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他者与直觉——论列维纳斯的政治诗学

2018-01-28梅文慧

天中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技术理性维纳斯诗性

梅文慧



主体、他者与直觉——论列维纳斯的政治诗学

梅文慧

(中山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275)

列维纳斯针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及其传统问题,要求从伦理解构他者的现代性和政治,并从感性直观方式重构新型人伦、社会关系和准则。感性质素、伦理理性是列维纳斯诗学中的主要构成因素,并以此为技术理性或他者带来调节与转型,使得他者的政治及其方式得以变化,促成“主体与他者”的政治诗学建构。感觉化和人文化的技术理性,以及规范化与合理化的人文感觉,在直觉中得以建立和沟通,促进和提升了人际关系的密切度、关联度,带来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进步。列维纳斯的伦理和感觉主义,产生于主观意识和同情心理,这决定了其直觉理论带有显著的乌托邦色彩。

列维纳斯;伦理;感性;政治诗学;乌托邦

一、何以可能的“政治诗学”?

在列维纳斯时代,存在论及其传统仍处于强盛和普遍的地位,以技术理性为代表的激进思潮导致人类诗意、伦理和精神维度的丧失,并造成人与人关系疏离或矛盾的后果,这是列维纳斯所面对的现代性问题。不过,列维纳斯对此却有独到的理解和诠释。在他看来,现代性及其主义是不可认识且优先于“自我”的至尊他者,带有上帝性和压制的意味。这种看法显然是把他者作为政治学意义上的概念来对待的。反映到他的文本中,这种具有政治品格和政治能力的他者,占据了其思想的核心,并在文风的层面上有了政治向度和色彩,使得主题具有唯一性和泛神论意味[1]104。其在他者问题上的要求和偏向,建构成了一种超越性和表现性的他者理论,并力图通过他者立场或方法来解构西方传统存在论的思想体系。列维纳斯雄心勃勃的解构意志和情感倾向,使得他在理论建构中具备勇气和决心,加上他在战场上遭受过心理创伤,其努力更具统一性和政治主义。他在著作中还集中讨论了存在论的“自由”概念及其同一化的操作方式,这在写作方式和研究套路上,确立了政治学话语主题。汉德认为:“政治位于列维纳斯所有作品的中心,无论是作为一种创痛的背景,还是作为一种他的智性发展之一直在变动的语境。”[2]115

他者在列维纳斯这里有怎样的状态和特征呢?和胡塞尔、德里达等人的他者或主体间性思想不同,列维纳斯最为激进地展示出他者的政治性和主导功能,并在其文中形成主题。这样,他者在列氏这里成了一种至尊的和高超的象征物。在技术理性和工业社会的环境中,人不同程度地走向异化、消亡,因而在面对占主导地位的他者及其统治时,人往往无法选择地被迫对其认同和顺服。而且,他者正朝极端主义挺进和进一步政治化,并在群体和个人中造成影响,形成症候与危机。他者作为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症结,深入社会与个人的内在,成为超越传统模式的现代政治框架,而且带有隐喻性内涵。

列维纳斯尝试从第三方的角度介入并逃离他者。这种第三方是从伦理的过程来解构他者政治的诗学方案。列维纳斯说:“在这个世界中,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具体关系的实在特性都取自一个第三项。这些关系都意味着交融。”[3]38进一步说,“第三方”也可以用“直观”或“直觉”来替代。也就是,经由对他者面容直观的启示,主体能实现伦理建构和突围。“艺术的运动在于走出知觉以重建感觉,在于从这种向客体的退回中分离出事物的质。”[3]56在列氏这里,这其实就是一种由伦理、感性直观和诗学建构成的解放道路。在此中,“感觉经验”作为主体与他者之间的中介存在,具有面向他者以及认识和体验主体的功能,并在观照中,展开对他者政治性和身位的“教育”,促成主体的拯救和解放。列维纳斯的方式在于经由对他者的感觉政治或教导,达成他者在感觉上的获得和完善,并带来主体的解放。凭借感觉上的政治行为和经验,达成对他者理性主义的改造和转化,使他者在感觉或文化上有所获取,并在个体、社会和文化上达到和谐,这实质是在感性经验的文化政治下实现主体的解放。

