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分析《爱丽斯漫游仙境》译本
2018-01-27姜楠
姜楠
【摘要】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在题材,主题,故事结构等多方面都有不同于成年文学的价值标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时刻不忘读者是孩子。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保证广大的中国少年儿童通过译文容易理解和接受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根本上说,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在心理上的发育水平,知识经验,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诸多特点。文章以刘易斯·卡洛尔的作品《爱丽斯漫游仙境》的几个不同版本的翻译为例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目的论 儿童文学 翻译
一、翻译目的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产生于德国。他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凯瑟琳娜 莱斯在1971年发表了《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书中一方面坚持以原作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并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赖斯发现有些等值其实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有时也是不应该追求的。赖斯认为,译者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的原则。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评价译文。此后,汉斯 威密尔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威密尔认为仅仅依靠语言学是解决不了翻译的问题的。他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元信息中进行选择性能够的翻译。威密尔还强调因为行为发生的环境置于文化背景中,不同文化又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并非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汉斯的目的论包含了三个法则:1)目的法则。该法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该法则认为,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所决定的。目的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概括为三种类型:译者的目的、译文的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2)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譯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3)忠实性法则。指原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在威密尔理论的基础上,贾斯塔 赫兹 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用信息传递来指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各种各样的跨文化转化,视翻译为一项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她的理论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
有人批评翻译的目的性,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翻译都带有目的。功能派从两方面予以反驳:1)目的性已经包含在行为这个概念的定义中,因而翻译亦含有目的性。实际上,行为本身并没有目的,是行为参与者或观察者将其解释为带有目的性。2)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个特定的译文接受者群体为对象,使译文在目的语的环境中具有某种功能。总而言之,功能派对翻译准则的看法是:目的法则和忠诚原则贯穿所有翻译过程,而其他法则或原则视具体情况而定。以目的论为代表的功能派试图把翻译从原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给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革命。
二、儿童文学的发张和特点
如今,儿童文学出版物已经成为一种高利润的特殊产业。广义上来说,儿童指的是6到12岁的孩子。儿童是社会的,是具有独立能力的社会群体,他们非常擅长形象思维和想象。不可否认,童年是我们开始认识世界的重要阶段。然而在欧洲中世纪以前,即使是杀婴都是一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现象,也就根本谈不上儿童的教育,中世纪之后,孩子们都需要受到正规教育的思想才开始萌发。尽管如此,教育工作者们用了若干个世纪才决定儿童不应该和成年人一起教育,而是应该根据他们的年龄层次分别使用不同的教育材料。在我国,封建思想禁锢了儿童几千年,孝道和顺从被放在儿童教育的首位,父母的话就是命令的准则。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儿童才是祖国的未来。鲁迅,周作人,郑振铎等都为此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我国早期的教育学家开始引进国外优秀的儿童文学著作。早在1922年当时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已将此书译成中文,至今已有多家出版社和多位译者翻译出版此书。 近年来,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下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良好发展趋势。优秀的原创作品多次再版,它们依靠自身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将生活中的教育理念寄托到孩子们喜欢的故事中。特别是童话、科幻等幻想类作品越来越受到广大儿童的喜爱。
刘易斯·卡洛尔(1832-1898),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粤斯博德大学数学系,并留校任数学教师。虽然他学的是数学专业,但却一直热衷文学,曾发表《玫瑰之路》等诗。他的代表作《爱丽斯漫游仙境》是150年前他在泰晤士河边讲给他朋友女儿爱丽斯·利迪亚的童话故事。该故事是他们一路玩耍,一边即兴创作的故事。在他讲述中展开的仙境,是一片孩童想象力的操练场,他是讲故事的人,但故事内外的两个爱丽丝才是真正的领路人,带着他回到失落的纯真年代。在朋友的帮助下,该书于1865年出版。书中充满了大量幽默的夸张和滑稽的场景,受到儿童和年轻人的喜爱。小说中充满了大量的双关语,俏皮话,打油诗,甚至小说里角色的名称都富含隐藏的意义。这些对于译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挑战。
