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策略研究

2018-01-28

图书馆学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院系馆员跨界

龙 斌

(黄冈师范学院图书馆,湖北 黄冈 438000)

“互联网+”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由表及里地将尊重人性、用户体验、连接一切、业务重组、跨界融合、创新发展、和谐生态等特性融合起来以重塑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业务流程。例如福州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举办“图书馆学科服务专列进学院”系列活动,学科馆员近距离接触学科用户,方便二者沟通与交流。重庆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积极地鼓励学科服务与教学工作深入学院走进科研,为学生提供实验室课题项目文献挖掘指导工作。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开展院系“直通车”与师生们面对面进行交流,如提供相关的资源建设和情报服务等内容。实践活动多数是深入到院系一线开展服务,这也是“互联网+”的用户体验特性的具体体现,但整体上缺少一些人性化、个性化的内容。同时,“互联网+学科服务”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法》高度关注互联网科技应用于学科服务[1]、学科服务平台建设[2]、学科服务新模式[3]、学科化服务的协同创新[4]、精准化学科服务[5]、学科服务融合发展[6]、学科馆员培养和团队建设[7]、学科服务社会化[8]等研究内容,主题较为丰富但重复研究现象也较为严重,且缺少针对性较强的深层次研究。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重要组成部分,而图书馆服务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互联网+”为处于困境中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向。

1 “互联网+”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挑战

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一种新模式,学科馆员根据学校学科设置情况,深入到院系与学科用户开展个性化、人性化的专业咨询服务。“互联网+”蕴含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科服务体系。学科服务是图书馆为适应新环境下用户需求和学术交流模式改变而推出的一项开拓性主动参与式服务。学科馆员或学科团队深入院系、职能部门一线,拜访学科用户,嵌入到学科用户教学、科研全过程,提供整体化和专业性的服务,也为各学院的教学科研、职能部门的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努力建立较为完备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1.1 “互联网+”思维激发学科服务理念的突破

“互联网+”用户思维,首先具有明确的用户概念、分类,提倡用户体验,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用户思维强调用户定位、用户需要、满足用户需求,即品牌运营经典的模型“Who-What-How”。这是一种定势思维的解放,在学科服务中研究用户研究,进而提供超越用户预期的细致、周到、智慧服务。研究用户在于获取更多相关用户行为的数据,包括用户需求信息、浏览痕迹、咨询历史等数据。学科馆员重视数据分析,多渠道、多层次等获取用户的各类信息,并鼓励用户参与学科信息资源建设决策的全过程,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采购流程,搭建学科馆员与用户互动的线上线下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云平台,逐步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保障体系。“互联网+”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也强化学科服务的变革,尊重用户、相信用户,充分利用各种类型互联网技术,形成以用户为核心的服务创新协同一致业务流程;包括融合传统与创新、线上线下、实体与虚拟等,举办服务形式各种各样的用户体验活动。同时,“互联网+”有利于组建跨行业、区域、专业的学科服务联盟,或构建开放、效率、共享、和谐的学科服务平台。

1.2 “互联网+”促进学科服务技术的革新

“互联网+”不断融入到学科服务全过程,形成了智能互联学科服务的模式,改变着图书馆的组织方式,加速形成新型的图书馆与用户关系,极其深刻地影响着图书馆信息开发利用的模式和组织架构。实体馆藏信息资源与各类型电子资源线上线下交互;不同类型数据库利用相应接口和联接协议,促使数据在资源、运行系统、数据库商和用户之间联通,能够在用户体验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提供全新价值[9];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数据储存装置、微处理器和软件,提供跨界乃至超越传统产品的新功能。图书馆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理念(尊重人性、开放心态等)融入到学科服务技术之中,主要体现为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例如,由湖南维度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纬度学科信息服务平台,倡导学科平台深度聚合资源,助力科研创新[10]。具体内容包括:(1)实时的前沿信息:涵盖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内容与会议信息,收集与该学科相关的国内外前沿信息、热点新闻、科研进展、科技前沿等信息,帮助专家学者了解相关学科最新学科资讯。(2)丰富的学术资源:提供被 SCI E、SSCI、E SI、CSSCI、CSC D、E I等收录的该学科相关的期刊及期刊影响因子,便于科研人员有针对性的发文投稿提供学科相关的多种类型的开放获取资源,如期刊、预印本等帮助专家学者获取更多的资源。(3)精确的本校信息:提供学科最近几年相关的科研项目、获奖成果、专利成果等,此外,提供实时的论文收录情况,为本学科各类成果评价、人才评价提供评估依据。(4)专业的学科分析:运用科学计量学有关方法,通过专业的评估型数据库,用教育部学科评估标准,为本学科进行科研分析。学科服务平台栏目丰富涵盖了学科动态、基金项目动态、会议预告、学科分析、学科期刊、免费资源、开放课程、学术成果、专家学者、学科机构、学习社区等,充分实现了学科资源和服务的组织、揭示和发布,满足不同学科用户的知识需要。