那么,在怎样的感性经验下能实现主体的解放呢?在列维纳斯看来,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完善需要通过主体的享受。在享受的过程中,主体在与对象的关系中产生一种自身意识和观念,并且生成感性经验和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主体建构和超越的过程[1]110。随着感性经验的积累和感性意识的强烈化,这种新型的感性经验或意识迫切要求突破和新变。从他者的角度看,遭受技术理性主宰的人们,极度缺乏这种感性经验,在无感性经验或意识的困境中,成为麻木和僵化的“现代人”,并在集体和社会中蔓延成一种普遍风气。为此,感性经验和意识的培育、创新、应用就相当必要,感性经验将在面对他者和“教导”他者的过程中起到根本作用,由此成为这一时代的课题和任务。只有这样,作为他者的“现代人”才能增进和补充全新的感觉,造就一种原创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具有批判意识的人文观念和科学观念。很明显,列维纳斯这种通过感性意识及经验来实现拯救和改造的过程,具有浓厚的感觉化、诗性化以及浪漫化的特点。诗学和美学在列维纳斯这里,是作为对现代性他者进行改造的政治角色而存在的。由此,这种为他者服务的伦理进路、政治倾向和感性方式,可以统称为“政治诗学”。

二、感性质素在政治诗学中的作用

在列氏的政治诗学中,感性主义方式及其应用,取决于感觉和相关因素的支撑与带动。列氏“感性”概念具有三层内涵,分别是直观、感知和审美。直观展开主体对他者的初步认识,并形成第一种印象。“列维纳斯认为,作为绝对主体性的意识之流实际上就是感性自身的意义呈现过程,它比对象性意识要更深一层。这已经是源始之流了,它是所有建构和理想化的条件。”[4]37尽管广义上的直觉或感性质素,是作为现象学传统的方法与道路成为其他思想的理论根据的,但是在人类的感觉产生理论中,直观必然是感觉形成的第一步骤和前提。也就是说,客观事物反映到主体意识之前,必须存在一个“观看”的过程。这是从视觉理论出发的。在列维纳斯的现象学直觉理论中,作为“观看”的视觉,是他者进入主体视野和想象的第一步。同样,感觉的产生也需要这种“观看”。在第一印象后,主体在自我意识的参与下,得到对他者第一印象的基本解读,这就形成感知层面的第二步。在第二步中,他者作为主体的认知对象与体验对象,与主体的思维或身体形成关系。最后一步是经由审美的方式达到在感知印象方面的一种诗意化,或者说是一种情感化,最终产生出感觉。

在列维纳斯现象学及他者理论中,直觉是进入和理解其思想的重要前提。那么列氏的直觉理论究竟有怎样的发生机制和生成过程呢?其途径大致如下:

第一,在直觉的方式下,对象物的特征及本质能够被体察和认知。从现象学角度看,作为意识意向性的直觉在主体对他者的过程中,已经或者就要将对象及其特征摄入自我的意识领域中,通过自我意识的作用和方式达到对事物的体认。“世界被给予了意向,留给自我的是面对世界的自由。”[3]46“这种表达意向性的方法不同于说意向性是‘意义’之源。正是通过意义,外在才得到调整,并与内在产生关联。”[3]47由上可知,作为中介存在的直觉,与对象物发生关系的第一步是产生感觉。但这种感觉不同于理性判断,而是具有审美性的觉察。在审美直观下,主体与他者建立初步关系。研究者王恒认为:“实际上《意向性与感性》一文就是把意向性看作一种解放,认为它贡献了一种从自身中走出去的新观念开始展开的。”[5]我们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对物我关系做一种理解和诠释,即对象物在审美直觉过程中,被打上主体的感情色彩和印记,并因此具有了生命的格调和意味。

