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兰故事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

2018-01-28张雪

天中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木兰文化研究

张雪



木兰故事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

张雪

(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 300051)

木兰故事传播久远,影响深广。20世纪以来学界关于《木兰诗》年代考证、木兰故里、木兰故事主题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中国叙事文化学可以为木兰故事的研究提供新的学术增长点。将木兰故事放到整个古代文化的总体中去考察,对挖掘其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木兰故事;研究综述;中国叙事文化学

木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英雄,她易装改服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广为流传,对中国文学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历经千余年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在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中,每一时代都会有一些受到表彰的女性道德模范,比如历代列女传中的贞女、烈女、孝女等,但随着时代的变更和价值观的改变,很多曾经得到赞赏和崇拜的偶像渐渐被人们遗忘,而木兰则是极少数能够继续留存在当代文化中并影响当代人精神文化的形象之一。从北朝《木兰诗》到唐宋元诗歌、笔记,以至明清杂剧、传奇、小说等,木兰故事在不同时期、不同文体中不断演变,其叙事规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随之变化。研究木兰故事,梳理故事的演变轨迹,将木兰故事放到整个古代文化的总体中考察,对挖掘、分析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木兰故事的研究意义

在文学史中,有一类作品不仅能够在它产生的时代形成影响,而且会被后代继承发展,在历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不断地被改写增删,烙上时代的印记,能够跨越百年甚至千年的时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故事往往是对人类精神文化有着极大影响力、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有些故事甚至继续活跃在当代的文化和生活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够持续存在于人类文明史和文学史上的故事,值得学者关注和研究,木兰故事就是这一类故事中的一个。

木兰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影响力极大的一个故事类型。从北朝民歌《木兰诗》到当代各种影视剧及戏曲作品,木兰故事活跃在诗文、戏曲、小说等各种文体中,历经千余年,至今仍然对人们的精神文化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在历代文献叙述中,无论是官方文献还是民间话语,无论故事经过了怎样的改编,木兰都是备受推崇的英雄女性形象。作为道德楷模的木兰形象,由于受到官方和民间的赞扬和崇拜,被广泛传播,是接受度较高的人物形象。木兰首先是孝义的典范。孝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核心价值之一,儒家文化将子女对父母的孝扩展至臣子对君父的“忠”,维护孝道就是维护统治的根本。木兰的英雄行为不仅解救了自己亲人与家庭的危机,完成了子女对于父母出于天性之爱的“孝”,而且在历代的不同书写中,木兰从淳朴的少女逐步演变为被后人崇拜赞美的道德典范。这种演变事实上促进了木兰故事的传播,使木兰形象得以活跃在历代各种文献之中。其次,木兰的英勇和功勋使得她在后人的叙述中逐渐成为传奇女英雄的楷模,这种完美的功绩让木兰在古代众多受到赞美的女性典范中成为比较引人瞩目的一位。木兰故事的传奇性还在于她女扮男装混迹于男性之中并取得了丰硕战功的英勇行为。女扮男装混迹于男性世界本来是“越界”行为,但木兰的“越界”行为有着最为纯洁的初衷——孝道。为了维护儒家思想核心——忠孝,而被迫违背规则,进入男性世界,木兰的越界行为不但被所有“卫道士”原谅,并且得到了最高的赞美。木兰成为道德典范而使故事得以在民间广泛传播,并受到赞美和崇拜。木兰易装出走和以柔弱的女子之身完成男性也难以企及的伟大功勋的反差,使这个故事类型有着极强的张力,替父从军易装出走的故事模式成为文学史上的一种经典叙事符码。木兰故事容易被改变和再创作,重新加入符合新时代思想风潮的元素,这种特点让这个故事类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得以在不同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木兰形象及木兰故事中易装女英雄的叙事对通俗文学,尤其是对明清时期通俗文学的影响极大。明清时期的戏曲、小说、弹词等通俗作品中出现了一大批类似于木兰的杰出女性形象。就经典形象和故事类型的影响力而言,木兰故事是一个极其值得研究的课题。

