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的构建与服务模式研究

2019-01-09

图书馆学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资源

王 庆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 芜湖 241003)

为了实现面向多元化用户群体的集约化信息服务,近年来国内高校图书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加大了各类服务型空间的再造力度,并在实践中创造出了一批新模式和新理念[1],“能动型学习空间”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能动型学习空间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大学生学习信息的来源渠道,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调动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2]。由于这一类型的空间还处于探索性阶段,空间的服务内容、组织方式以及运行管理模式都有待进行深化和发展,笔者对高校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的构建与服务模式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高校图书馆所参考借鉴。

1 能动型学习空间的内涵与基本属性

1.1 能动型学习空间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高校图书馆的组织形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数字化图书馆逐步取代传统阅览室,成为备受大学生认可的阅读服务形式。当前数字化图书馆为营造良好的阅读生态,开始注重以用户为中心,逐渐衍生出了不同类型的“学习空间”,其中就包括“能动型共享空间”。从字面意思来看,能动型学习指的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学习形式,体现的是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也是构建能动型空间的重要基础。从内涵上来看,“学习共享空间”具有两个深层次含义:第一,新型学习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更加注重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致力于帮助学生实现对自身知识体系的重构。第二,“学习共享空间”的定位并非单纯的书籍或者知识的载体,而是注重于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空间在引导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3]。

1.2 能动型学习空间的基本特性

能动型学习空间作为学习空间的延伸与发展,在具备学习空间基本属性之外,依据其发展目标,还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功能性特性,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4]。

1.2.1 实用性与完整性。能动型学习空间将学习作为环境打造的核心,为学习者营造自主、交互以及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丰富的学科资源体系,学习者能够在能动型学习空间中享受到完整的资源供给服务,并能够在不同层面上实现交流与互动。

1.2.2 发散性与聚合性。发散性是指能动型学习对传统的学习交互方式进行了完善,将反向知识学习引入空间的服务环节,并逐渐替代了传统意义上的正向学习。这种发散性学习形式突破了个体学习的框架,将个人学习行为延伸至团体学习,甚至鼓励学习者在不同场景下对学习主题进行分享和交流。在需求差异的基础上,强化不同学习者之间的深度沟通与学习,从而构建信息共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习者不断拓展认知边界,丰富知识储备。

1.2.3 开放性与共享性。能动型学习空间虽然身处高校图书馆,但并没有对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过分的限制,大学生、高校教师、企业家、科研院所学者以及政府官员都能够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能动型学习空间的建设和使用当中,并对能动型学习空间的服务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同时,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能动型学习空间能够做到与数字图书馆中各类文献资源库的同步更新更新机制,用户身处能动型学习空间就可即时享受到各类资源服务。

1.2.4 在线服务体验。一些高校的能动型学习在线服务系统也有效地实现了与高校教学管理系统、远程课程学习系统、校园论坛等在线校园服务体系的对接,进而提供了“一站式”在线服务体验。

2 高校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的设计要求

2.1 实现空间功能的多元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用户对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能动型学习空间,其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免费场所的供给,还要通过不断引入多元化的服务功能来满足用户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主要包括了以下3个方面:一是知识挖掘诉求,即高校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需要能够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来帮助用户进行知识价值的升值;二是互动交流的需求,即用户通过能动型学习空间,将各类想法、诉求以及期望通过平台传递给他人,做到信息的实时共享;三是实践技能锻炼的需求,高职院校以及理工学科的大学生,更希望通过能动型学习空间,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同步实现自身的职业技能发展水平的提升,在校园中间接地感受到职业氛围[5]。

