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体质教育到运动教育——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思考

2018-01-28潘绍伟

体育科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体质素质教育身体

潘绍伟



从体质教育到运动教育——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思考

潘绍伟

(扬州大学 体育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校体育已经走过了40年的风雨历程,学校体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深刻变化,也发生了令人困惑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前行,很有必要认真回顾总结40年来学校体育思想与学校体育实践发展的变化。

1 体质教育为主阶段(1978—1992年)

1.1 体质教育思想与观点

此阶段 “体质教育”占主流地位。代表性的观点是“体育是增强人民体质的教育”,体育应“把着眼点放在人体发展上,以身体发展为目标,以运动行为为手段,讲究目的与手段的一致性,追求增强体质的实效”(林笑峰)。

“体育是体质健康的教育。体育是在学校里设置课程,由教师运用教材和教法对于学生进行体质教育,进行体质健康的教育,使学生成为身体和精神都健康的人”(徐英超)。

体育教育思想强调学校体育的本质是对学生的生物学改造,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

1.2 学校体育实践

1979年,扬州会议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属是有效增强学生体质。”1979年的《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1990年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明确指出“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学校体育的评定标准“最根本的是看学生体质是否有所增强”。学校体育实践中更多运用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手段方法与评价;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确实得到一定遏制。与此同时,学生中开始出现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部分体能水平低下的学生甚至出现害怕、厌恶体育课和学校体育的情况。

2 体质教育与体育教育交错阶段(1993—2016年)

2.1 体育教育思想与观点

此阶段占主流地位的是“体育教育”强调体育的教育性,代表性的观点是,“以身体活动中的大肌肉活动为手段而进行的教育,即为体育。概括而言,体育不是有别于或是脱离精神的身体教育,而是包括身体在内的对人的全面教育”(马启伟)。

学校体育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从是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和能力,提高体育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赖天德)。

体育教育思想强调通过身体运动对学生进行身体、心理与情感、社会与交往等教育。

2.2 学校体育实践

这一阶段的学校体育实践出现了明显的体质教育与体育教育交错与冲突。

一方面,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是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的重要途径。”为此,课程建构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维目标,后合并为四维目标。

2007年7号文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指出“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都在强调学校体育的教育性。

另一方面,2002年开始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5年开始,要求各地上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2007年中央7号文件明确指出“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在学校体育中素质教育、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初中升学体育考试成绩实际上成为评价学生体育和学校体育最重要甚至还是唯一的标准。因此出现了“素质体育轰轰烈烈,应试体育扎扎实实。”“素质体育喊在口头上,应试体育落实在行动上的。”

3 运动教育探索阶段(2016年至今)

3.1 运动教育思想探索

运动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参与体验运动本身的价值。代表性的观点“体育的意义在于唤醒学生健康、活泼、快乐的生命状态。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来提升、展现、充实人的健康生存本身”(刘铁芳)。

“运动先于意识的行为特征是创造性的‘身体思想’”(程志理)。

“学校体育是为学生创设最赋诗意、激情、活力与人味的教育活动与生命体验”(潘绍伟)。

运动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参与体育、体验体育、享受体育运动的本体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追求人的身心健全、人格完善,满足个人的需要、兴趣,形成乐观开朗、阳光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由的、充分的、和谐发展的生命姿态。

3.2 学校体育实践

2016年国务院第27号文件《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立德树人为学校体育的出发点与归属。

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功能“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目标是“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学校体育开始了从体质教育、体育教育向运动教育转移地探索。学校体育开始了“回家之旅”。

4 对40年学校体育发展的思考

4.1 是身体,还是人?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唯一关注学生身体、身体运动、身体发育、健康的课程、教育活动和生命体验的教育。理所当然,学校体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身体。但是,学校体育不仅仅是为了发展身体和身体能力,学校体育的重要追求是引导与帮助学生形成体育健康素养,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个体社会性与情绪、社会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

4.2 是终点,还是起点?

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保持民族旺盛的生命力是国家意志的表现,是学校体育的终点。但是要想到达终点,无论是增进健康,还是素质教育,前提是学生坚持参加包括体育活动在内的各种身体运动。而学生坚持参与体育活动的前提是理解体育、学会体育、喜欢与热爱体育,失去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正确理解、热爱与掌握,增进学生健康和培养良好品质的高楼大厦就建立在沙滩上。

哲学家丹尼尔·丹内特这样说过“哲学家们要干的可是细活,从每一个未经充分考虑的信条中提炼出心照不宣的预设和沉埋已久的意蕴,但又不可沦为尖酸刻薄、吹毛求疵。”我们只有对学校体育进行深入的、细致的省察与审视,才有可能创造更好的、有价值的、值得做的学校体育。

1000-677X(2018)07-0009-02

10.16469/j.css.201807004

猜你喜欢

体质素质教育身体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素质教育视域下超硬材料制造教学探索与实践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彰显育人风采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