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模式研究
2018-01-28王霞
王 霞
(贵州省图书馆,贵州 贵阳 550004)
“互联网+”的本质为开放、革新、跨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4G等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互联网+”时代,除了互联网产业,经济、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在积极寻求发展,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也展现出了转型发展的趋势。“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推动了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创新与转型,“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概念与新模式催生信息资源建设内容与形式的快速变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呈现出了新的特性。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如何有效发挥自身文献资源优势适应用户需求,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构建文献资源建设新模式,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究的问题。
1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新特性
对于现代图书馆而言,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体包括资源体系规划、采集选取、管理组织、服务共享、网络资源开发与数据库建设等内容。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发展推动了图书馆资源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文献资源突破传统地域以及馆藏限制,并由传统纸质向数字资源过渡。文献资源建设不再是传统图书文献整理、分编等,还包括数字资源、微缩资料等多种文献资源的保护以及数据库建设,展现出诸多新特性。
1.1 数字资源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互联网+”环境下,数字资源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当前数字出版成为众多出版社首选,也是图书馆用户阅读首选,更是现代图书馆经费支出的优先选择;图书馆文献资源种类更为丰富,既有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源,也包括电子文献、多媒体文献以及数字文献等资源。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电子文献、数字文献等馆藏所占比例不断提升。
1.2 信息传播利用的复合化促进了服务的多元化
移动互联技术与文献资源信息化发展推动文献资源传播与利用由传统单向传播模式向多元化转变,促进了服务的多元化发展。从文献利用率来看,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变化,数字文献的利用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
1.3 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更加健全
传统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多为重管理轻获取,注重书刊整理、收藏以及加工等。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资源获取与传播渠道更为便捷,这也推动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模式的转变,当前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逐步由重管理向重获取的模式升级,利用数字资源采购、网络资源开发共享等多种模式为读者提供服务。基于“互联网+”发展,其文献资源内容更为多元,分类更趋精准,资源服务功能也更加健全[1]。
2 “互联网+”带给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出版、信息化传播、移动化阅读逐渐成为主流,与此同时,人们的阅读方式以及信息资源获取途径也更趋多元化,这给公共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2.1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迎来新机遇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在于构建起有显著特征的优质文献资源结构体系,推动图书馆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融合发展,促进数字资源整合,构建满足公众需求、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互为补充、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文献资源体系。“互联网+”浪潮下,公共图书馆基于对时代脉搏与互联网优势的把握,其文献资源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首先,“互联网+”较传统“信息化”有明显的差异性,其更注重数据信息的深度流通、应用以及共享。因此在万物互联共享的“互联网+”环境之下,公共图书馆将推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知识、信息资源的流动与融合,实现深度互联互通,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数据的存储、管理以及增值应用[2]。其次,“互联网+”环境下,用户对文献资源信息的需求呈现出新的变化与特征,读者的文献资源内容需求更趋多元化,除了传统纸质书刊文献,各类中外文献数据库、移动图书馆如龙源期刊网、超星图书馆等都为读者带来了丰富的信息服务,并且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部分图书馆也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为公众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形式。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7年4月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达到68.2%,同比上升4%,连续8年处于增长态势。针对倾向阅读形式的调查研究发现,同样内容的电子版与纸质版图书,超过50%的人更倾向于购买电子版图书[3]。对于图书馆而言,“互联网+”无疑将进一步推动图书馆成为数据管理应用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应用实现数据价值的深度发掘,推动行业发展,而图书馆长期以信息、数据为价值表现,同时兼具服务性、公益性等特征,因此其为推动数据信息资源应用的最佳主体,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将通过自身文献资源基础,以及收集获取的其他大数据信息,为社会提供更全面的文献信息管理、使用以及共享服务。