由此,诞生于物我关系中的感觉,具有了规定和调节主体与他者关系的功能和倾向,使得双方在新的感觉原则下不断发生质和量的变化。从特征上说,这种调节或规定以和谐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主体与他者的身、心以及身心关系的改变、发展上,同时又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阴暗和战乱等负面问题。这种在直觉中产生的新感觉,在新式的立场和条件下,会造成对传统旧感觉及基础的一种“解构”。新的感觉原则一方面祛除或减少以技术理性为主题的他者或他者文化,一方面以生命教育的方式来感化、培育或转换他者及其文化传统。

第二,属于直觉系统中的感觉,是自我与他者关系得以沟通并密切联系的要素,并在感觉主义的文化传统及其经验上,有自身的根基和动力。这种新感觉是完全合乎人、物以及两者关系的本质及价值追求的,或者说就是从中衍化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新感觉的创造和介入,带来的是人和物两个维度上的进化。而且,新感觉带来的还有人类知识结构、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更新和发展,这使人类及其社会的旧制度、旧传统有了转型和突破的能力与进路。为此,新感性的创造和兴起,更重要的是要在社会和个人身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在感觉与感觉基础两个方面都有进步和提升。研究者张中认为:“大致说来,列维纳斯对于海德格尔之有(实存)的反驳和颠倒,既是对ilya的解放,也是对无限的解放。列维纳斯的这些努力都源自他对感性和异质性的直觉(观)。”[4]38感性、直觉带来了人的新生。

第三,在新感觉的塑造和带动下,造就诗意化的主体,即“诗性主体”[6]。“诗性主体”相对于传统主体,更加具有感觉和行动力。而具有新感觉的自我在何种意义上是诗性主体?这要考察列维纳斯感觉观念的形成和起源问题。如上文所述,列氏的感觉观念产生于直觉系统之中,而直觉又是来自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现象学传统。列维纳斯说:“自我的还原,唯我学的还原,只能是朝向现象学的第一步。我们还必须去发现他者和主体间性的世界。”[7]150从现象学还原到自我、他者的发现及建立,直觉一直在发挥作为根本和主要因素的作用。

显然,自我感觉的构造和完善,是基于直觉(观)的途径获取的。在列维纳斯看来,“作为绝对主体性的意识之流实际上就是感性自身的意义呈现过程,它‘比对象意识要更深一层’。这已经是源始之流了,‘它是所有建构和理想化的条件’,在其背后没有任何思想或事件”[5]。现象学中的意识意向性结构及其理论,最初塑造了主体之主体性,而经由对象物的直觉和反观,成就了诗性主体及品质。

海德格尔针对现代技术理性极度扩张带来的问题,也做出了诗性化的思考和回应,并在对荷尔德林的诗进行阐释和研究时,认为“人的本性在于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从人的本性出发,论证了人类作为天地人神四元合一的人类本身应当从诗性化的大自然中找到自我,以回归主体性的人类本身,实现人的本真生存和精神建构。有研究者认为:“人诗意地栖居道出此在生存的基本特征是诗意的,栖居是终有一死者在大地上的存在方式。栖居的本性是置身于和平中,一种处于被保护和解放的状态,诗的本性是使栖居。”[8]5可见,诗性直觉对于人感性塑造的作用和意义。而要达到人的本性的复归和解放,其途径在“人的诗意化生存的唤醒和伸展”。海德格尔的诗性化道路及其理论建构,建立在人的感觉化定位和基础上,人只有诗意化,才能作为感觉化的人而存在,才会脱离出传统理性化和工具化的藩篱与束缚。

列维纳斯更进一步指出:“事物的外在性是由于我们在进入事物,我们必须走近它们,是由于客体虽然已经被给予了我们,但它们还在等着我们走近。这才是‘形式’完整的定义。‘形式’是事物显露自身并给我们把握它的机会的途径,是事物身上被照亮的、可被领会的部分,是支持事物的载体。”[2]46列维纳斯的“形式说”正是对“感觉论”的另一种诠释,人的感觉化、诗意化的形式和效果,如光亮一样显示和照亮一个地方或空间。