2.2 推动空间结构的多样化

学习空间设计也是图书馆空间再造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学习空间并未重视空间的整体设计,欠缺人性化思维,阅读体验也不理想,无论是阅读环境还是阅读服务都无法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差异化阅读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更关注阅读的私密性以及舒适性,这样才能增强阅读自主性。所以图书馆不断转型的过程中,需充分调研学生群体真实的阅读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提升能动型学习空间的实用价值。第一,注重私密性。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意识较强,很注重在公共场合保护自己的隐私偏好和习惯。第二,注重舒适性。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阅读的显著特征,因此图书馆需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图书借阅、新书上架以及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程度,减少繁琐的借阅环节,营造高效的阅读环境。第三,注重协作性。图书馆应积极转型,将自身定位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场所,而非传统阅读场所,将协作融入图书管理日常工作中,提升学习者的活跃度。

2.3 体现空间布局的人性化

高校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在致力于结构、设计以及功能科学性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实现在空间布局上的人性化,这也是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就高校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布局人性化的基本目标而言,主要是让用户能够通过空间硬件元素的合理搭配,来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空间除了要具备常规的阅读、自习以及研讨等功能外,还应具备餐饮、视听、游戏以及现场演绎等休闲型服务。在对高校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进行空间布局时,可以根据上述目标适当引入咖啡厅、音乐室、演绎室以及影音室等,以便用户通过此类空间来开展休闲活动或娱乐互动。这些人性化的空间布局必须以能动型学习空间用户的实质需求为导向,并致力于轻松、和谐学习氛围的实现[6]。

3 高校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

高校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的构建作为一项系统性服务主体建设行为,不仅需要对空间构建的基本要素进行合理的搭配,还要对这些要素的组成内容进行协调化处理和对接,使其能在特定的功能支撑方向上实现服务效益的最佳化。高校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作为学习空间发展的新模式,同样需要从学科资源建设、服务技术组合、人力资源搭配3个方面来推动空间构建的组织和实施。图1详细展示高校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的构成框架及要素。

图1 高校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的构成要素及主要组成内容

3.1 学科资源建设

学科文献资源建设虽然是高校图书馆的常规性职能,但却与高校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的构建息息相关,其建设的水平更是决定着空间服务的总体质量和效能。为了保障高校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服务能够高效供给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就必须在实现对本馆数字资源有序整合的基础上,加快实现与其他高校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数字资源共享的步伐,从而延伸学科文献资源结构的深度和广度。为实现空间服务的创新性拓展,图书馆还应当针对服务对象,有计划地开展特色资源的收集和整合,构建起促进学习空间发展的特色化资源数据库,实现资源供给的高效化以及可持续化[7]。

3.2 服务技术组合

随着高校图书馆技术建设实力的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嵌入高校图书馆的业务职能建设当中,各类功能型空间建设对先进技术的依赖程度也逐步加深。结合现阶段国内高校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建设现状来看,其中起到关键性支撑作用的技术主要是“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服务技术两大方向[8]。其中,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可以对数字型文献资源中的知识结构进行关联性分析,推动知识价值的增值与拓展,从而有效地供给于知识服务的各个方向。而新媒体服务技术与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的融合式发展,有助于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互动化服务诉求,例如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借助目前常见的微信、微博以及QQ等新媒体公众平台,实现了即时性服务信息与服务资料的发送。

3.3 人力资源搭配

以往,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所提供的人力资源服务往往由图书馆方面自主决定,很少根据服务对象的学习发展目标,进行自主嵌入。而在能动型学习空间建设模式下,高校图书馆必须根据服务对象的发展诉求,通过灵活地组建专项馆员服务团队,来帮助服务对象完善学习与发展的具体路径,从而促使其学习目标的逐步实现、学习能力的逐步增强。当前,各种嵌入式的专项馆员服务团队模式在高校中层出不穷,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如南京大学图书馆所倡导的“学科馆员+高校教师+研究生”模式、武汉大学的“学科馆员+企业家+创客”模式等。