木兰故事研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目前学界对木兰故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木兰诗》年代本事考证、《木兰诗》主题研究、《雌木兰》杂剧研究等方面。这些研究已经取得可观的成果,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仍有不足之处。首先,在木兰故事研究中,对于文本的研究并不充分,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木兰诗》与《雌木兰》两部作品上,对其他木兰故事文本关注不够,有些甚至无人提及;其次,目前学界对木兰故事的研究以单部作品的横向研究为主,对故事流变发展的纵向研究还不够充分,木兰故事仍有大量空间未被关注。

二、木兰故事研究综述

关于木兰故事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近30年来,共有关于木兰故事研究的文章300余篇、硕博论文20余篇。其中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木兰故事研究的一个小高潮。近30年木兰故事研究的成果之多、范围之广、视角之新要远远超过以前,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电视剧、电影的热播,使得木兰从军这个传统的故事又一次在新世纪焕发生机。另外,1993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迄今为止比较全面的收录木兰故事、木兰文化的著作《木兰文献大观》,该书收录了自唐代到民国时期的较重要木兰故事文献、地方志资料及民国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文章等资料,虽然所收资料不够全面,但仍是现今研究木兰故事的重要文献资料集。在木兰故事的文本方面,目前对木兰故事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木兰诗》上,其次为杂剧《雌木兰》,涉及其他文本的单篇文章仅有数篇,而纵向研究全部木兰故事更少。在对经典作品《木兰诗》的研究中,关于考证木兰本事时代的文章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硕博论文关于木兰故事的研究以比较文学、民俗学、性别研究、戏曲研究为主。

(一)关于《木兰诗》的年代

木兰故事源于民歌《木兰诗》,而研究木兰故事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木兰诗》的年代归属问题。民歌《木兰诗》中没有提供关于木兰本事的明确信息,而最早收录《木兰诗》的文献中也没有对木兰故事及其作者等信息做明确说明,所以引发了后人对木兰本事的种种猜测和考证。从宋代开始,学者就一直在争论《木兰诗》的年代、是否有木兰其人、木兰故里在何处等问题。关于《木兰诗》的年代,历代有“汉代说”“三国说”“晋代说”“梁代说”等多种说法。其中比较主流的是“北朝说”和“隋唐说”两种,关于这两种说法的论争一直持续到现在。“北朝说”在清代以前支持者不多,宋明时期的文人学者都因“天子”“可汗”的称谓问题而将《木兰诗》归为隋唐时期作品。但20世纪以来,较多学者经过各种研究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朝。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朝说”开始成为学界主流说法之一。赞同“北朝说”的学者大都从文献资料,如《古今乐录》《古文苑》《乐府诗集》以及诗歌中提到的典章制度、历史地理信息、民歌特色及《木兰诗》反映的时代风尚等方面来推定《木兰诗》产生的确切年代。宋代人认为《木兰诗》成于隋唐的较多,如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持此观点的还有刘克庄《后村诗话》、严羽《沧浪诗话》、韩本及章本《文苑英华》、章樵《古文苑》、魏庆之《诗人玉屑》等;明代安磐《颐山诗话》、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冯惟讷《古诗纪》等也赞同此说,近代以来许多学者也多赞同《木兰诗》成于隋唐说。

纵观近30年来对《木兰诗》年代的考证,学界大致采用从诗中名物考证年代,从收录文献推论时代,从文学发展规律来推断这三种主要方法。一般内证法考证《木兰诗》时代通常从中摘录如“天子”“可汗”“黄河”“黑山”等名词进行考证,这是最为传统的考证方法。但由于“隋唐派”和“北朝派”对同一个词语有不同的解释,从而得出不同结论。从宋代开始,因为“天子”“可汗”问题而认定《木兰诗》为唐代的有之,认为成于北朝也有之,古人由于可见文献的限制,利用内证法考证往往会出现矛盾之处。叙事诗中可供查考的名物本来就大大少于小说戏曲,而民歌《木兰诗》在流传过程中是否受到文人修改也不得而知,所以内证法虽是传统方法,但在对《木兰诗》的考证过程中往往容易引起争议。

