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活动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
2018-01-27董英华曾学龙
董英华+曾学龙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高职院校团学活动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具体模式,分析了这些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意义,指出高职院校团学活动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节约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而且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大学育人规律。
关键词:思政课;团学活动;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现实社会中市场经济下趋利思想的盛行、多元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对90后青年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现实而重大的影响,现行的思政课教学在这些影响面前显得空泛而无力,思政课根本任务是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来塑造青年大学生高尚的灵魂,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当今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联动实践育人,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认同和饯行。但是基于现实中主、客观条件限制,目前高职院校缺少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育人体系,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方式混乱、观念老套,无法跟上青年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各部门间自成一家、无序开展,造成活动重复、资源浪费、效果低下,团学等机构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很难与思政课教学单位主导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协调对接起来,实践教学资源闲置、浪费严重。
高职院校思政部的实践教学和团学系统组织的社会实践缺乏必要的協调整合,虽然团学组织的实践搞得风风火火,但只是自成一体,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本不相关联。这些实践活动过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的提高,轻视甚至忽略理论在实践中应发挥该有的作用,加上活动经费紧张,使青年大学生置身于简单重复、浅层甚至幼稚的活动中,团学活动的开展看起来好像热闹非凡,但实际上无视青年的成长规律,后劲明显不足。思政部的实践教学基本不会联系团学部门,也是关门自己搞;相比团学活动,思政实践课实践教学活动则正好相反,存在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学生动手少、实验少、参与少,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的应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锻炼,限制了优秀人才的成长,导致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产生。加上基本的操作规范的缺失和师资、经费、基地等资源的限制,思政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深而不广,精而不博,学生参与面窄,无法调动广大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基本处于无序、不系统的状态,思政部无法也无力深入、系统、可持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团学活动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都在呼吁资源、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二者却在利用共同的经费、资源开展一些重复而低效的学生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在高职院校共同的育人目标指导下,各部门问应该互相协调、齐抓共管、扬长避短、各自发挥各自的有利条件,本着共享资源、节约师资、经费的原则,根据青年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规律和情感需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二、现有教学模式细化分析
在学校党、团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专门的小组(可以有学生担任干事及其相应的工作人员),从学校顶层进行制度设计,与思教学政部和团学部门沟通、探讨全校学生实践活动的框架,确定好思政课实践活动和团学活动各自的基本内容、执行程序、时间安排、后勤保障、经费安排等,建立思政部和学团组织之间的对话机制。在总体框架内,思政部和团学部门根据教学计划、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仔细梳理现有和可待开发的大学生活动,归纳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内容,制定严格的活动执行计划。
(一)发挥理论讲授和组织严密的优势,开展青年大学生思政课堂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发挥课堂作用,便于系统讲解理论、便于组织的优势发挥,发挥思政课系统性、理论性强的课程优势,让学生把抽象的、以间接经验为主的知识,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内化为内在行为的标准,以直接经验或认知性实践为支撑,把所学知识和理论深刻、全面、准确地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或重建知识体系中,使课堂实践活动为学校团学组织的校园活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熟悉基本的操作规范、运作程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在课堂上灵活开展理论学习、主题讨论、经典视频播放、论文写作、演讲比赛、辩论赛、模拟法庭、新闻播报等实践活动,一方面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对理论课观念的直接感受,固化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青年大学生抗拒理论灌输、反感甚至讨厌思政课的问题,这些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课堂活动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诉求,当今时代资讯高度发达,青年大学生了解的信息纷繁芜杂,接触的信息面很广,他们思想活跃、需求多样、个性张扬、注重自我,总是努力寻找展示自己的机会,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应该把握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点,顺应时代环境变迁,给学生提供感受知识、感悟理论、体验人生的机会。