列氏这种“形式论”究竟有何内涵?列维纳斯的“形式”说,是对西方近代以来感觉论的一种重申和创新。早在康德那里,这种“形式”的生成就和“审美共通感”及其先验理性基础密切相关,共同指向康德的人类学旨趣。在感觉化的人或主体身上,呈现的是作为人本身及其合目的、合价值归属的人文性和特征。不仅如此,作为革命理论家的马克思,也提出和论证了人类的感性化活动和人的本质关联。在马克思那里,人的感性化活动是对作为实践主体意义上的人本身而言的,人类在感性实践中建构自我和他者,同时改变和塑造人类本身。在现代批判理论家马尔库塞那里,“新感性”也有其关乎人的本体与建构的地方,其中人的激情、热爱、喜悦、欲望等形式被高扬并占据其理论主导地位。可见,“形式”内涵在人类心智解放上的功能和作用。

在此之下,列维纳斯的感觉论及其建构,正和诗性主体的构造相关[6]。从自我与他者的直觉中带出来的新感觉,造就了诗意化主体的诞生,或者说造就了一种全新的人的主体性的诞生。这种诗性化的新主体,在形式、本质和精神等多层面,都排除和解放了在他者的现代性技术理性的压制和干扰下的工具身份及奴役品格,而获得了人各方面的全新发展。与列维纳斯的伦理追求和宗旨相对应,列氏的感觉论首先立足于个人,而后扩展到社会、国家等领域,其实践化维度促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和交流,并且向对象化的物、社会和自然界拓展。研究者张中说:“质言之,感觉是一个关键环节,而列维纳斯也据此认为新感性或纯感性乃艺术的美学力量之所在。这就是说,我们需要从直觉开始看世界。”[4]39

明显的是,列维纳斯作为基点的新感觉论在人、社会、集体的形成、促进和交流的维度上,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立论和思想。在感觉问题上,列氏做出了以下回答:其一,作为人的生存和精神需要的感觉,在人的发展和本性上,具有作用和意义。因为人的生存离不开情感的形式领域和活生生的创造力领域,离不开快乐、悲伤、感怀、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感觉”成为生命本体论维度的重要奠基和动力,它要求打破欲望和需要的禁锢,重新开启生命的门径。其二,由技术理性及其政治导致的人的异化和颓废,在根源上受制于感觉的匮乏或退化。而要改变人的异化状态和恢复、取得人的诗性化生存状态,就必须从感觉的培育和训练角度切入。从逻辑上讲,人的感觉丧失或减少与人的理性崛起或扩张有必然关系,二者在归属上同属一个意识系统。其三,从现实看,由感觉带动和提升的人的行为和品质,具有一定的实践和改造功能,它把人、社会、自然等作为对象,实现从物理主义到行为主义、感觉主义的改变,使得主体自我具有生命力、批判力和现代品格,从而造就一种生命蓬勃和气象万千的景象。这样,感觉维度就与人的实际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相关联,从而在客观环境及立场上,感觉维度的合理性、可行性地位被确立。列维纳斯说:“感觉,恰恰是真实地满足于被感觉者,是享受,是没有背后的意图、没有歧义、与任何蕴含决裂,这就是持守与自身(在家)。”[9]119

感觉质素在列维纳斯这里,是作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态度和规定而言的。感觉质素与他者视角上的理性化、技术化的生存要素和方式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分,甚至是作为传统生存论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它打破守旧的理性论框架及其操作模式,使其向感性化和诗意化的道路发展,以建立符合人类生存的感觉秩序和诗性空间。而且,作为他者视角的技术理性在感觉的冲击和改变下,变得具有生命和诗性内涵,科学在这里与作为人文维度的感觉融合。所以,从技术的人本化到人本的常态化,感觉作为一种调节器或本源,起到了重焕新生和重建人文的作用。另一方面,感觉作为人类欲求和精神层面的维度,在人类实践的活动中,有其功能、倾向,这样就能把感觉化的人和生存实践关联起来,设计出符合人类生存原则和目的的切实途径。在此力量下,主体和他者同时发生改变和转向,即从技术理性向新感觉主义转变,使得生命系统规律化、人文化、适宜化。

