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北碚区河长制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析
2018-01-28江海燕
江海燕
(重庆市北碚区河长办,400700,北碚)
北碚区位于重庆市西北部缙云山下、嘉陵江畔,面积 753 km2,人口63万人,辖区内大小河流114条、中小型水库39座,是重庆风景旅游区和智力型清洁工业基地,素有“嘉陵江畔明珠”“重庆都市花园”美称。2017年4月28日,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办公室、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北碚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北碚委办〔2017〕26 号),要求围绕北碚“一区三地”发展定位和“五区四带”空间布局,严守“五个决不能”底线,以保护水资源、管控水岸线、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实现水安全为主要任务,全面开展河库管理保护。
一、管理现状
1.组织体系健全
成立了区河长办公室,区水利局局长(处级)任区河长办主任,区级责任单位相关负责人任成员,区河长办从区、镇相关单位抽调8名工作人员专职开展河长制工作。构建了三级河长(186名)体系,其中区委书记为总河长,区长为副总河长、嘉陵江河长,分管水利、环保的两位副区长为区级河长,另外有58名街道(镇)级河长、124名村(社区)级河长,并明确了各级河长的职能职责。
2.规章制度完善
一是出台区、街道(镇)两级河长制工作方案。印发《北碚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明确河长制工作总体要求及主要目标,制定6项保障措施;全区17个街道(镇)河长制工作方案已全部完成并报区河长办备案。二是印发河长会议、河长制考核问责和激励、河长制工作督察等8项河长制配套制度。三是制定全区河长制目标任务分解表,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四是建立区河长办直接向区级河长报告情况的“直通车”制度。同时,区河长办内部还建立了周一、周五集中会商制度,发现问题、报告、受理、交办、落实、督查责任机制等内部制度。五是制定河长制群众监督举报奖励办法(试行),对举报受理内容、奖励范围、领奖方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3.信息化平台建设初现雏形
一是搭建北碚区河长制工作大平台。整合水利等部门与河长制相关的各项内容,做到全区统一平台、涉水信息一张网,实现河长制相关工作线上“一条龙”,实现资源共享、交流渠道畅通、河库共管。目前已基本完成水利一张图,正积极收集其他部门资源。二是开展试点河流信息化建设工作。已开展黑水滩河、璧北河信息化试点工作,建成嘉陵江、工农水库等重要水库的30处视频监控系统;建成自动水位站7处,自动雨量站13处,简易水位站、雨量站108处。 三是基本确定河库监测断面。全区断面共计82个,监测方式由日常监测、追溯监测、突发事件监测和专项监测组成,明确了监测频次、指标。
4.宣传方式多样化
一是区河长办成立宣传组,2名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加强河长制工作宣传报道。二是申请区河长制工作简报,宣传北碚河长制工作动态及先进做法。三是建立北碚区河长制工作微信公众号,每日更新信息,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政策法规、工作动态、河库管控等内容,提供社会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5.投诉举报渠道畅通
一是在河长公示牌上公布举报方式。北碚区已在部分河道显著地段设立了河长公示牌,除了对河长职责、河库范围、管护目标等进行公示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公示监督举报电话并定期更新。二是设置实时公众信息发布站。在全区河流的重点部位河段、人群集中区域,公示所在位置河段长和上级河长的姓名、职务、电话等信息,提供一个全民监督、随机举报的信息交互平台。三是开通河长制微信举报通道,举报人能通过微信公众号,随时拍照上传,举报侵占河道、污染河道等违法行为。
二、存在的问题及困境
1.工作思路待拓宽
河长制工作是一项全新、涉及面广、统筹要求高的工作,无太多经验可借鉴,北碚区在推行过程中是“摸着石头过河”。目前虽然思考出一些可取做法,但仍存在工作思路狭窄、工作手段不多、举措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2.部门合力不够
河库管理保护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涉及不同行业、领域、部门。多数部门认为河长制工作就是水利局的份内工作,各部门仍然各自为政、未树立全局一盘棋观念,仍是水利部门在单打独斗,环保、市政、交通等部门未真正参与河长制工作,未形成齐抓共管、群策群力的工作格局。
3.“一河一档”调查不到位
对河道进行摸底调查,查清工业企业、生活污水、畜禽水产养殖等污染源,形成“一河一档”是全面推行河长制、实行“一河一策”的关键,街镇在填报“一河一档”的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工作措施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导致调查工作不到位,个别敷衍塞责,未实地进行查勘,或是发现问题不上报,使“一河一档”资料质量整体较差。
4.参与主体单一
在推行河长制过程中,忽视了市场、群众的参与。环境整治虽然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企业、公民也要参与其中,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真正在水环境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目前,北碚区河长制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门在抓,企业、广大群众对河长制知晓度、参与度仍然不高。
5.“一河一策”总体规划性不强
“河长制”要求实施“一河一策”,即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合河流的治理方案,精准施策从而达到治理目标。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河流的流域性特征,各地自行制定整治方案,可能造成方案整体规划性不强。比如当上游还未开展整治,下游却大刀阔斧地开始实施整治措施,这样势必影响下游整治成效。各地政府在“河长制”体制下各自为营,可能造成规划的重复性甚至矛盾性,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对策建议
1.开展培训、提高能力
一是举办河长专题培训班,邀请省、市水利部门领导和专家授课,培养河长担当精神,提高河长治河能力;二是举办河长制业务培训班,培训各级河长办公室人员、相关职能部门,细化明确其职能职责,使其准确掌握河长制工作总体要求、各阶段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三是组织赴先进地区进行交流学习。要走出去看看别人怎么做的,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先进做法,避免故步自封、闭门造车。
2.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
实施河长制需要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一是落实河长会议制度,区河长办牵头定期召开河长制工作会议,拟定和审议河长制重大措施,协调解决推行河长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职尽责,加强对河长制重要事项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二是建立部门联动制度。建立水利会同环保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全面推行河长制部门协调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促使部门之间沟通联系、密切配合,推进信息共享,合力推进河库管理保护。
3.建立健全考核指标体系
诸如“一河一档”、日常巡河、问题处理等工作,街镇在执行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考核约束。区河长办在考核中一定要把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落实,要加大处理力度,特别要强化街(镇)辖区日常管理的责任,落实考核责任。要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促使领导干部主动作为,真正实现“河长制、河长治”的良好局面。
4.加大宣传力度
制定河长制宣传工作方案,开展河长制进村(社区)、进家庭、进单位、进学校活动,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度,达到共享共治的目的。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着力引导企业和个人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防污治污。
5.探索流域治理模式
以流域为单位,依托“河长制”管理体系,委托第三方机构,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污染等方面,调查河流两岸畜禽养殖、企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涉水违法行为等影响河流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同时摸清河流所属水功能区、水环境治理保护目标等河流控制性指标。基于调查和评估结果,在流域层面编制统一协调的流域发展规划与保护规划、流域治理方案,并逐级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