1.3 “互联网+”引起学科服务内容重构

“互联网+”本质特征表现为跨界融合,跨界即超越了事物之间的边界,一些零落、孤立的信息得以聚集与融合,使用户选择信息的路径更广阔、灵活。跨界融合思维突破了行业界限,创新了图书借阅、文献传递、阅读推广、展览讲座等各项传统服务。平台思维不是简单地搭建互联网平台,而是技术与人文高度融合,把开放、分享、创新、协同、共赢的思维融入到平台中,形成“互联网+”生态平台。图书馆应鼓励学科馆员走出去,深入到院系、科研机构,敢于接触、了解、熟悉对口单位或团队的学科信息资源现状、用户基本特征、科研团队情况等,通过人际关系、知识相似度、个人魅力等渠道,不断地与用户沟通与交流,增强双方互动程度,逐渐建立起稳定、和谐的业务服务关系。交流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渠道也是多元化的。方法和渠道多种多样,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定期或非定期的。服务内容多种多样,主要围绕着院系、研究机构的学科建设展开。即所有学科馆员都参与相关学科的馆藏发展,积极参与制定和修订所负责的学科的馆藏发展政策;参与对口院系、研究机构的资源建设,提供可行性参考意见;及时通告其服务的科系师生新增的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等。“互联网+”背景下,学科馆员服务内容包括学术论文指导、推荐出版、学术影响力评价、知识库建设、知识产权咨询、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元数据、文献检索、参考咨询、个人图书馆等。学科馆员的职责由实体服务转变为线上线下、平台思维服务,如个性化学科服务、学习支持工具使用、学术研讨会、学科专家咨询、嵌入式学习、教学与科研过程、特色学科领域资源建设与服务、学科服务推介、宣传等。

2 “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发展策略

2.1 提倡跨界融合

学科服务跨界很多,跨界后又开展多领域、学科的交融、碰撞,形成核心竞争力。由于跨界,学科服务内容呈现多样性,如参与推荐与选订对口学科的中外文图书、报纸、期刊等;学科信息推送;重点学科教师档案建设;参与对口院系组织的有关学术活动。学科信息服务表现为文献传递、科技查新、代查代检、馆际互借、读者教育、数据库培训指导、定题服务、课题跟踪服务等个性化学科服务,主要是通过在线咨询(QQ咨询等)、电话咨询、E-mail咨询、网络表单咨询等服务方式来实现的。这就要求学科馆员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借助APP、移动图书馆、E-mail咨询、表单咨询、QQ咨询、微信平台、微博等方式,建设不同院系的学科服务导航、学科服务博客,开展学科服务。学科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本身就要跨界的概念,具有引进(美国LibGuides)、互联网技术商业公司(湖南纬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西安知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图书馆自行研发3种类型。例如厦门大学图书馆知先信息学科服务平台中学术空间就是用户个人收藏文献的Web管理、NoteFirst文献管理软件,具有期刊订阅、文献管理、网盘、论文写作助手(参考文献自动形成)等功能。该软件提供桌面软件和Web两种形式,个人文献、文档、个人学术空间就是在Web上管理自己的文献、文档。知识获取包括期刊订阅、主题订阅、数据库文献的一键收藏、网页保存、屏幕截图、实验记录管理、笔记管理、网盘、Email保存等;论文写作助手包括参考文献自动生成、提供模板、范例,提高写作效率和规范性、数据库文献的一键收藏。“互联网+”背景下,随着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呈现出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打破了传统思维模式,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开拓进取,敢于在馆藏资源、基础设施、平台技术、学科馆员等方面寻求机构间协作,落实“互联网+”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理念,将为今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政策支持[11]。

2.2 强化业务流程重组

“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的融汇,打破了原有知识结构,再现知识转移、知识整合,形成了自由流动、知识重构的和谐生态链。“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图书馆学科服务如直接深入到院系、研究机构的开展定题服务、课题跟踪、一对一面对面咨询、学科资源建设座谈会等服务,将发生变革,融入了互联网技术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学科服务平台,从虚拟空间嵌入,开展元数据服务、科学数据服务、智慧服务,升华了传统图书馆学科服务内容与方式,强化业务流程重组,实现学科信息资源、学科馆员、用户三者之间的相通相连、协同合作,从而提升整个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绩效。图书馆学科服务核心业务必然以学术科研为导向的知识情报服务;以管理任务为导向的信息分析服务;以学科发展为导向的数据分析服务;以问题为导向的决策支持服务等[12],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培育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品牌。同时,图书馆应重新审视了学科服务业务重组方向和内容,把“互联网+”中用户思维、跨界思维、平台思维等内容融入到学科服务业务重组过程中,这也将为下一步图书馆学科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具有显著的现实指导意义。

2.3 重视连接一切

连接一切体现为交流畅通。连接一切在图书馆学科服务中主要体现为学科服务平台聚合和用户素养教育培训两种形式。学科服务平台聚合是各类资源与服务的汇集一体,互联互通、相互联系、彼此依存,形成一个用户与学科馆员互动的网络服务交互平台。例如中南大学社会学学科服务平台包括学科动态、会议预告、学科分析、学科期刊、免费资源、开放课程、学术成果、专家学者、学科机构、学习社区、学科文献检索等内容。“互联网+”背景下,用户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信息素养教育,也包含科学数据素养教育,主要培养用户获取科学数据的能力,如科学数据指南、数据获取、存储、分析、版权、咨询、伦理等,这种教育培训需要由学科馆员与院系、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嵌入院系、职能部门课程设计与教学、嵌入素养教育课程及讲座等。可见,图书馆学科服务需要建立“正向嵌入+反向嵌入”,双向互动模式,搭建图书馆与院系、科研机构、学科馆员与用户协调合作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院系馆员跨界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高校图书馆义务馆员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跨界设计
将互联网+理念引入高校院系财务管理工作的研究
跨界通平台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跨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