三、伦理在政治诗学中的地位和功能

列维纳斯的直觉观,是从伦理哲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其直觉具有伦理的内涵和特征。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占据的是根本和重要的地位,而且是其整个思想的起点和落脚点。列维纳斯说:“如果说,哲学不仅仅是这个诘问,那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超越这个诘问,而不是去回答它。超越存在之诘问,所得到的并非一个真理,而是善。”[2]11可见,善在列氏这里具有的核心地位与影响。在此基础上,伦理成为列维纳斯诗学的内在环节。理性的伦理如何在感觉论的意义上成为其支撑呢?在自我与他者的直觉过程中,伦理作为一种理性力量被看作与感觉论相辅相成的一个方面或一个支点。正是经由他者的理性介入,感觉论的话题才得以成为可能。列维纳斯认为,伦理作为第一哲学,它必定承担存在的问题[2]11,也即认为伦理与存在有着必然关系。伦理与存在的关系其实也就是伦理和感觉的关系,因为列维纳斯对主体性或人的规定,在于感觉化、诗性化与合理化。为此,列维纳斯展开了伦理在社会和个人身上的论证和分析,并确立了伦理的哲学基点和向度。在他看来,从伦理层面阐释和建构感性,对于解决现代以来的社会和个人问题有切实的作用。其伦理学的框架从哲学高度规定和区分了列氏诗学和美学的基本操作方法、进路、思维方式等。但是,列维纳斯的伦理学哲学不是抽象、悬空和毫无内容的概念体系,而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有丰富内容的人际关系哲学。也就是说,这种伦理经验造就了感觉的形成。

诚然,这种伦理学不是与传统哲学混合在一起的、没有自身边界或者边界不清晰的伦理学,而是在传统基础上建立的一种以适应和服务新的人、社会结构模式的崭新哲学。这样从哲学的角度对伦理学进行否定或颠覆,列维纳斯开创了古典与现代一体两翼的伦理学思想道路。而且,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其功用和倾向在于恢复、重建人际关系,它明显超越时代又和时代相关联,是现在和未来的统一。因此,能够真正从个人、社会和传统层面来发挥和体现作用的伦理学必须符合以下标准:首先,从社会时代的问题和主义出发,经过哲学思维和想象的过程,构建和开拓出的伦理学;其次,从现代性的维度考虑,在传统框架、理论和思维上真正有突破和创造的伦理学;再次,从社会、人生和关系的角度,设计和发展出符合生存规律的现代新伦理学;最后,从人的理想和生存追求的维度,能够创造和提供具有人文性与合理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从以上条件和原则出发,建构成的伦理学一方面立足于现实及其问题,另一方面促进现实的改变和发展,是一种科学和人文相统一的新伦理学。当然,这种伦理思路与主张,不是仅局限在个人或群体层面,而是扩展和提高到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层面,它需要的是作为人的伦理意识和行为在实践中的自觉,即对突破传统单一技术理性、带有全新人文感觉和行动的、科技度与人本度相平衡的伦理自觉。

列氏的伦理是一种情感的伦理,或者说是自由的伦理和他者视角中的现代伦理。当然,列维纳斯的伦理完全区别于海德格尔的技术理性,并且在其之上加入了很多新的理论内涵,成就了一种传承和进步的一体化伦理学体系。按照列维纳斯的看法,这种新的伦理学在结构和进路上有其不同的特征和质素。

第一,伦理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上并不排除理性或客观的一面。在列维纳斯看来,伦理就是和生存理性联系在一起的,它将呈现给人们一种自然和人文和谐共处的未来图景。在此意义上,作为生存法则和手段的理性与人的本性关怀和追求一致,在人的价值层面有了新的支撑和作用,并向社会、民族和国家层面延伸。