(二)发挥团学活动优势,积极运作与思政课结合模式
校园内的实践活动可以把思政课的教学活动和团学活动综合考虑进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校内的实践活动应以团学活动为主导,以思政课实践活动为辅助。
从学生参与深度来讲,校园的实践活动参与度较高。现在在高职院校中校园文体活动频繁,青年大学生们参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如:校园十大歌手、演讲比赛、时装秀表演、话剧表演、辩论赛、武术比赛、礼仪大赛,等等。有些思政任课老师为开展实践教学,就以这些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又符合思政教育主旨的文体活动为切入点,梳理出校园思政教学活动的新思路,比如结合校园武术比赛,播几部中国功夫的经典电影,传播中国功夫达人在祖国危难之时以武术来报国、救国之志,还可以传播中国武术“武”的最高境界在于“止戈”、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结合校园演讲比赛中,设定“道德与法”“个人与社会”“在宝马车里哭与在自行车上笑”等辩题,与全校范围的辩论赛活动有先有后、协同进行等,并且开展过程中尽力扩大学生的参与的数量,拿辩论赛来讲,活动中不仅有辩手、评委、主持人,还要后勤服务队、保障团(申请活动场地、购买用品等)、秩序维持队、礼仪队,尽可能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可以结合校园里的这些赛事等,适时开展相应的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同学们参与比赛,通过排练、彩排、比赛、评比、服务等一系列的活动,不但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思政课的主旨,而且可以消减当90后青年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天然抵制情绪。由于参与这些活动的青年大学生是自愿自发的,积极性较高,特别是参加比赛的这部分学生,把比赛看得很重,更加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些活动中来,因此,他们在实践中能深刻体会到思政课所设置的内容深度和思政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验证所学的理论,在实践和思考中找准评价自身价值的社会尺度。从这个层面上讲,和校园文体活动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度较高、参与度深。endprint
但是这种结合校园活动的思政实践教学局限性也很明显,首先,学生一般侧重从社团活动的角度来开展活动,很少从思政实践课的角度来考虑,参与的学生多数只是在客观上从活动过程中受到理论的影响,但教学效果无疑会受到较大冲击,因此,在这样的校园实践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如何把思政课育人的核心内容和学生校园活动主题紧密糅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教师对活动的过程管理比较困难,既不能撒手不管,又不能捂得太紧。正确的方法应该像放风筝一样,让青年大学生们一方面感觉到活动有相当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否则,学生就会没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也感觉到有一根绳子在扯着他们,否则,活动易流于形式,偏离主题,如何拿捏这其中的松紧度是一个有难度的问题,对思政老师的教学管理水平要求也高。三是参与进来的学生人数有限,参加的主要是一些校园里比较活跃的青年大学生,像学生干部、有才艺的学生等,从参与的广度上来讲,它和思政实践课堂上实践活动相比,学生参与人数较少、参与度较低。
(三)发挥学生参与热情,有效运用学生自主模式
青年大学生深知大学与社会的差距,将来必将步入社会,大部分学生心怀参与社会活动、积累社会经验的热切希望,这些可以从大学生一入学就积极地参与的校外勤工俭学、创业、志愿者活动、周末郊游、假日出游等活动中反映出来。思政部和团学组织可以探索90后大学生乐于参加的社会活动,思政课对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加以理论指导是必要的,团学组织的功能在于进一步动员激发学生参与这类活动的热情。
在校外实践活动中,思政课的理论指导作用在于做好活动前的理论指导,因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每次实践活动前思政课老师要精心设计实践需要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制定明了的实践目标(教学目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能积累他们长久以来非常重视而又神秘的社会经验,一方面在实践中能够减少盲目性和体验理论的力量,感悟“要知此事须躬行”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
团学组织在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重在发挥宣传、动员学生参与的热情,90后的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加上高考前他们一切围着“考大学”转,读大学前他们基本没有参与家务、务农、替父母经营生活等这些必要的成长经历,该经历的一切都由父母包办完成,结果造成当代大学生一方面有急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诉求,另一方面又缺乏基本的锻炼,对社会实践活动有畏惧心理,内心想尝试但很难靠自己迈出这一步,学团组织的宣传、动员、鼓励这时就非常必要了。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政部、学团组织务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题、策划、组织、执行甚至评价。学生们只有通过自我组织、实施、评价这些活动,才能锻炼综合能力,切实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校情和自我情况,密切关注学生和社会的关系,让学生适时、适地调整社会适应性。青年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规划甚至人生规划(至少是学生们自己认为如此)来选择社会实践,比如大一新生对当前中国社会上流行的时尚旅游非常感兴趣,根据笔者调查,我校90%左右的大一新生会利用周末组织本宿舍或本班级的同学到城市近郊、远郊、或市区景点旅游,60%左右的大一学生会在节日期间参加本校同学代理的、由旅游公司组织的省内、省外旅游,20%左右的同学会在寒暑假到省外甚至国外游览。