从《木兰诗》收录的情况来推论其时代可能是目前最为可靠的证据。据现存资料,《木兰诗》最早著录于《古今乐录》,而《古今乐录》虽然已经亡佚,但仍能从一些目录书和其他文献中得知其为陈代所作。《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梁鼓角横吹曲》解题中云:“《古今乐录》曰:‘《梁鼓角横吹曲》有《企喻》《琅琊王》《钜鹿公主》《紫骝马》《黄淡思》《地驱乐》《雀劳利》《慕容垂》《陇头流水》等歌三十六曲。二十五曲有歌有声,十一曲有歌。是时乐府胡吹旧曲有《大白净皇太子》《小白净皇太子》《雍台》……按歌辞有《木兰》一曲,不知起于何代也。’”[1]362《木兰诗二首》题注又云:“《古今乐录》曰:‘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史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1]373这两条文献是证明《木兰诗》年代的最重要证据。如果能证明《古今乐录》中确实收录有《木兰诗》,那关于《木兰诗》的年代问题将不再有争议。众家争论的焦点即在于郭氏引用此句时语意含糊,前半句的引用和后半句对韦元甫续作的附入断句不清,导致了后世的种种误读。但此句毕竟为证明《木兰诗》收录情况的有效证据,在没有其他更为可靠的证据出现之前,还是应该首先采用《乐府诗集》的引用。《木兰诗》年代之争到现在已告一段落,虽然没有绝对有力的直接证据,但“北朝说”是目前为止证据最完善、逻辑最通顺的说法。大部分学者已认同“北朝说”,在没有其他更有力的证据出现之前,“北朝说”应是最为接近事实的说法。

(二)木兰故里之争

关于《木兰诗》到底为虚构的文学作品还是实有其人,自古就有猜测和争论。现在可见的最早收录《木兰诗》的宋代《乐府诗集》中也没有具体说明,由此可知在唐代时《木兰诗》的作者等信息已经亡佚。对于木兰是否历史上真实出现的人物,宋代已有争论。宋人的观点是:杜牧有“题木兰庙”诗,既已有庙,必有其人;另外,宋代《太平寰宇记》也是较早的记载木兰故里、木兰庙的文献。据统计,迄今为止关于木兰故里的争论共有虞城、延安、木兰、完县、亳州、任成、民勤的“八省十一地”之争。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虞城说、商丘说、陕西说。近年来,为宣传本地历史文化,关于木兰故里到底为虞城还是黄陂的争论开始增多,各地学者开始争夺木兰的“归属权”。《木兰诗》中没有明确说明木兰的家乡和战争地点,各种正史中也没有记录木兰其人,但历代文人和民众仍然愿意相信木兰这位女英雄实有其人。如杜牧《题木兰庙》诗说明唐代时已有木兰庙和对木兰的崇拜祭祀,各地方志中也出现许多关于木兰故事和当地民众祭祀崇拜的记载,更有许多地名因木兰崇拜而设置,这些文献记录都成为后人争夺木兰故里的证据。木兰故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黄陂说,《南齐书 · 地理志》《隋书 · 地理志》《新唐书 · 地理志》等正史地理志中都有当地政府以“木兰”为地名的记录,但都未明确说明原因。《太平寰宇记》中有关于黄陂木兰女庙的记录,但并不详细清晰。明代弘治《黄州府志》、清代康熙《黄陂县志》中都有关于木兰庙和当地人祭祀的记录,明清时期的地理志中所记载的木兰故事已相当完整且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一些祭祀活动已形成相当的规模。直到今天,黄陂当地仍有着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木兰文化。二是虞城说,虞城说的有力证明是出土了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石碑及侯有造撰写的碑文。今河南虞城县营廓乡有木兰祠,祠中存有元代、清代石碑各一座,这是木兰故事的早期文物材料。虞城当地有着悠久的木兰文化传统,历代地理志中也有很多当地人的木兰祭祀崇拜记录,虞城的木兰传说在古代已相当流行。