第二,列氏的伦理来源于对海德格尔技术理性的批判和改造,带有技术理性的内涵和特征。所以在这个层面,他所看重的个人、社会、集体的进步等现代性问题,是从技术主义的基础和背景中展开的。伦理学的建构在技术的背景下有了自身的改造任务或需求,虽然在传统技术理性占主导和压制地位的时期,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应用方面有了快速的增长和超越,而且带来了工业化和技术化的社会时代,并在人类社会化和物质需求方面产生影响,但同时也导致了人类精神和价值层面的崩溃和虚无,人成为异化和单向度的人。不仅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雇佣和劳动的关系,甚至演变为竞争和破坏的关系。其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理性的强势和泛滥,或者说在于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度丧失。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就在于通过感性力量的介入,实现技术理性的感性化和诗性化。在列维纳斯看来,通过伦理的方式回应他者,将会产生一种爱欲和感化的效果,使得作为技术理性的他者获得帮助,从而实现技术与形式、感觉的融合[9]246。其实,列氏伦理学的目的和旨归在于主体与他者关系的建立和沟通。换言之,列氏伦理学减低和缓和技术理性单一、机械的创造论模式及格局,促进和提高感性因素在技术理性运作中的成分和体量,进而激发和恢复其诗性化和感觉化的状态。

第三,列氏的伦理一方面具有规定性,一方面具有欲望性。因为在直觉过程中,伦理冲动所引起和带动的感觉、理性等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度,其中理性作为伦理的一个面向和感觉相呼应,共同形成直觉的知识和思想。列维纳斯说:“一个不能忘记的事实是,对胡塞尔来说,直觉是一种理论的行动,并且因为其他行为可以达到他们必须的实存。”[7]94因此,列氏的直觉是作为一种意向性的行为来阐释的,伦理、感性和理性因素等都在其中并相互关联。在伦理的欲望性层面,列维纳斯说:“我们已经把形而上学当作欲望。”[10]41还说:“它寻找,它搜索。它不是揭露的意向性,而是探寻的意向性:一个朝向不可见事物的运动。”[2]24也就是说,列维纳斯把自我的意向性需求作为欲望来看待,认为通过欲望自我走向他者。当然,列氏的欲望不是单纯的享受主义,而是有着理性的规定,因为欲望作为走向他者的方式,其目的在于他者,并由此走出存在困境的自我主义框架,这里面隐含的是欲望背后的合理性。所以,伦理是在欲望和理性的基础上建立的,不仅有欲望对传统技术理性的挑战和反叛,也有技术理性对欲望和感觉的压制。

第四,列氏的伦理是作为一种针对存在论的反叛思维框架而存在的,在这种思想方法和伦理行为中,存在论遭到拆解和转化。列氏认为,要通过一种解构的办法彻底转换哲学上的套路和方式,因此他提出了作为否定性和对抗性的解构思维方式。解构思维方式对传统社会、个人的意识形态都有很大的作用,它从根本上提出解构方案和主张,并从人文和技术相适应的层面,不断拆解历史,建立伦理,实现社会历史发展。与传统技术理性占主流的社会、人文结构不同,伦理化的结构告别了沉寂和停滞的技术化模式,而获得了一种否定、动态和生命化的新模式。

第五,列氏伦理在社会和人的本性与追求上,体现出一种适应性和趋向性。这种伦理套路和方法,号召并带动人们在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维度中做出合理和人性化的面向,以调适和顺应自身与他者的焦虑、统治,达到中性和融通的理想化生存状态。也就是说,主体通过合理化的伦理途径,在否定和建构的方式下实现和他者的共存并生。

可以看到,列氏的伦理、直觉等问题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并在各自的环节中发挥作用和功效。从人类和社会、自然关系的层面上讲,伦理和直觉体现了人类追求生存和谐、人生美好和个体生命意义的理想。经由伦理,传统技术理性获得了改造和转型,现代性的他者获取了理性的启示和转化。技术人本化、人文合理化的一项关键环节,就是人和他人的观念自觉与行动自觉,在此基础上,列维纳斯所推崇的伦理哲学及其思路,应当深化到社会、家庭乃至个体的心中,并发挥其功能。在这个意义上,列氏的政治诗学极具现实感和创新力,同时具有普遍可行性,并且它将伦理的核心与人类的生存问题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节点上站住了脚。