2.2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面临新的挑战。首先,移动应用与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改变了公众传统文献信息获取途径以及资源消费习惯,图书馆读者注意力也逐渐被大量APP等所分解,传统文献信息服务优势逐步丧失,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不断下降。同时,信息爆炸的年代,图书馆必然会面临海量信息资源的冲击。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构建起具有馆际特色的文献资源库,有别于其他地区图书馆,打造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文献资源库,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也是“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其次,互联网时代,专业文献内容日渐丰富,数量不断增加,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给图书馆文献建设带来了新难题;专业文献采访也更趋复杂,既需要通过传统途径获取,也需通过互联网手段加强文献信息整理收集。近年来各类数字出版模式不断出现,例如互联网众筹出版、自出版等各类方式层出不穷,这也给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带来新难题;在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图书馆如何合理安排经费,有效配置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比例,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三,文献管理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互联网+”时代,读者所需要的知识系统更趋庞大,知识更新周期更短,图书馆需为其提供所需的知识体系,同时,单一的信息资源也无法满足读者的多元需求与兴趣,全媒体信息资源更能够吸引用户的眼光。这也需要图书馆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手段,通过媒体融合与跨界合作,将图书馆信息服务等功能融合于知识产品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当中,进而提升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与综合竞争力[4]。
此外,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资源的复杂性与无序性给图书馆文献资源获取与管理等带来更多困难,如何高效整合各种不同形式与内容的数字资源,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为读者用户提供更完善的信息服务,是当前图书馆需重视的问题。当前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所需技术包含软件技术、文献资源数字化、平台交互、文献存储、数据库应用、在线服务、索引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多项内容。就现状来看,由于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完全普及,许多图书馆数字资源仍处在独立运行的状态,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矛盾仍然存在。
3 “互联网+”环境下优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模式的路径
3.1 重构采购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数字阅读、移动阅读已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部分。对图书馆而言,既要结合本馆自身馆藏特色以及服务对象特性采购纸质文献,广泛收集文献以满足公众文献资源需求,同时需进一步加大对数字资源的采购,例如可采取联合采购的模式,从出版机构直接获取电子文献资源,加强与出版发行行业合作,通过业务整合与主动对接,搭建平台,整合信息,健全服务,提升文献资源建设水平与服务质量。同时,重构文献资源采集模式,明确资源采集目标、方法以及原则,调整传统文献资源采购方式,注重网络资源获取;围绕地方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与服务目标,强化对重点学科领域与专题文献资源的征集,注重地方文献的采集、非正式出版物采集以及珍贵文献竞拍访购等;推动特色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构建以及图书馆公益讲座、展览等服务性资源的数字化开发。此外,可进一步创新PDA模式运作,始终坚持以读者需求为中心,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构建互联网文献借阅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读者在文献资源建设中的积极作用[5]。例如杭州图书馆开发的“悦读”APP服务模式,则是“互联网+”时代PDA采购模式应用的有效模式,其成功案例可供借鉴与参考。
3.2 推进数字出版
移动互联技术高度发展,数字出版方式影响力日渐增大,新形势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整体上应实施实体与虚拟馆藏并重的策略,针对有文化价值、学术价值的文献资源,应重视纸质文献的保护与收藏,同时也需及时融入数字出版,通过加入数字出版途径,获取现有发行途径中无法购买的资源。与数字出版的融合既是“互联网+”环境变化的需求,也是技术统一的需要,更是数字版权保护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讲,首先图书馆需充分发挥自身馆藏优势,通过与数字出版业合作,获取数字化建设技术与运营支持,同时,充分利用Web云端化延伸数字平台建设,通过云端化技术可重复性与便利性的特征,有效整合图书馆分散的信息资源与设备,实现信息资源高效分析以及传输[6]。其次,实现出版途径多元化,如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出版书籍的自出版模式,绕开第三方出版商,形成“作者-数字资源-读者”的出版态势,为图书馆带来数字资源获取新渠道;再如应用众筹出版,通过互联网众筹平台筹集资金进行出版。作为一种新兴模式,众筹出版近年来得到大力推崇,在联合读者以及图书馆方面有着非常高的价值与效率,图书馆有必要积极参与众筹出版,促进文献资源的定制化生产,拓展数字资源获取渠道,同时也能够实现与市场用户的深度互动交流。此外,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服务主体,在“互联网+”与数字化阅读的背景之下,应结合读者具体需求,积极参与数字化资源生产,对图书馆中的专题以及学科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整理与转换,构建起地方特色数据库,为读者提供优质资源[7]。诸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建设的地方文献数据库,湖北省图书馆构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都充分结合地方资源特色,通过开发数据库为读者提供优质数字资源。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既能够为地方特色文化保护提供必要的帮助,也可丰富图书馆信息资源。
