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

2018-01-27李小玮李琼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微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李小玮+李琼

摘 要:微时代的发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生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迎接挑战,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本文以高职院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为出发点,从社会、高校、学生等多个方面,解决微文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就如何发挥微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提出对策。

关键词:微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数据时代下催生的微文化,涵盖社交、文学、电影、传媒、公益等多个方面,影响力广泛、渗透力强大,以其独特的方式吸引着新一代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影响着他们的思维、生活和社交。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微文化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形之下,了解微文化,探究其实际影响,在微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微文化内涵

大工业时期以福特主义为纲领,那个时期的文化推崇以大为特征的发展方式、文化诉求和美学理念。然而,当我们进入了后工业时期和后现代社会,我们发现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形态正在面临全面的转型,渐渐适应了微的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系列微概念应运而生,我们正式步入了微文化时代。

随着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一种愈加碎片化的文化新形态产生了,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愈发迷恋小微事物。微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高校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逐步以微观性、平等性、主体性为核心。

二、微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当今时代,信息的传播非常迅速,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多种平台获得信息并进行传播,引起大家的关注,其涵盖的主题包罗万象:转载新闻,评论世相,披露事实真相,传递亲情,晒晒自己的小幸福,发发牢骚……通过微文化的广泛传播,大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和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其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在网上观看名校教师的课程或著名专家的讲座。

微文化的兴起带动了一场全民参与的热潮,改变了人们的交流观念,沟通渠道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微文化正如火如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当今的社会非常多元化,丰富多样的微文化物质载体在给我们带来便利沟通的同时,也出现了信息良莠不齐、相互模仿、真假难辨等问题。

微文化是把双刃剑,要用得好、用得妙,需要讲究技巧。许多的新兴信息应用比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访谈、微记录、微刊等,形式丰富多彩,都受到大学生的广泛推崇。这些微文化的传播载体每天都会发送大量信息。由于这些传播载体的随意性,以致一些虚假信息、有害信息衍生出来的偏激、极端情绪非常容易快速传播,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由于监管机制不完善,部分不法分子会利用这些信息传播平台传播不良思想,损害主流价值体系。面对如此纷杂的信息世界,许多大学生由于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蛊惑和毒害。

三、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微文化应运而生。这种日益渗透的微文化以其微传播高效便捷、微内容全面简洁以及微交流自由灵活等特点,成功地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传播了丰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但是也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难度增加,大学生思想认知产生偏差,主流价值观被削弱等问题。

微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种意识已经被很多高校教师所接受。但是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真正能够主动利用微博、微电影、微小说、微公益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少之又少。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引领应把握微文化的内涵特点,抓住机遇,打造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促进教育水平的提升。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

各高校可以加强校园主题网站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积极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围绕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将微文化信息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密结合,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通过主题网站平台,大学生可以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互动交流。

2.整合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微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带来了便利,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和教育者的教学权威带来了挑战。在新时期要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取得实效,必须与时俱进地整合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构,使这支队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挑战与需要。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各种信息突破传统的有形边界在世界各地自由传播,其影响渗透到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伪难辨的微文化信息不断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高校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进有益于大学生发展的内容,剔除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内容,提高政治教育内容的实践性。

四、结语

如今,随着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的趋势已深入人心,微信、微博、微公益等微文化的产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影響越来越令人难以忽视。微文化潜移默化地改变了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扩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感染力。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可控性,内容的总体性被解构、交流方式的转换等给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方面分别带来了负面影响。

高校微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面对社会各方面带来的挑战。运用微文化的特点,要发挥微文化的优势,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微文化的促进下真正开花结果,使微文化成为强化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胡娅,石裕东.浅谈“微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教导刊,2014(8s).

[2]何辉强.微文化传播下高校思政教学现状探析[J].科技资讯,2016(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微文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7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小玮(1986— ),女,江苏淮安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琼(1983— ),女,山东淄博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微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