四、伦理的难题与政治诗学的困境

列维纳斯的伦理学及政治诗学,产生于海德格尔存在论及其现实战争背景之中,也就是说,列氏的问题来自政治、社会以及经济的矛盾冲突当中。然而,这种矛盾和冲突在列氏的解决方案中,却变成了一种完全根据主观意志来达成的伦理学或文化问题。列维纳斯希望能够改变个人、社会和现实纷争的状况,但他的途径却是感觉主义的诗学道路,是寄希望于个人的觉悟和态度。在这个意义上,列维纳斯试图在文化重建或感觉重建的立场上来面对现实,彰显了其浪漫派的格调和色彩[11]146。他期望在自我和他者的对话与融合中,一方面祛除理性的技术主义化,一方面规范自我的感觉主义化,从而在直觉过程中建构一种共同体。列维纳斯的这一套想法和观念,在现实环境下呈现出的前景带有明显的乌托邦形态,尤其在他的方案并不作为一种政治变革意义上的纲领或规定的情形下,更是如此。作为人主观层面的伦理,在技术理性控制的大背景以及人的强烈生存意志中,并不具备现实的动力,因而在现实中很难展开,这完全是由它的主观性决定的。如果列维纳斯的政治诗学要在现实层面出成效,则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以及政治、经济和其他有生力量的支持,形成一种看得见、有效的社会改革力量。

而且,在对存在论及其问题进行诊断和研究的过程中,列维纳斯采用的是唯心主义的直观和判断的方法,并没有在客观实际的他者角度或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展开路径探讨。作为他者的存在论及其哲学,已经在社会、家庭或个人中深化,并经由技术理性或手段,在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和控制的地位,而且势不可挡,力量超然。可以说,他者的势力及其政治,已然征服了整个社会,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集体的感性生存和人性实现,完全被禁锢、封闭甚至死亡。但是,在这个黑暗和冰冷的社会中,列氏的伦理学及其诗学向人们展露出希望。通过伦理想象和诗性观念,人们可以在现实中得以慰藉,获得心灵上的拯救和解放,并将之化作现实生存的动力和追求。

[1] LEVINAS Emmanuel.Totality and Infinity: Metaphysics and Transcendence[M].Pittsburgh: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1974.

[2] 汉德.导读列维纳斯[M].王嘉军,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3] 列维纳斯.从存在到存在者[M].吴蕙仪,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 张中.纯粹直观与异质美学[J].江淮论坛,2014(4):35–40.

[5] 王恒.解读列维纳斯的《意向性与感性》[J].哲学研究,2005(10):58–64.

[6] 仇敏.论诗性主体[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7] LEVINAS Emmanuel.The Theory of Intuition in Husserl's Phenomenology[M].Illinoi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5.

[8] 范玉刚.精神的沉沦与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思与诗对话的真理之路解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3):130–137.

[9] 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M].朱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0] 吴先伍.论列维纳斯哲学中的“欲望”概念[J].哲学动态,2011(5):37–41.

[11] 杨春时.现代性空间与审美乌托邦[J].南京大学学报,2011(1):145–152.

〔责任编辑 杨宁〕

Subject, Other and Intuition —on Levinas's Political Poetics

MEI Wenhui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iming to solve Heidegger's ontology and its traditional problems, Levinas's claims to deconstruct the modernity and politics of ot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and reconstruct new human relations, social relations and norms from perceptual and intuitive ways. The perceptual quality and ethical rationality in his poetics provide the main components and driving force for the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or otherness, and have made new changes in politics forming the political poetics of “the subject and the other”. The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of sense and human culture, and the normaliz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of humanity and sensual intuition can be established and communicated to promote and enhance the intimateness and releva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bringing harmony and progress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and nature. Levinas's ethics and sensationalism arise from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sympathy psychology, which determines that his intuition theory has a significant sense of Romanticism in the face of other's rational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Levinas; ethics; sensibility; political poetics; Utopian

2017-11-11

梅文慧(1988―),男,安徽南陵人,博士研究生。

B82-02

A

1006–5261(2018)04–0073–07

猜你喜欢

技术理性维纳斯诗性
诗性想象:英国当代女性小说之超验叙事
千姿百态维纳斯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当代维纳斯的诞生
有朝气、有活力,给人十足的惊艳 Mcintosh MA6700、Sonus Faber 维纳斯签名版套装
责任伦理:变革时代的伦理探索
科技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直接动因
体育消费的异化及其规避
《曹雪芹》:如同断臂维纳斯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