对于青年大学生普遍喜欢的项目,比如旅游,往往是一个班级、宿舍出游之后,本院系和其他院系系班级、宿舍纷纷跟上,会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新生旅游期。思政部、学团组织可以利用这样的高峰期在同一时间里开展思政实践(着重旅游方面)活动的综合评价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学团组织负责发动、宣传工作,思政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祖国的大好河山”旅游游记初赛,再在系里进行复赛,最后在全校进行决赛。再比如大二学生生活、学习都稳定下来后,勤工俭学、尝试创业的人数剧增,特别是高职院校出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开辟出相当大规模的学生创业基地、企业浮华基地等,也有小部分同学到校园附件开设小卖店、餐馆、咖啡馆、复印打印店等学生乐于消费的项目。这样的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在本校学生中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同学们身边事、身边人、甚至就是睡在上铺的兄弟,让这些学生代表给本校的师弟、师妹做社会实践体验报告的说服力要比老师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强很多。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有些是符合青年大学生的兴趣,有些符合学生的职业规划,多数组织很不错,但可惜的是目前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资源思政部和学团组织都没有利用起来。
高职院校思政社会实践活动要跳出敬老院献爱心、贫困山区的儿童帮扶活动、爱国基地参观、博物馆参观等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积極创新适应时代又符合青年大学生需求的新模式。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学团组织发动、宣传工作,负责把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点燃起来、把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勇气鼓舞起来,思政部负责社会实践活动的选题和最后评价(评价过程要学生参与进来),具体过程等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和实施的模式,实施起来不会遇到太多困难。
三、高职院校团学活动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意义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去践行所学理论,藉此进一步升华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高职院校团学活动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符合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大学思政课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低年级的同学刚入学对校园内的团学活动比较感兴趣,思政实践教学团学组织的活动结合的实践活动应以课堂实践为主、学团组织的活动为辅,因为大学生在大学之前的学习自始至终是锁定课堂内的、填鸭式的,思政实践课课堂内实践教学符合新生的学习惯性,一方面课堂内组织理论学习、主题讨论、经典视频播放、论文写作、演讲比赛、辩论赛、模拟法庭、新闻播报等活动能够满足多数同学的实践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系统讲解理论知识适应学生以往填鸭式的学习习惯,不会嘎然断裂学生十多年的学习习惯,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的转变。
二者相结合可以腾出更多的师资、场所、精力以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对高年级的大学生,实践活动应积极引导他们走出课堂步入校园、社会。高年级的同学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思政课教师给于这些高层次实践活动以理论指导,思政部和团学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就能够相得益彰、相互配合,能够化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四、结语
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包括理论研讨、主题讨论、辩论赛、模拟法庭、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政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思政课实践活动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为切入点,以较为系统的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为重点,教学活动中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实践活动遵循品德、观念内化规律和尊重道德学习主体化要求,重视组织的严密性和计划性,藉此进一步升华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直至内化为学生行为标准。因此高职院校思政实践课要发挥本课程系统性、理论化的优势,以直接经验或认知性实践为支撑,让青年大学生把所学知识深刻、全面、准确地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或重建知识体系中,达到提升学生理论素养的育人目标。
目前学团组织活动的模式主要有晚会活动、文化节活动、辩论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文体比赛、心理辅导、勤工助学、志愿服务、三下乡活动等,这些活动基本在团委、学生会等学团组织的统一管理下由学生向团委提交申请、自己主办,“社团”是团学活动的基本载体。学团组织活动以培养学生社会的活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因此学团组织要发挥实践活动的基础性、实战性的长处,以基础操作或实际训练为支撑,提升学生的实践、实战水平。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团学活动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使思政实践活动和团学活动相互贯通、相互协调,不仅能够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节约资源,而且符合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