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游戏教学法在美国汉语教学模式中的文化教学影响
2018-01-27郭蕾吟
郭蕾吟
摘 要: 本文对游戏教学法在美国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地位、内容、教学策略及教学案例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力求找到解决汉语文化教学中这些问题的途径。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会帮助学生增加理解,增加趣味。实践证明,融入了文化的教育游戏才具有生命力。
关键词: 游戏教学法;汉语教学;文化教学
汉语课堂在美国各地成长发展,正在仅次于西语的发展最为迅速的外语课程。美国各个学区的汉语教学在创办之初已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教学,纯语言教学既不能满足当地人的学习需求,也在无形中对汉语教学的开展形成桎梏。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伴随语言学习日益增长,同时,了解中国文化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效渠道。
但是,如何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能够促进高效课堂的产生和普及,却是目前汉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有的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甚至是为了游戏而游戏(打发时间,讨好学生)的做法,不仅急需扭转观念,而且以精讲多练为原则的课堂,无需游戏占比过高。高效汉语课堂游戏主要符合两个条件:1. 指令清晰,操作简单;
2. 高参与度,另外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的游戏类型。以成人教学为例,由于成年人对于交际活动练习的兴趣比较浓厚,所以现实还原度高的交际任务是不错的选择。比如:颜色词教学,教师说一个词,学生跟读的同时迅速找到身边带这种颜色的物体。
通过游戏教学法渗透知识文化,推动文化教学成为语言教学最为生动有趣的部分,是许多汉语教师优化教学环节、提升课堂魅力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难点。美国学生评价老师的标准与中国学生不同,這是中美教学一大差异。在中国,严格要求学生,布置很多作业,在课堂上自己唱主角,让学生多听和记笔记的老师会被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好老师。但是,如果用这种方式来教美国学生,必然会使他们觉得这种课堂枯燥无趣。大部分美国学生认为好老师应该是能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能参与课堂,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寓教于乐。好老师应具备幽默感,能经常让他们捧腹大笑。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使游戏教学成为活跃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教学环节,能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提高汉语教师的课堂魅力。所以,游戏教学法对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热情的作用不可小觑。以美国宾州南里海学区2011-2012年部分游戏教学案例呈现如下:
案例一、 听力练习中的文化知识教学
1. 大风吹。要求学生记住持有的两个生词,由任意学生随机读出生词,持有者需迅速互换位置。这个游戏训练学生熟悉同学的发音,还可以让他们不停走动,耗掉过于旺盛的精力,特别适用于中小学课堂。
2. 举生词排顺序。通过讲解“听其言,观其行”解释游戏规则。分两组竞争。若干学生分别手持自制词语卡,由一名学生读出整句,持卡学生按整句内容排列正确顺序站立,最先按照正确句子内容排列完成的小组胜出。适用于中学和大学课堂。
3. 子曰。即“老师说”。在介绍孔子生平及其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变革影响的背景下,引出“子曰”游戏。该游戏以美国学生熟知的“西蒙说”为模板,课堂实施度高,易引起学生共鸣,适用于练习听力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初步了解儒家文化。
案例二、 读写练习中的文化知识教学
1. 汉字接龙。分两组,每人写一笔,哪个组用时最少就算胜。适用于零起点课程。待学生词汇量有一定积累后,可以升级为词语接龙和成语接龙。由于书写对于当地学生而言难度大、费时间,秉承高效课堂原则,可以给学生定任务,限制接龙的词语数量,分小组形成竞争气氛,教师在必要时及时提供帮助,有助于让学生了解中国人的言语交流习惯,懂得汉语文化背景下的语境含义。
2. 成语接龙和课文接龙。结合中国地理和历史知识作为背景依托,让学生对“筑长城”形成基本概念和一定兴趣。分组朗读,每个人读一句,依次接龙,完成课文最完整、用时最少的奖励一个烽火台,在筑长城的形成过程中贯穿中国地理和历史知识。
3. 中国山水。在形声字教学中,充分发挥形声字特点,读写山字旁和三点水旁组成的形声字。把学生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男生组寻找表示山的意义的汉字,女生组寻找表示水的意义的汉字,组成山水画。这是把复杂的汉字体系系统化、简单化,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有效汉语汉字教学游戏。
学生要顺利达到用汉语与中国人交际的目的,在教学中应注意创造条件设置汉语使用语境。汉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背景框架,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而且在非常有助于教师策划组织教学活动,因此尽量设身处地的为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的内化过程中构筑综合性全方位的文化活动。比如,踢毽子、贴春联等活动,让学生在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中进行口语练习和写字练习,营造汉文化语境,因而这种教学方式十分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国际推广。
在美国南里海学区(Southern Lehigh District)实践教学显示,语言游戏教学法在当地的汉语文化教学中具有提高学生汉语交际能力和汉文化有效输出的重要实践意义,对于改变语言与文化分化现象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革新和观念重组。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华语教学讲习[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2.
[2]布拉德福德·J·霍尔.跨越文化障碍[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4]亓华.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文化研究20年述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5]江怡.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思想战线[A].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