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课文新探(两则)

2018-01-28曹本立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第四中学安徽巢湖238000

名作欣赏 2018年35期
关键词:奥斯维辛参观者文字

⊙曹本立[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第四中学, 安徽 巢湖 23800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性和典范性

(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有新闻

新闻内容 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新闻史上的经典之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从表象上看,似乎如此:第一,奥斯维辛十四年前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了回忆录,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因而法西斯的暴行不再是秘密。而参观者的目的也并非为了了解过去,只是“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第二,每天从世界各地来的人,参观集中营时产生出相同的表现和感受。比如:“参观者的心情是沉重的,所以一开始都是‘默默地迈着步子’;他们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可怕的景象,所以总是先‘很快地望上一眼’;随着参观的继续,他们或‘终生难忘’,或‘浑身发抖’,或愤怒惊惧,或压抑、窒息以至于想尽快离开。”

将上述表象孤立起来看,确乎没有新闻可供报道,而把它们联系起来,就能看出“新闻”之所在:参观者们本来对纳粹的暴行有了充分认识,那么置身施暴现场,应该不至于特别激动,但事实是所有的人还是避免不了惊惧、愤怒和窒息等强烈的反应!特别是,这种异常情形,每天都被各地来的人“复制”着——这正是作者新的“发现”。这个“发现”,是在奥斯维辛发生的客观事实;对于世人而言,又何尝不是一则有价值的新闻!

新闻价值上述情景表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其实是一种反讽的说法,“没有”中蕴含着丰富的“有”:有不同的参观者共同的心理和表现,有法西斯出离人的正常的心理极限的凶残。此外,联系新闻背景,“没有”中还含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对铭记历史的期盼,以及作者对忘记罪恶的隐忧,对战争阴云笼罩的警示!因此,文中一再强调:“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奥斯维辛越“没有什么新闻”,就越能表明“新闻”事件的出人意料,越能体现其新闻价值!

(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具有典范性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无疑具有典范性。作品的典范性往往基于“因循”传统基础上的“突破”才得以确立。

对传统的继承该文“因循”了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

(1) 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背景:主要内容是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黑暗历史公之于世已有十多年;来此地的参观者,并不在于求得什么新闻。现在的奥斯维辛,阳光灿烂、和平宁静(第1至5段)。(3)导语:“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第6段中,既是上述“背景”之下的结论,又导引出下面的“主体”部分)。(4)主体:具体展现新闻场景、记述每天发生的事实:观众们按照一定的路线参观,表现出强烈的反应和感受(第7至15段)。(5)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天气晴朗,绿树成荫,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第16段,是带有总结意味的自然结尾)。

对传统的突破该文突出的特点首先在于“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①。其次,该文的背景介绍与众不同,具有衬托下文、突出主旨的作用:纳粹的罪恶固然过去了十四年,但是其带来的恐怖并不能消弭;奥斯维辛现在的景象虽然美好,但是并不能减轻观众的惊恐心态!而且这些材料中也自然地融入了人们(包括作者自己)对和平的珍惜和对罪恶的痛恨。

给新闻做背景的介绍,是其“因循”传统的一面,但其写法上的“突破”性明显:因为运用了衬托、对照等文学性笔法,又融入了作者的强烈感受,所以表现出了“随笔”的特点,富有创意。先后担任《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静宜先生曾经到农村采访,在一个公社的值班室里睡觉,一夜平安无事。他认为这就是新闻,写出了《两家子公社干部睡上安稳觉: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的消息,表现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的深刻变化。②范静宜把“没有人打扰睡眠”视作新闻,正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角度新颖而巧妙,那么,罗森塔尔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看作新闻,实在是异曲而同工!

《咬文嚼字》的建构形式

(一) “引、议、联、结”的呈现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是按照议论文“引、议、联、结”的构思形式布局的。

文章第1段引述郭沫若先生两次修改文句的事例:一是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二是将“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第2段就事论事,对比《水浒》 《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对“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句式进行品味,判断出一次改得“够味”,一次“似乎改得并不很妥”。隐含着如下意思:即使如郭沫若这样的大家,在阅读或写作上也必须要“锱铢必较”,只有思想透彻、情感凝练了,才能“炼”出好字来,反之则可能失误。

第3、4、5段是对上述内容进行深入议论。

第3段前一部分用两小段文字对前文隐含着的意思进行提炼,揭示出普遍性的意义:

(1)“这番话不免啰嗦, 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两小段文字存在着因果关系,其中第(1)小段文字是在一段过渡语的“铺垫”下生发,突出了作者写作的主旨,表明了中心论点。第(2)小段文字将咬文嚼字与思想情感联系起来,揭示了“咬文嚼字”的内涵,表明了“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总理由。

第3段后一部分至第5段,联系两个事例,具体论述咬文嚼字与思想情感的紧密关系,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一是联系王若虚改动《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二是联系推敲典故,分别说明意味、意境随文字变动而变动的道理,从两个角度论证了“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必要性。

上述五个自然段呈现出逐层深入的关系,论述了议论文中“是什么”和“为什么”的两个问题。如何才能做到“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6、7两段围绕“怎么样”展开论述。第6段联系字的直指义和联想义,举苏东坡两句诗“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进行分析,说明“文学的文字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要“善用联想意义”。第7段联系大量的“套语”“滥调”,说明“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要避免“套板反应”,遇事“朝深一层去想”,使“文章真正是‘作’出来的”。最后,第8段总结:在概括前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前面两方面的内容予以呼应以示强调:一是呼应主旨,希望读者从本文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二是呼应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要求读者“不能懒不能粗心”“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引、议、联、结”的图式

“引”:(第1段)引述郭老对两句话的修改。

“议”:(第2段至第3段前一部分)分析评价郭老的修改,并揭示其中的道理。

(“议”之一)对郭老的修改进行具体分析,得出结论:一次改得“够味”,一次“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议”之二)揭示上文蕴含的道理。第一,提炼中心论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二,概说论证理由:“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联”:(第3段后一部分至第7段)联系相关材料,进一步论述。

(“联”之一)(第3段后一部分至第5段)深入议论为什么要咬文嚼字。第一,联系王若虚对《史记》的修改议论,表明换个说法,意味就变化。第二,联系“推敲”的典故议论,表明用字不同,意境就有别。

(“联”之二)(第6段至第7段)展开论述怎么样咬文嚼字。第一,联系字的直指义和联想义(包括苏东坡诗句)议论,表明“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及联想的意义”;要“善用”字的联想意义。第二,联系大量的“套语”“滥调”, 表明“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要避免惰性,遇事“朝深一层去想”,使“文章真正是‘作’出来的”。

“结”:(第8段)总结前文,强调主旨,提出希望和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引、议、联、结”实质上是议论文一种“意脉”的体现,作者据此写作,就可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而显得“层次分明”。不过朱先生该文一个特殊的地方,是将“议”的一部分和“联”的一部分“有机”“链接”在一个自然段(第3段)里,如果按照“引、议、联、结”划分为四个层次,则会在自然段的归并上造成麻烦和困惑。不过,当我们跳脱出段的形式上的束缚,真正按照“意脉”去看待和把握文章层次时,这样的麻烦和困惑依然可解。该文是运用“引、议、联、结”的典范之作,值得借鉴。

① 温立三等编:《普通高中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② 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页。

猜你喜欢

奥斯维辛参观者文字
最美的蝌蚪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交互式展示空间设计
奥斯维辛博物馆:望日本人多学悲惨历史
脑洞大开
关上手机再看
奥斯卡·格勒宁 被判监禁
94岁老纳粹被判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