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观带人类走出“安全事故高发期”
2018-01-27杨晨
杨晨
在国防大学军事战略学博士、军事战略学副教授张天平的诸多研究成果中,关于生态文明的部分紧紧与全人类的安全联系在了一起。这位曾经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立过战功、担任过塔山英雄团副营长的学者认为,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终于开始认真地考虑全球生态的文明与安全问题,这是人类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类对自身從野蛮走向文明的漫长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与成就的深刻反思。近日,记者走访了张天平博士,听他阐述了人类安全视角下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实现必须摆平两大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张天平认为,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存在着人类一直无法解决的两种类型的矛盾:一种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一种是人类群体与人类群体之间的矛盾。人类社会几千年的进化史,就是以这两种类型矛盾的斗争为中心波浪前进的发展史,而如何解决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矛盾,以使人类迅速地达到文明的彼岸,这是历代寻求人类文明的领袖们穷其毕生精力为之奋斗,至今仍没有实质性结果的一场生死搏弈。实际上,要解决这两种类型的矛盾,人类不仅要在思想上有一个行之有效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而且在行动上也要有一整套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去实现。
生态文明观的出现,使这场生死搏弈已经开始初现曙光,但是人类各群体(种族、民族和国家等群体)间由于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和发展上的差别,致使人类至今对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故在解决这两类矛盾的时候,其方法和措施才各异,并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问题。
什么是生态文明观呢?张天平认为,生态文明观,是人类对其所生存的世界的根本的认识和看法,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基本的观点和态度。生态文明观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其着眼点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生态矛盾,以此最大限度地改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关系,在人类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生态和谐的文明的生态关系。生态文明观认为,人类只有与自然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才能够真正走向生存与发展的可持续,才能够真正摆脱野蛮走向文明。
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
张天平接着说,事实上,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仅有正确的世界观,而不去以此指导人类的行动也是不能够使人类走向文明和安全之途的。还必须要将其转化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才能够真正使人类改善与自然、与自身的关系,走向文明。这些所谓的方法和措施是建立在如何消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从而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说这是生态文明的方法论指导下的方法和措施,是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人类只有勇敢地在灵魂深处铸就出生态文明的观念,才能够真正奔向文明的彼岸。否则,人类仍然要承受自然物和其它动物与植物对人类的报复,仍然要经历像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本世纪的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SARS、电脑病毒等令人类始终难以安定的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的侵袭,并将会永远处于生态恐怖之中不能自拔。张天平认为,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原因。
一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尚无完全做好进入全球化世界的思想准备,世界也尚未能建立起维护全球安全的基本规则。一方面,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整个世界逐步开始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国际分工日益明显,然而由于世界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世界各民族和主权国家在思想上,仍未完成全人类合作共存的基本准备,另一方面,两极格局解体后,旧的格局被打破,而适于全球化的新世界格局尚未建立起来,作为旧格局的产物的联合国组织,又难以肩负起建立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社会安全的规则和领导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人类社会全面安全的重大责任,因此致使当今的世界形成了“多强纷争,一超独大“的不稳定格局。
二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使大多数国家均未能做好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安全准备。近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互联网络几乎已经在一夜之间进入了各国的政府、企业和千家万户,人类社会迅速跨入了信息社会。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而信息安全问题亦层出不穷,以致于各国自身都自顾不暇和束手无策,哪还有时间对信息时代的全球安全贡献力量。
三是发达国家的利已主义导致在全球范围难以形成统一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致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和各种矛盾日益加大。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是世界经济科技和领跑者,但在领跑的过程中,其经济总量和资本积累也占据了世界经济总量和资本总和的绝大多数份额,并仍以其技术和资本的优势极大地榨取着发展中国家的剩余价值,以致于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双方矛盾不断加剧。这种极端的利已主义致使世界全球化的进程发生了扭曲,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速度越快,发达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各种矛盾便不断加剧,而全球政治一体化的难度就越来越大,这表明在全球政治范围内确立统一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和平的全球化时代快速到来的战略企盼难以实现。
化风险为安全,实现生态文明
正是基于上述多种原因,人类社会在其政治上尚不成熟之时,便突然进入了经济上的全球化时期和技术上的信息化时代,这种经济、政治和技术上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就必然导致人类社会自觉和不自觉地进入“人为”和“非人为”的安全事故高发期。那么人类如何去应对这一事故多发的不安全的危险时期呢?
张天平认为,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全方位的“合作共存“是维护人类社会全面安全的必由之路,而全球政治的共容,全球经济的一体和全球技术的共享,则是维护人类社会全面安全的根本保证。合作共存,是指全世界各个国家在全球生态和全球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共同确立和制定全球生态和全球社会安全的安全规则和安全机制,并共同遵守和执行之。
全球政治共容,主要是指在尊重各个民族、种族、集团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确立人类社会绝大多数普遍认同的共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以此建立一个既非一极、也非多极,而是超稳定的,一体化的世界政治格局。
全球经济一体,是指在承认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明确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分工,公正、公平、合理地确立互补性的经济利益分配原则和化解各种经济矛盾的规则,逐步缩小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真正建立全球一体的公平合理的统一大市场。
全球技术共享,是指全面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科学技术壁垒,特别是要坚决消除那些关系到改善人类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相关技术的技术壁垒,共同建立保障世界安全的技术使用规范和技术共享安全机制,共同防范通过全球共享技术(如通过全球因特网络等)进行危害人类安全的技术犯罪活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此安全事故高多发的21世纪,人类要想走向生态文明,真正维护自身的全面安全(生态的和社会的),只有在生态文明观念的指导下,选择“合作共存“之路,而要顺利地到达全面安全的彼岸,实现全球安全顶层设计共容是其必然的思想基础;实现全球经济一体是其必备的物质条件;实现全球技术共享则是其不可或缺的加速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