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干旱地区推行河长制的探索
——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
2018-01-28牛生海
牛生海
(甘肃省张掖市水务局,734000,张掖)
一、河西走廊干旱地区河流基本情况
河西走廊境内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及北部前山地带,流向多为由南向北流入走廊区,由东至西分属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是甘肃省张掖市的母亲河,依次纳山丹河、梨园河、讨赖河之水,穿张掖市的临泽县、高台县,跨正义峡进入酒泉金塔县内,最终注入内蒙古居延海。疏勒河水系位于河西走廊西部,疏勒河古名“冥水”,是河西走廊的第二大水系,滋养着走廊西段的玉门、瓜州及敦煌三地,创造了敦煌莫高窟世界级的文化和艺术。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乌稍岭以西,是河西内陆河流域经济较繁荣的地区,区域内有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镍都金昌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武威市。千百年来,三条水系养育了河西走廊人民,同时肩负着构筑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历史使命,保护好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及其大小支流的生态系统,对维系整个流域及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张掖市河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河流沿岸生态环境脆弱
河西走廊河流上游穿越高山峡谷,河床陡峻,水流湍急,河道平均比降10‰,水力资源丰富。河流出山后进入冲洪积倾斜平原中部,河床宽浅,为游荡性和多汊型河流,河床多滩,河道砾石层厚度20~50 m,平均纵向比降7.6‰。由于该地区远离海洋,年降水量200 mm左右,河流沿岸植被稀疏,河流生态环境极易遭到破坏。
2.河流河道生态流量不足
祁连山区域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流域水电开发强度较大,卫星遥感报告显示,该区域现有150余座引水式水电站,其中42座位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河道存在减水、脱水河段,生态流量下泄不足,由此带来的水生态系统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河道土著鱼类祁连山裸鲤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食物链断裂,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3.河流岸线不稳定
受自然条件限制,河流中下游河床一般表现为宽而浅的河滩现状,河床游荡不定,水流时而分散时而集中,洪水期水流对两岸的侵蚀冲刷十分严重。由于干旱缺水,20世纪在大多数河流出山口修建了水库,致使大部分河流下游河道除汛期外出现少量径流,大部分时段基本无径流,造成河流岸线不清,河道内围垦耕地,河道萎缩严重,划界确权困难。
4.河道采砂影响河流生态
砂石资源属矿产资源,张掖市河道采砂管理一直由国土部门管理,后期由水利部门进行监管,多头管理造成河道采砂管理混乱,致使出现采砂企业证件不全,采砂存在超范围、超量、超深等问题,采砂坑不能及时恢复,严重影响了河道行洪安全和河流生态。
5.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物对河流水质影响大
目前市县级政府所在地均建有城市污水处理厂,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了有效处理,但河流沿岸镇村污水处理设施简陋,运行不正常,部分河段个别水质指标仍超标。同时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氨氮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污染物通过农田灌溉渗漏回归河道,造成个别河段、沟道水质氨氮超标。
三、河长制下张掖市加强河流治理的主要措施
针对张掖市河流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抓手,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河流治理,促进河流水质改善和生态恢复。
1.加强河湖湿地修复与保护
结合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开展“清河、洁水”行动,在生态脆弱的河道两岸,实施生态治理和河湖沿岸绿化造林工程,以生态建设为主线,在黑河、梨园河等河流两岸建设亲水生态岸线,大力推进黑河沿岸大林带造林工程,已绿化植树2万多亩(1 亩=1/15 hm2);清理河流沿岸湿地内的违章建筑、旅游设施,逐步有效改善河道及两岸生态环境。
2.加强管理,足额下泄生态流量
张掖市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所有引水式电站按要求建设了不受人为控制的生态流量下泄设施,安装了生态流量视频监控、流量计量设备,完善生态流量下泄记录台账,建设了市级河长制工作信息平台,将水电站生态流量纳入在线监控,对保护区内水电站生态基流实行全天候、全时段动态监管,实现了生态基流在线视频监控、流量计量数据监管、下泄流量统计、断点统计、流量预警、报表管理等功能,确保生态基流足额下泄。对祁连山裸鲤进行保护和人工繁殖、鱼苗培育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并通过增殖放流不断增加其种群数量,有效维护河流生物链平衡,保障了河道生态安全。
3.因势利导,扎实开展河流划界
组织编制河流岸线规划,结合河流重点河段的防洪工程建设,逐步实现由段到线,形成一条完整的岸线。在确权不能完成的河段,先划定河流岸线,埋设界碑、界桩标志物,在岸线不清的河段委托水文单位对河段进行勘测,编制论证报告,在河流常年无径流、围垦严重的河段,先退耕再对岸线进行绿化,坚决防止河道复垦。
4.大力开展河道采砂专项整治活动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依法开展禁止在禁采区采砂、禁止无证采砂、清理河道堆砂场、恢复采砂坑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全市境内河道非法采砂、乱堆乱放砂石料等行为,共清理关闭砂石料场44家,清理河道堆砂场64处,恢复采砂坑72处。因地制宜对采砂坑、废料堆抚平绿化和清理,对河道外采砂坑不能抚平的,通过修建人工湖,在湖区周围种植树木并培育绿地,在不扰动原貌的情况下对坑体进行了治理,且通过绿化有效改善了河流沿岸脆弱的生态环境,目前已完成黑河两岸治理面积 400 万 m2。
5.加强城市污水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对城区黑臭水体和水体污染,通过实施污水纳管、引水入城,实现清污分流;积极推动中水回用,实施污水再生利用项目,把污水处理达标后的中水用于生态绿化;在全市入河排污口,河流交汇处架设在线视频监控,严控断面水质。压减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建设废旧地膜回收站,对废旧农膜回收给予补助,杜绝废旧农膜焚烧、堆积、掩埋等“以污治污”的二次污染。
四、张掖市推行河长制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1.落实主体责任,主动担当履职
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河长制工作,把落实党政首长负责制始终贯穿于河长制推进全过程,自上而下强势推动,责任层层压实,工作压茬推进。市县级总河长带头徒步巡河,现场办公,对河流存在的废污水直排、河道垃圾、围垦、采砂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安排部署,督查落实整改,有效提高了河流生态、岸线绿化治理效果。
2.部门协同发力,打破管理瓶颈
建立市级领导担任河长的河流由一个市级部门对应的工作机制,具体履行河湖监督管理职责,跟踪落实相关工作任务和日常监督检查,协同推进河湖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河长制工作效率。对推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由市督查考核局向县区党委政府下发督查通报,督促整改落实,并将整改结果纳入县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通过资源共享,协同作战,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有效打破了河湖管理的“瓶颈”,有效保障了河长制工作落实,切实提高了河长制工作效率。
3.创新管护模式,因地制宜推行渠长制
将全市 212条(段)河流、山洪沟道纳入河长制范围,建立了市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河长的“双河长”工作机制和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河西地区灌溉农业发达,为切实维护渠道管护范围内的灌溉设施和生态功能,治理倾倒垃圾、破坏渠道设施等行为,对重点干支渠道、水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了渠长制,设立县、乡、村级渠长,使涉水区域河长(渠长)全覆盖,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 “网格化”管理体系。
4.加大舆论引导,社会广泛参与
通过网络媒体、报刊、电视等方式,广泛开展河长制工作的宣传报道,增强全民河湖保护意识,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的正能量。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党员等社会监督员375人,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强化河湖一线监管,鼓励全民监督河道内乱采乱倒等影响河流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方面的问题,营造了全民参与治水的良好氛围,使每条每段河道都有人管护,切实推动实现“河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