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椎体血管瘤与单椎体骨髓瘤的MR诊断及鉴别诊断

2018-01-28黄飞辽宁省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磁共振室辽宁辽阳111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17期
关键词:骨髓瘤栅栏间距

黄飞 辽宁省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磁共振室 (辽宁 辽阳 111000)

内容提要: 目的:通过分析MR的影像特点,对单椎体血管瘤与单椎体骨髓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临床证实的19例单椎体血管瘤及4例单椎体骨髓瘤的MR影像表现特点,包括部位、形状及在T1WI、T2WI、压脂T2WI、DWI、T1增强扫描的信号特点。结果:单椎体血管瘤与单椎体骨髓瘤于病灶内均可见栅栏状骨嵴,可合并压缩骨折。单椎体血管瘤病灶于T1WI上可呈低、稍高、高信号,于T2WI上呈稍高或高信号,同时于T2WI上单椎体血管瘤有随回波时间延长,T2WI信号增高的特点。增强扫描血管瘤明显强化。单椎体骨髓瘤病灶于T1WI上呈等及稍低信号,于T2WI上呈稍高信号,于压脂T2序列上呈稍高信号,于弥散像上,呈高信号并于ADC图上信号减低,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强化。结论:MR对单椎体血管瘤与单椎体骨髓瘤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价值,单椎体血管瘤与单椎体骨髓瘤在MRI上有相似的影像学表现,仔细观察两种疾病的MR影像特点,可以提高单椎体血管瘤与单椎体骨髓瘤的诊断正确率。

血管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该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的发病率多于男性;椎体血管瘤是椎体良性肿瘤,多发生于青壮年,以胸椎下段和腰椎上段多见,病理学表现为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及扩张的血窦,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单椎体血管瘤与单椎体骨髓瘤均可见椎体内栅栏样骨嵴,亦均可见椎体压缩骨折,而单椎体血管瘤较单椎体骨髓瘤常见,因此容易把单椎体骨髓瘤误诊为单椎体血管瘤。临床上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极为重要,今选择4例单椎体骨髓瘤患者及19例单椎体血管瘤患者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搜集经手术及临床证实的4例单椎体骨髓瘤患者及19例单椎体血管瘤患者为观察对象,4例单椎体骨髓瘤患者男2例,女2例,19例单椎体血管瘤患者,男8例,女11例。患者以颈、胸及腰背部疼痛或肢体麻木等症状就诊。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行西门子Avanto1.5TMR扫描,颈椎扫描矢状位SET1WI:TR500,TE11,层厚3mm,层间距0.3mm,FOV230, 矩 阵320×256,NEX=2; 矢 状 位TSET2WI:TR3000,TE133,层厚3mm,层间距0.3mm,FOV230,矩阵320×256,NEX=2;横轴位SET2WI:TR4600,TE84,层厚4mm,层间距0.4mm,FOV200,矩阵256×256,NEX=2;矢状位压脂序列采用T2TIRM:TR4500,TE122,TI150,层厚3mm,层间距0.3mm,FOV230,矩阵320×256,NEX=2。胸椎扫描矢状位SET1WI:TR500,TE11,层厚3mm,层间距0.3mm,FOV350,矩阵320×256,NEX=2;矢状位TSET2WI:TR3500,TE88,层厚3mm,层间距0.3mm,FOV350,矩阵320×256,NEX=2;横轴位SET2WI:TR5000,TE110,层厚4mm,层间距0.4mm,FOV230,矩阵256×256,NEX=2;压脂T2WI:TR4500,TE100,层厚4mm,层间距0.4mm,FOV350,矩阵320×256,NEX=2。

2.结果

单椎体血管瘤发生于颈椎5例,发生于胸椎7处,发生于腰椎5例,发生于骶椎2例。17例病灶内见栅栏样排列的骨嵴。3例椎体向周围稍膨隆。1例合并压缩骨折。病灶于T1WI上呈高信号,于T2WI上呈高信号,于压脂T2序列上呈高信号,其内信号欠均匀;或者于T1WI上呈等信号,于T2WI上呈高信号,其内信号欠均匀。同时,于T2WI上血管瘤有随回波时间延长,T2WI信号增高的特点。增强扫描血管瘤明显强化。

