要求学生熟读记牢,不必逐字逐句理解。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对凤姐服饰的描写。

(三)阅读说明性文章,要做到四点:一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知道被说明事物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二是理清说明的顺序,知道属于“时间、空间、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中哪一种顺序;三是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等;四是在阅读、比较中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四)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要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中获取、分析和解释信息。阅读的要求一般有:一是寻找信息(包括显性信息和隐含信息)。阅读者将自己需要寻找的信息,与文本中原始的信息相联系,以得到所需要的内容。这些信息往往处于图表中,或隐藏在某些数据里。二是解释文本。要求阅读者联系文本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答案。三是思考文本。要求阅读者把在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联系,用自己的观点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阅读的具体策略是:一是从题目入手,了解文本提供的材料主要想讲什么;二是展开阅读,整体把握图文材料所讲内容;三是寻找和主题相关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四是整合、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尝试简单推论。

此外,我们在重视对不同文体阅读策略研究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优秀作品的感染激励作用。2011版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再次强调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本质特征,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多数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教师在注重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时候,忽略让学生体验作品的感情,阅读的功能也会相对减弱,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很难对文章所描写的场景、人物、细节、情境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

猜你喜欢

说明性叙事性诗文
提升幼儿说明性讲述能力的策略研究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多重关联落实说明性文章教学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以“三个维度”说明性文本的阅读价值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高校初任英语教师身份构建的叙事性研究
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