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素养养成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研究
2018-01-27张鲁明
张鲁明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作为向社会输送大量优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高职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时代的发展下,高职教育应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作为高职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共同发展,从而促使高职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人才。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基于职业素养养成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进行分析,旨在有效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综合教育水平。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
高职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然而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当前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新时期,高职教育应注重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这既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也是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迫切需求。因此如何在高职教育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成为高职院校相关领导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基于职业素养养成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一、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人文素质课程存在边缘化问题
传统的观念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及学生均认为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场所,因此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增加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使得人文素质课程边缘化问题严重,不利于高职院校今后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高素质、高技术水平优秀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因此开展人文素质课程迫在眉睫。
2.无法将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相结合
由于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其培养对象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要求人文素质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规律开展。当前,高职院校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主要教育方向,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开展相关的课程教学。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单一型应用人才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会将专业课程教学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方面的教学。这就导致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只能接受到有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而其专业素养则无法得到有效提高,从而给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发展带来一定阻碍。
3.人文素质课程改革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滞后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人文素质课程的有效进行,并且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人文素质课程改革并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人文素质课程改革与专业课程改革相比呈现一定的滞后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文素质课程改革造成阻碍,使得学生的职业素质无法借助课堂教学得到有效提高。
二、基于职业素养养成角度开展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在传统观念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师生认为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场所。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增加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高素质、高技术水平优秀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而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对此,高职院校应积极进行相关改革,同时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今后的高职教育改革奠定有利基础。通常情况下,高职所招收的学生均是无法考取理想大学、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就导致高职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开展相关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综合素质较低等问题,与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这一目标相差较远。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沿用传统的“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这一理论,使得人文素质课程通常会被学生认为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这就导致人文素质课程的作用无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高职院校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应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并重,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而充分做好这一项工作则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作为文化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使得学生可以在人文素质课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为今后的就业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直面困难,深化改革
在开展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得人文素质课程改革与专业课程改革相比呈现一定的滞后性,再加上学生不太重视人文素质课程,造成人文素质课程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一定阻碍,如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模式陈旧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在人文素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迎难而上,正视困难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与对策,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同时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体系并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将人文素质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增添至日常教学中,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专业与人文素养并重,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逐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此外,为了进一步深化人文素质课程改革,高职院校应将人文素质课程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将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及能力作为基本服务对象,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主要导向,合理制订课堂教学方案,利用人文素质课程改革促进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時积极提倡“文工交融”,为学生设置各类人文素质课程和讲座。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选修一门人文素质课程或讲座,将其作为日常课程之一,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人文素质方面知识的机会,使得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课程的重要性并可以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有效解决人文素质课程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这一消极现象,促使高职学生成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endprint
3.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课程
虽然当前的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及主要教学目标,为了有效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积极开展专业课程建设,引进大量现代化教学设备,以使得学生的专业水平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单一型应用人才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现阶段我国社会需要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进行融合与统一,使得学生在充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可以将人文素质中的基本要求牢记于心并在今后的就业与发展过程中合理应用,从而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根基。受到传统“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这一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未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讲授,而学生也没有认识到人文素质对自身今后发展的重要影响,导致人文素质课程边缘化问题不断发生。因此,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观念、方式的变革,在专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內容,同时重视人文素质课程方面的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以及人文素质等方面的水平,进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我校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向全校学生专门开设了文学欣赏、社交礼仪、大学语文、办公室事务处理、沟通与协调等人文素质课程,使得人文素质课程充斥在学生的整个高职学习中,促使学生在良好学习氛围的熏陶下可以逐渐掌握专业技能以及人文素质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而有效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教师应在今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在此期间应注意明确建设目标,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明确教学方向,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重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价值观念、审美态度等,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高素质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要求高职毕业生不仅需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还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为今后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日常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将这一标准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将人文素质教育、职业素养培养融入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所有空间,使得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人文素养的学习并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进而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哲.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职业化[J].教育与职业,2014(2):119-120.
[2]陈会丽.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2011(6):13-14.
[3]李彤.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2):39.
[4]陆广地.高职院校数学课改融入职业素养提升的研究综述[J].高教学刊,2016(3):46-47.
[5]李迎春.凸显人文素质教育,创新高职语文教学[J].价值工程,2014(12):272-273.
[6]魏赤文.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反思与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33):138-139.
[7]丁科,李震雷.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30):104-105.
[8]宋继东,宋晓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2):115-1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