单椎体骨髓瘤发生于颈椎2例,胸椎1例,腰椎1例。病灶内见粗大骨嵴,部分呈栅栏状,于横断面影像上呈不规则脑回样线状低信号影。椎体向周围膨隆,2例合并压缩骨折。病灶于T1WI上呈等及稍低信号,于T2WI上呈等及稍高信号,于压脂T2序列上呈稍高信号,信号欠均匀,于弥散像上,呈高信号,于ADC图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单椎体骨髓瘤可见强化。在MR横断面上,单椎体骨髓瘤可表现为脑回征。

单椎体血管瘤与单椎体骨髓瘤比较,两者均可见栅栏样排列的骨嵴,可合并椎体骨折破坏,伴有压缩骨折,有相似的影像学表现。但对比单椎体血管瘤,单椎体骨髓瘤的骨嵴更粗大。另外,在T1WI,T2WI及压脂序列上,单椎体骨髓瘤较单椎体血管瘤的信号相对较低。单椎体骨髓瘤在弥散序列上可见信号增高,在ADC图上信号减低。而单椎体血管瘤有随回波时间延长,T2WI信号增高的特点。增强扫描时,单椎体血管瘤较单椎体骨髓瘤的强化信号更高。另外,从形态上,单椎体血管瘤表现为单中心起源,而单椎体骨髓瘤病灶形态弥漫,表现为多中心起源的特点。

3.讨论

椎体内血管瘤是一种发生在椎体内的血管错构瘤,生长缓慢,是良性的血管性病变[1]。椎体内血管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中老年女性居多,可单发或多发,最好发于胸椎,其次依次为腰椎、颈椎、骶椎[2]。在组织学上,按组成成分的不同血管瘤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临床上较小的血管瘤通常无症状,多为患者检查其他颈、胸、腰椎病变时偶然发现。较大的椎体内血管瘤可向周围膨胀,蔓延至椎弓根、椎板、棘突等附件区[3]。在MR上,单椎体血管瘤表现为位于椎体一侧或累及整个椎体的等或短T1、长T2为主的欠均匀信号,可见椎体内“栅栏样”改变,于压脂T2序列上呈高信号。在T2WI上,随着回波时间延长,椎体内血管瘤逐渐变亮。在DWI上,椎体内血管瘤呈高及稍高信号,ADC值减低或稍减低。增强扫描时,椎体内血管瘤呈明显强化表现。单椎体血管瘤可以发生压缩骨折,甚至可以累及至椎管内,压迫脊髓、神经根。

对比单椎体血管瘤,单椎体骨髓瘤为恶性占位性病变,表现为骨质内融骨性破坏,不同于单椎体血管瘤单中心起源,单椎体骨髓瘤的骨质破坏表现为多中心骨质破坏。单椎体骨髓瘤椎体内栅栏状改变的骨嵴较单椎体血管瘤更粗大。单椎体骨髓瘤在T1、T2及压脂序列上,其信号较单椎体血管瘤低,在弥散加权像上单椎体骨髓瘤信号增高于ADC图上信号减低,分析原因,可能因为单椎体骨髓瘤细胞排列更紧密。另外,单椎体骨髓瘤没有单椎体血管瘤随回波时间延长,T2WI信号增高的特点。在增强扫描时,单椎体骨髓瘤强化程度不如椎体内血管瘤[4,5]。单椎体骨髓瘤在MR横断面上,可表现为似脑回状征象,也是其一个特征性表现。

总之,单椎体血管瘤与单椎体骨髓瘤在MRI上有相似的影像学表现,均可见椎体内栅栏状改变,可见骨质破坏及椎体压缩骨折,但仔细观察二者的MR影像特点,分析二者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区别二者在MR上影像表现的不同之处,可以提高单椎体血管瘤与单椎体骨髓瘤的诊断正确率,减少误诊。因此,MR对单椎体血管瘤与单椎体骨髓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骨髓瘤栅栏间距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帮牛伯伯围栅栏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高速公路指挥中心小间距LED应用探讨
算距离
微RNA-34a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基于离差的被动电磁装甲板间距优化分析
煤层气井的扶正间距及位置确定方法研究
嘴巴里的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