一提到儿童文学翻译,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认为译者只要用浅显易懂的词语,短句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事实上,儿童文学翻译的难度比之成人文学的翻译有过之而无不及。儿童文学的翻译应遵循文学翻译的规律,但又有其特殊性。译者要时刻不忘自己是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不忘译作的读者是6到12岁的孩子。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在心理智力发育水平,知识经验,文化修养,人生阅历,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诸多特点。6至12岁的儿童已经不再依赖于直接的视觉接触,他们能够通过事物具体的表面现象进行某些抽象的思考。一般说来他们已经掌握了母语的基本句法,掌握词汇5000左右。译者应该站在儿童立场上,用儿童观点去透视原文,用童心去鉴赏,以儿童语言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儿童文学情趣,再现原作的思想精髓。endprint
三、《爱丽斯漫游仙境》的译文简析
1.译文的准确性。六到十二岁是我们学习语言的重要阶段,所以儿童文学译者在译文中的表达要格外注意。就像中文写作一样,译文也是孩子们学习词汇句法的重要材料。因此,儿童文学译著中的不正确的表达绝对称不上是某种形式的艺术。如:
The rabbit started violently, dropped the white kid gloves and the fan, and scurried away into the darkness as hard as he could go.( Carrol, 1965:25)
译文1 兔子吓了一跳,扔下手里的白色小山羊皮手套和扇子,拼命往暗地里跑。(王永年,2003:22)
译文2 谁料那兔子好像吃了一大惊,把白手套和扇子松手一丢,拼着命似的飞向暗处跑了去了。(赵元任,2002:10)
尽管功能目的论挑战了传统的对等理论,但是我们不能完全丢弃对等的理念。译文1种将the darkness 译成“暗地里”在某种程度上会误导孩子们,因为“暗地里”不仅有暗处的意思,还有私下里的含义。而译文2译为“暗处”则更加准确。
2.简单明了的句式结构。和成年人不同,如果孩子们觉得书本的内容索然无趣,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其丢到一边去。在多数情况下,过长的单句会造成阅读的负担,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应将冗长复杂的长句转为简单明了的短句。我们来看下面的两组译文。
However this bottle was not marked “poison”, so Alice ventured to taste it, and, finding it very nice (it had, in fact, a sort of mixed flavor of cherry-tart, roast turkey, toffy, and hot buttered toast), she very soon finished it off.(Carroll 1965:21)
譯文1 但是,瓶子上并没有标记“毒药”呀,因此爱丽丝冒险喝了一点,觉得很好(事实上,他混合了樱桃馅饼、乳蛋糕、菠萝、烤火鸡、牛奶糖和热奶油面包的味道)。她很快就喝了个底朝天。(石心莹,1999:11)
译文2 然而这一回瓶子上并没有“毒药”的字样在上,所以阿丽思就大着胆子尝它一尝,那味道倒很好吃(有点像樱桃饼,又有点像鸡蛋糕,有点像菠萝,又有点像烤火鸡,有点像冰淇淋,又有点像芝麻酱),所以一会功夫就西里呼噜地喝完了。(赵元任,2002:6)
不难发现,译文一保持了原句的顺序,但是译文显得过于罗嗦。而译文二用“有点”,将原句翻译成几组短句,不仅简明的表达了饮料的风味,而且也更容易被儿童所理解。
3.译文的生动性。生动性对于一本成功的儿童文学翻译是至关重要的,生动,有趣,多姿多彩是吸引儿童的重要因素。正如罗新张所言,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充分表现原作的生动性,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增加译文的趣味性。如:
An enormous puppy was looking down at her with large round eyes, …till at last it sat down a good way off, panting, with its tongue hanging out of its mouth, and its great eyes half shut.(Carrl 1965:46-57)
译文1一只身躯庞大的小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在瞅她,最后在很远的地方坐下来,伸出舌头大口喘气,半闭上那双大眼睛。(王永年,2003:57)
译文2 一头个儿挺大的小狗睁着两只灯笼大的圆眼睛对着地看,轻轻的伸一只爪子出来好像要挨到她似的。(赵元任,2002:32-33)
译文1 中将“large round eyes”译成是“圆圆的大眼睛”完全符合对等的要求,但是根据功能目的论,译文还是不够吸引儿童读者对比之下,译文2中表达为“两只灯笼大的圆眼睛”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却更加生动活泼。
四、小结
通过对上述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儿童文学作为特殊的文学体裁,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与成人文学加以区别。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以“目的法则”为首要原则,心中时刻牢记儿童读者,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以形象具体、生动风趣的语言展示译本。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深受儿童喜爱。
参考文献:
[1]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
[2]石心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
[3]王永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及走到镜子里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校级课题“基于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物业管理专业英语ESP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编号:JG-201603)阶段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