(三)关于《木兰诗》主题

中国古代一直强调木兰替父从军、为国尽忠的英勇行为,将木兰树立为忠孝双全的典范。关于木兰是杰出的孝女这一点已无须争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开始着眼于挖掘《木兰诗》中的其他内涵,如关于《木兰诗》主题的争论就非常激烈,学者试图利用当代思潮重新解释木兰诗,所以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木兰诗》主题研究大都带有意识形态色彩。90年代后期开始,性别分析和跨文化研究开始盛行,尤其是在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和国产大片《花木兰》上映后,关于中西视角比对分析的文章数量大增。分析《木兰诗》主题的文章都把《木兰诗》的年代默认为北朝,所有分析也都建立在北朝战争情况、北朝女子的勇武等背景之上。研究者多以影视剧作品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木兰故事做对比研究,分析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这一类文章多以《木兰诗》为主要研究对象,间或涉及《雌木兰》杂剧,较少涉及其他木兰故事文本。

(四)《四声猿》研究

在木兰故事系统中,徐渭的杂剧《四声猿 · 雌木兰替父从军》是最为重要的文本之一。一方面,《雌木兰》一剧是影响力广泛的经典作品,另一方面,《雌木兰》的情节丰富了木兰故事,使木兰形象更为完整生动,而此剧中增设的情节和人物也对后世木兰故事创作产生极大影响。尤其是《雌木兰》安排木兰姓花氏,直接影响了后世戏曲作品中木兰的姓名,“花木兰”成为接受度最高的木兰姓名。在整个木兰故事的研究中,除了《木兰诗》研究之外,《四声猿》是最受研究者关注的文本。近30年来,关于徐渭《四声猿》和戏剧理念的研究文章共有10余篇,研究者一般通过徐渭本人的传奇经历、当时的社会背景、思想风潮等来分析《雌木兰》的本事及其内涵。

(五)其他木兰故事文本研究

木兰故事的文本有小说、戏曲、子弟书、鼓词等多种文体,但关于木兰故事文本的单篇论文研究以《木兰诗》和《四声猿》为主,极少涉及其他作品。仅有两篇论文分别论及子弟书《花木兰》和蒙古文小说《异说唐朝平北传》两种文献。近年来,学者对木兰故事的研究开始纵向关注木兰故事的流变,分析解读存在于戏曲、小说、方志、民间文学等各时代各种文体中的木兰故事。这部分文章虽然数量较少,但质量较高,是研究整个木兰故事中重要的成果。

木兰故事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且在当代继续焕发生机,近30年来学界对木兰故事的研究成果丰硕,解决了一些重要问题,但仍有不足之处。首先,到目前为止对木兰故事文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木兰诗》和《四声猿 · 雌木兰替父从军》上,对大量其他小说戏曲诗文等的研究还不充分,有些作品如传奇《双兔记》《马上缘》等鲜少有人提及;其次,单部作品的研究居多,整体的、纵向的分析木兰故事发展流变的研究较少。因此,木兰故事研究还有大量可供开发的空间。

三、木兰故事研究的前景展望

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从唐代到现代的1000多年间,以木兰为题材的故事大量存在于各种诗词、文章、小说戏曲、影视作品中。北朝民歌《木兰诗》是木兰故事的源头。唐宋时期是木兰故事的生成期,唐代韦元甫《木兰诗》是早期木兰故事流变中极为重要的文本,诗中强调木兰的孝道及其高尚的道德,确立了木兰孝道偶像的形象。宋代的木兰故事较唐代有所发展,但故事情节基本未跳出《木兰诗》的范围,诗文创作中以木兰故事为典故的较多,诗话笔记中开始分析木兰本事,考证其年代等,但都比较简略粗糙,另外各种类书中也都收录有《木兰诗》,为木兰故事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条件。与唐宋时期的木兰故事相比,元明时期有关木兰故事的文献数量大增。明代还出现了第一部以木兰为主角的杂剧《四声猿 · 雌木兰替父从军》,徐渭的《雌木兰》丰富了木兰故事,增加了新的人物和情节,使得木兰故事更加完善。《雌木兰》的情节模式为后世的木兰故事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对清代到现当代的木兰故事影响极大,成为继《木兰诗》之后新的经典作品。从明代开始,木兰故事由诗文、笔记、评论走向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更为世俗化。清代是木兰故事的集大成时期。清代的木兰故事在数量上几乎是前代的总和,出现了诗词、笔记小说、章回小说、戏曲、鼓词、子弟书、宝卷等多种文体来叙述木兰故事。长篇小说和传奇作品的出现意味着木兰故事的成熟,此时的木兰故事,规模变大,内容增多,情节也越来越曲折丰富。与其他世代累积型故事相比,木兰故事是一个比较恒定的故事。从故事的源头《木兰诗》出现之时起,木兰故事就已经基本定型,在唐代到宋代的演变过程中,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基本与源头一致,没有大的变化。而历代文人学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其不同的政治环境、两性文化、文人心态等文化因素影响了对故事各个文化主题的叙述,使得木兰故事在历代叙述中呈现不同的形态。