3.3 革新管理技术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需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与技术,科学性、严谨性地推动文献资源建设。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深入挖掘用户的文献资源使用行为、文献内容等方面的相关性,为图书馆决策提供科学建议;应用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技术,可结合用户阅读兴趣,实现服务内容精准推送。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掌握读者文献资源使用数据,例如数据库访问、浏览、下载等各类信息,评估用户资源使用状况,进而为图书馆文献采集决策、数据库优化配置等提供科学依据。如使用Plum、Impactstory等大数据工具,实现对学术成果影响力的评价,为文献资源服务精准推动提供协助。其次,现行主流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大多没有充分注重用户数据采集,文献资源采集辅助决策功能缺乏,新形势下,图书馆可针对性地升级自动化管理系统,助力图书采访工作,利用在汇文系统中加挂数据采集系统,协助馆员的图书采访决策。此外,“互联网+”时代,面对大量数据信息及服务需求,图书馆需加强大数据馆员培养,组建起高素质馆员队伍,实现对数据的有效分析预测以及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可视化工具以及数据挖掘软件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动态,进而向读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文献资源服务[8]。
3.4 深化文献服务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得到高速发展与渗透,图书馆也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与电信、数据库平台以及出版网站的互动合作,促进图书馆服务功能渗透,向读者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文献检索以及获取路径。具体来讲,基于“互联网+”环境,图书馆需通过构建统一检索平台,使用户能够通过移动智能终端以及PC端获取文献服务,开发图书馆APP,让读者更便捷地享受信息服务;基于图书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新媒体服务基础,将服务入口前置,融合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平台,使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管理在公众社交场景中随处可见;积极推动图书馆衍生产品建设,促进技术与内容的结合,开发电子书、动漫、影视等产品,吸引公众关注,提升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其次,加强与文献流通领域服务商、搜索引擎服务商等合作,推动资源、服务平台的跨界融合,构建起多方资源协作与共享体系,使图书馆文献资源更易被查找;加强与移动阅读平台的合作,丰富文献资源供给;促进与相关文献机构的信息整合,提升图书馆文化服务社会形象[9]。此外,应建设适用于特殊群体的数字资源,关注不同群体的文献需求,为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资源。如针对老年读者,提供保健养生、疾病预防等信息;针对青少年群体,建设少年电子读物、动画等数字资源;针对农民群体提供养殖、种植等数字读物。
4 结语
“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加工网络信息资源、如何存储、如何编目索引等,都需要图书馆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唯有从文献资源采购、出版以及服务等多方面入手,方可构建特色鲜明的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文献需求,提升数字文献资源利用率,延伸数字图书馆服务范围,推动数字文献资源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进而最大程度发挥图书馆的文化功能。
[1]张兴旺,李晨晖.当图书馆遇上“互联网+”[J].图书与情报,2015(4):63-70.
[2]赵静萍.数字数代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思考[J].图书情报导刊,2017(2):21-24.
[3]全方位解读“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OL].[2017-01-12].http://www.sohu.com/a/13 475134750121_178249.
[4]张翔.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以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5):129-132.
[5]白雁翼.“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融合战略[J].图书馆学刊,2016(6):27-29.
[6]陈国兰.如何利用大数据构建图书馆新型知识服务体系[J].现代情报,2014(9):149-157.
[7]祝雨婷,李露芳.浅议“互联网+”环境下PDA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的设计与应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2):39-41.
[8]朱静薇,李红艳.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现代情报,2013(5):9-13.
[9]陈益君.互联网思维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转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7(1):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