4 完善高校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服务模式的建议与对策

4.1 以用户需求为向导,充分寻求用户潜在需求

大学生作为高校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的主体用户,他们的需求应当被看作能动型学习空间建设的基本出发点。而目前,尽管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意识到了用户潜在需求对于完善能动型学习空间服务的重要性,并通过现场访问、调查问券、在线投票等多种方式来进行用户潜在需求的挖掘,但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这些方法并不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出用户对于能动型学习空间的需求,尤其是潜在需求[9]。因此,图书馆应当进一步转变了解用户潜在需求的方式和方法,致力于提高用户潜在需求反馈至能动型学习空间的效率,可以考虑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空间活动参与度、阅读行为、互动行为等数据进行有效的采集和科学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对空间的服务内容进行改造和完善;二是支持和鼓励用户参与到能动型学习空间的设计与评价环节当中,通过用户对空间建设的真实感受来实现空间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4.2 以资源高效供给为目标,实现空间功能与资源的有序匹配

高校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的建设离不开必要的基础性资源作为支撑,要想促进空间功能的全方位实现,就必须加强对图书馆现有的阅读资源、资源设施设备等内容的全方位整合,并着手推进与空间各项功能相匹配的资源供给体系的建设[10]。一方面,要加大数字型资源的整合力度,秉承“协同共享”的原则,精心筛选与高校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服务功能相匹配的数字资源,努力实现数字资源配置的科学化,并及时拓展能动型学习空间数字资源的来源渠道和范围;另一方面,要致力于实现服务普及化条件下,基础设施设备的共享共用:对于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基础设施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应尽可能地在能动型学习空间中配齐,以保证即时服务的效率;而对于价格昂贵、可以多向化供给的基础设施设备,如大型数据交换机、数字图书馆平台终端等,可以采用端口共享共用的办法,通过图书馆集中化管理,来避免基础设施设备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金浪费。

4.3 以实现服务流畅为方向,推动空间内部业务重组

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内部设计、区域构造以及综合服务项目只有结合读者需求进行优化和完善,才能真正提高服务效率。就此而言,图书馆需要对管理机制甚至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图书馆的发展要求。以北京大学图书馆提出的具体发展规划是在五年内通过3个阶段对现有业务进行优化,发展规划主要围绕业务转型、发展环境以及社会责任三大维度进行综合统筹,对原有的技术服务、读者服务以及行政管理的机构进行拆分,形成七大下级机构,每一机构都具有特定职能,比如学习支持中心、研究支持中心、古籍图书馆以及协作中心等。同时,对研究支持中心按照时代发展需求进一步拆分成四大小组,即学科服务组、信息素养组、科研支持组以及数据服务组。通过该方案的调整,该馆的能动学习空间进一步适应了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对于读者的能动学习诉求也更加细致到位。

4.4 注重用户体验环节的实现,多角度构建空间评价方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服务效果的评估主要由作为主办方的图书馆开展,尽管也邀请了高校的教学部门、学院以及大学生个体参与评价,但对评价结果起到主要影响作用的还是图书馆。实践证明,通过多角度来对图书馆各种类型的空间开展评价工作,更有利于促进空间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的完善。首先,评价主体应当尽可能地包含影响高校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服务实施的各大主体,并应当根据不同主体的影响方式,分门别类地进行评价方案的设计,做到评价方式方法的多元化;其次,对空间服务效果的评价应当处于动态管理的过程,要注重实现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与改进实现,以此来促进评价工作的可持续性与真实性;最后,能动型学习空间的评估应当将大学生通过空间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估体系中的评估指标之一,其指标应当包含学习成绩情况以及学术研究状况,如果大学生通过利用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使得学习成绩大幅提升,并通过利用参与学术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则可以说明图书馆能动型学习空间服务模式较为有效,反之则应及时进行完善和改进。

5 结语

在当前技术集成与人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的条件下,用户对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的再造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他们更加期盼自身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高校图书馆应当秉持“协作、共享、开放”的基本原则,加快能动型学习空间服务模式创新的步伐,以实践的效果助力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跨越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图书馆空间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