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是研究木兰故事的最佳方法。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借鉴西方主题学研究方法,同时结合中国叙事文学文本现状和文化传统,以中为体、以西为用,对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乃至整个古代文学研究具有方法论层面的创新意义,对突破当下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些困境,探索新的研究增长点和突破口也有积极意义。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打破了文体上的界限,利用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方法将各种有关个案故事的叙事文学作品从各种文献中汇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够发现一些被以往传统文学研究忽略的作品,填补研究上的空白。这种研究方法还原了这些作品在故事链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打破壁垒的方法也为叙事文学作品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综上所述,采用中国叙事文化学方法对木兰故事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木兰故事研究在以下两方面值得突破。首先,利用中国传统文献考据手段和当代各种电子数据库,对该故事主题类型进行地毯式的材料搜索,钩沉与木兰故事相关的文献材料并做出整理,以期尽量全面地掌握木兰故事演变全貌。其次,在对材料充分了解、梳理清晰其年代的基础上可以从孝文化主题、易装主题、女英雄主题和婚恋主题几方面进行分析。

孝文化主题是木兰形象成为文学文化史上典范人物的最重要原因,也是在千余年的故事流变中始终受到关注、较为恒定的主题。通过分析木兰故事中孝文化部分的演变轨迹,追溯历史中孝女文化的发展脉络,归纳各时期孝女文化的时代特色;梳理从北朝到清代木兰故事中的孝文化书写,分析其时代特色和流变轨迹,进而可以揭示影响其演变的文化动因。木兰故事中的易装主题是故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主题,也是对通俗文学和当代故事影响较大的主题。从易装文化角度关注木兰故事,梳理易装的文化渊源,总结易装故事在文学中的发展脉络;然后通过木兰易装故事在历代的演变,可以考察出故事的文化内涵,进而揭示影响故事生成和演变的内在文化动因。木兰故事中的女英雄主题一直存在于北朝到清代的故事流变中,是故事中比较恒定的主题。但随着历代政治经济背景、女性观以及文人心态、社会风尚等因素的变化,这个比较恒定的主题也会在叙述方式和关注重点等方面发生变化。婚恋主题是木兰故事中唯一一个原始故事中没有涉及,而是后世的故事演变中新增加的主题。木兰故事的婚恋情节出现较晚,但却是对后世故事,乃至于现当代的木兰故事影视作品影响较大的故事主题。木兰的婚恋和女性情感的因素在明清的通俗文学中得到了重视,也使得故事的情节人物等元素得到补充和丰富。

通过对上述四个文化主题的梳理和研究,我们期待能够归纳出木兰故事文本演变过程中的特殊节点,从情节内容和文化内涵的结合上,总结四个文化主题的演变轨迹,指出木兰故事在文学文化史上的特殊意义,以动态的视角梳理文献和情节脉络,并揭示出其暗含于文本之中的文化内涵。

[1] 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责任编辑刘小兵〕

2018-05-07

张雪(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

I206

A

1006–5261(2018)04–0015–05

猜你喜欢

木兰文化研究
木兰剧片段展示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若是木兰能网购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