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谨言守信 正己修身

2018-01-27王楠

祖国 2017年24期
关键词:论语儒家孔子

王楠

摘要:《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将语言落实到行动上来就是守信,守信,首先就要做到谨言,这是守信的前提。守信要言行一致,不欺人,不骗己。守信,要正己、修身,从内心深处端正自己的思想,坚守内心的底线。以诚待人,以信相交 ,对杜绝与扭转人及关心中的尔虞我诈、互相欺骗的现象有着重要的教化作用。

关键词:儒家 《论语》 孔子

儒家经典,最为世人耳熟能详的,无外乎四书,书中浓缩着孔子等人的智慧,如《论语》和《孟子》,都是儒家成功的个人案例,体现的都是经过检验的修身的实际操作方法。孔子曾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夫子一貫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因为一旦做不到,就会失信与人,你的威信就会随之降低,因此他以不能实现承诺为耻。儒家文化中,守信是人生成功的理论指导之一。尤其在这个日新月异、物欲横流的时代,做一个真诚守信之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重温经典这条捷径,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个人品德修养,完善自身,服务他人。如何做一个守信之人?

一、谨言守信

《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信”字乃是由“人”和“言”组成。甲骨文中,“言”字的写法是 ,是由口“ ”、代表舌头的“ ”和指事符号“ ”组成。‘言字是指事字,在舌上加指事符号,用以表示话出于舌头,本义是说话和话。而信的本意就是人说话,后引申出“诚”之意。守信,首先就要做到谨言,这是守信的前提。而将语言落实到行动上来就是守信,言必行,行必果。守信就是言行一致,不欺人,不骗己。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诚信是人的修身之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礼记?中庸》有言:“言顾行,行顾言”,是为言行一致。

谨言简言之就是不说则已,言出必行,坚守承诺。言出必行表明的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风格。我们的生活中,承诺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坚守自己的承诺,是做人的可贵品质。遵守承诺,可以为我们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是我们成为被社会、国家所信任的人。中华五千年,漫漫历史长河中,一诺千金的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令我们至今还津津乐道,如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鲁国与齐国作战,连败三次。鲁庄公欲献上土地与齐讲和,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地会盟,二人在盟坛上盟誓,时任鲁国将军的曹沫突然手持匕首劫持了齐桓公,齐桓公质问他,曹沫说:“齐国本来就强大,我们弱小,但你们的侵夺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的几个城池已经归你们所有了,你说怎么办?”无奈,齐桓公只好答应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曹沫听后立即扔下匕首,站在臣子的位置,言谈如故。事后,齐桓公曰:“寡人已许曹沫矣!匹夫约言,尚不失信,况君乎?”遂归还了鲁国的土地。齐桓公胸怀与体魄,体现的正是一诺千金的可贵品质,不愧是开创了齐国的鸿图伟业的一代霸主。守信对一个国家很重要,比如晋文公退避三舍,遵守承诺,不看一城一地的得失,在他看来,信用是治国安民的法宝,国君讲信用,百姓才有安全感。以信治国,以信打仗,以信为人,得到的金钱无法衡量的品质和力量!相反,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失去的不但是美人、更是失去了民心,颠覆了国家。

另有《庄子·盗跖》记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这就是尾生抱柱,至死方休的故事。

鲁国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为人正直守信。尾生与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一见钟情,于是私订终身。但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于是姑娘决定与尾生私奔。二人秘密约定在城外的一座木桥边,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突然乌云密布,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山洪暴发。水没过了尾生的脚腕、膝盖、胸口……但四周茫茫一片,根本不见姑娘的踪影。“城外桥面,不见不散”,这是尾生与姑娘的信誓旦旦,想到此,他死死抱着桥柱,最终被洪水淹死。而姑娘私奔被父母发现,不能脱身。半夜趁机逃出家门,来到桥边,看到的却是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她痛苦万分,便抱着尾生的尸体一同投入河中,造就了一出令人扼腕叹息的爱情悲剧。

今天再读这个故事,感慨颇深。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彰显的却是古人誓将诚信进行到底、至死方休的决心和意志。

二、正己修身

正己,我的理解就是要从内心深处端正自己的思想,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修身就是即使在恶劣极端的环境中,也能够长期与自己的恶习或者薄弱的意志斗争,而非一蹴而就。说到守信、正己,不得不提的就是季礼。

据史书记载,季礼奉命出使晋国,路过徐国,拜访了徐国的国君。国君观赏季礼随身的宝剑,脸色隐隐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愿,虽然嘴上未说什么,细心的季礼已然心中有数。但是他没有任何表示。在古代,佩剑和佩玉一样重要,都是作为君子的象征,尤其是佩剑。《礼记·少仪》中记载:观君子之衣服、服剑、乘马,弗贾。意思就是说观赏君子的服装、佩剑和车马,不要谈论它们的价格。还有《礼记·玉藻》也记载“必佩剑”,就是必须佩带宝剑的意思。

等到季礼完成了出使晋国任务,返还徐国时,徐君已然亡故。季礼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阻止了他,季礼说:“早先我经过徐国,贵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我知道他想要;我因为尚有出使他国的任务,所以就没有献给他,但是我心里已经许诺给他了。如今如果因为他死了,我就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自己的良心。”于是他解下宝剑送给了新的国君。而新任国君以先君没有留下遗命为由,拒绝了季礼的好意。季礼只好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边的树上,作揖然后就走了。徐国人赞美季礼高义: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久而久之,“季礼挂剑”就有重信义之美德的意思,而季礼的重信、正己也随之美名千古,流传至今。

三、践行守信

(一)言必行,行必果;不欺人,坚守承诺

蔡元培先生说:“诚字之意,就是不欺人,亦不为人所欺。”言而无信,欺骗他人会得到心理上一时的满足,但最终失去的将是他人的信任。真正的守信是不逞强,不随意许诺,取信于人,不欺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不为人所欺,就是要擦亮双眼,学会辨人,不示弱。

晋文公曾说过: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这应该是言由于衷的,他“宁失城,不失信”的弃原城而走,在老百姓眼中是实实在在的,最终他守了信,得了民心。习近平同志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前途堪忧;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希望全无;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人人失望。你我无信,则信任不再,社会崩塌。

(二)不骗己,胸怀坦荡

《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杨震常被当作是清正廉洁的典范,源于他的胸怀坦荡、问心无愧,这正是不骗己的体现。如今,人们常用“暗室不欺心”形容人于心无愧。随着时光的流逝,杨震“四知先生”的美名不但没有淹没于时间长河的波浪里,还为不同时代的人所推崇和敬仰。

谨言是守信的前提,而要做到守信,就要正己、修身,从内心深处端正自己的思想,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无论环境顺或逆,都能够长期与自己的恶习或者薄弱的意志斗争,坚守内心的底线。这才是真正的守信。以诚待人,以信相交 ,对杜绝与扭转人及关心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欺骗的现象有着重要的教化作用。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郭象.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论语儒家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