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民族声乐表演的审美规律

2018-01-27谢依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5期
关键词:行腔音节声乐

谢依琳

摘 要 “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是我国民族声乐表演的两大审美标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洽先生《音腔论》提出了“音腔”概念,并将汉字音节发音与“音腔”结构对应起来,展示汉字音节转化、升华“音腔”的无限可能性。笔者以《音腔论》的解读入手,依托“对比统一”的规律探析民族声乐表演学科理论,从理论层面解释了汉语声乐演唱过程中“依字行腔”的原理,将“依字行腔”、 “声情并茂”、 “乐感”、 “音乐修养”等因素有机融合,同时指出根本性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 民族声乐 审美规律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1从《音腔论》看“依字行腔”的必然性

“音腔”由“体”和“腔”两部分组成,其中“体”对应的是“静态音响”,代表着音成分(音高、响度、节奏、音色、力度、时值等各要素)的相对静止,是能给人们带来心理层面“静感”的音响,时值较长;而“腔”对应的则是“动态音响”,能给人们带来不稳定的动感,时值较短;两者之间的融合可带给人们“知觉玩型”效应。“音腔”实际上就是旋律的片段。汉字音节向“音腔”的转化也是汉字音节向旋律片段的转化。“依字行腔”是根据汉字音节字头、字腹、字尾的发声特点,进行变通处理后将汉字音节发音转化、升华成为演唱中“音腔”式的旋律片段的过程及其方法,也是声乐演唱的必然之举。

2演唱中的“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是古典唱论所标举的声乐审美规范。明代李渔《闲情偶寄·解明曲意》中对声情并茂进行了生动的解读。清代徐大椿《乐府传声》对声情并茂的方法与途径做了详细的分析,提出演唱者要深入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其感情的变化,彰显歌曲所内蕴的情感去诠释作品。《乐府传声》探讨了声乐演唱中“顿挫、轻重、徐疾”等问题,提示演唱中歌者内在情绪的心理变化。在民族声乐实践演唱中,可在“音腔”的指导下,通过合理調节、安排各种音成分的变化来比拟感情的变化历程,以此来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

3“对比统一”视阈下的“乐感”

“对立统一”对声乐演唱二度创作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他体现了辩证的双方性。音乐若缺乏“对比统一”就会失去色彩,各种繁杂的音乐艺术想象均是各种音乐成分、要素之间的“对比统一”。“乐感”是一种音乐表现的手段与方法,是人类对各音存在意义的认识,并转化在音乐方面的记忆与模仿能力。音与音之间的微妙关系从根本体现为各种音成分、要素之间“对比与统一”的关系。因此,在民族声乐学习中,我们需将《音腔论》作为桥梁、融合“对比统一”音乐美学观点,结合“依字行腔”民族声乐实践唱法,通过艺术实践进行解读,以利于在声乐学习中能有效的培养“乐感”。

4音乐文化素养与演唱实践的关系

在艺术实践上音乐文化的素养直接体现在演唱者演唱实践中对艺术处理的方面。我国民族声乐因涉及广泛,演唱者需有较高的音乐文化、音乐美学理论水平,并对各种音乐现象足够熟悉,这样其在演唱时才能游刃有余的处理“音腔”中各种音成分的变化,从而体现出为之有效的艺术处理魅力,让自身演唱更符合“对比统一”的要求。为了强化我们的音乐文化素养,我们需在课余时间多听、多读、多思考、多提问,加深对《音腔论》等代表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5小结

在民族声乐表演学习中需以“音腔”理论为枢轴,将“对比统一”规律,“乐感”培养及“音乐文化素养”等个方面理论及实践方法进行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民族声乐中艺术处理能力,让演唱更趋近于 “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 林楠.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音腔美”探究[J].艺术研究,2016(04):94-95.

[2] 崔影.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的审美及浅析[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04):150-151.

[3] 张增赋.何谓腔圆,腔如何圆——民族声乐唱论中的“腔圆”问题研究[J].音乐创作,2017(06):177-179.

[4] 姚瑶.谈“以腔行字”和“依字行腔”——以《乌和尔图和灰腾》《牧歌》演唱实践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1):137-139.

[5] 崔姝声.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特点及其发展[J].乐府新声,2012,30(04):236-238.

[6] 李优.浅谈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取向[J].乐府新声,2015,33(04):128-131.

[7] 乔慧娜.谈乐感对演唱的重要作用[J].大舞台,2012(01):71-73.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腔音节声乐
古诗词声乐作品演唱中的依字行腔——以《幽兰操》为例
夏夜喜脱贫
探索女高音在演唱山西民歌作品的咬字行腔
拼拼 读读 写写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