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子兵法》英译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2018-01-27颜页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15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传播英译

颜页

【摘要】《孙子兵法》英译历程开启的百余年间,其凭借自身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军事、哲学思想受到西方社会的推崇。本文基于《孙子兵法》英译进程的历时梳理和英译研究的宏观分析,进一步考察《孙子兵法》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接受与应用。本文认为,这种综述型研究不仅有助于从横纵向维度观察《孙子兵法》英译与传播现状,还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对典籍英译问题的反思,同时也为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或启示。

【关键词】《孙子兵法》 英译 传播

一、引言

汉语典籍英译作为传播中国思想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愈发得到了当代文化工作者的重视。《孙子兵法》作为我国流传至今最古老的兵学经典,自1905年第一部英译本问世之后的百余年间,共出现15余种英语全译本,是我国目前典籍海外传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孙子兵法》集兵家圣言之大成,其英译本极大地促进了英语世界对孙子思想的了解、研究与应用,在世界军事、商业、体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从而形成一种“孙子热”的国际文化现象。然而,鲜有文章针对《孙子兵法》英译及其所取得的广泛传播进行详细讨论,其英译传播研究可谓乏善可陈,因此造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不平衡状态。下文着眼于《孙子兵法》英译历程的梳理,结合其不同英译本及相关研究与应用,探讨《孙子兵法》英译在英语世界不同领域的传播。这一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对典籍英译问题的反思,同时也为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或启示。

二、《孙子兵法》英译历程概述

《孙子兵法》西译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最初由法国传教士钱德明翻译成法文并引入欧洲,开启了《孙子兵法》在西方世界传播的征程。较之《孙子兵法》第一部法语译本,其第一部英语译本的诞生晚了一百多年,于1905年由当时英国军官卡尔思罗普(E.F.Calthrop)根据日语版转译成英语,旨在为军事服务。根据整理发现,国内外不同时期《孙子兵法》英语译本所反映出的意识形态也不尽相同,经历了军事导向、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等不同转向。《孙子兵法》在英语国家的英译历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1905年至1910年;(2)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末;(3)二十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末;(4)20世纪90年代至今。

1905年英国炮兵上尉卡尔思罗普在日本执行任务期间,第一次将《孙子兵法》译成英语,并于日本东京出版。由于其英译底本为日文“十三篇”,整篇文章充斥着日语翻译腔调,受到了翟林奈(Lionel Giles)等学者的批评,认为其译文存在诸多错误且部分内容存在对孙子思想任意曲解的现象。1910年,因不满于卡尔思罗普译本,英国汉学家翟林奈英译本问世,该译本以清朝学者孙星衍《十家孙子会注》为底本,对《孙子兵法》十三篇进行重新翻译,同时还增加了相应的注解。得益于翟林奈丰富的汉语文化背景,其译本内容忠实且质量较高,促进了孙子思想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接受,翟译本之后的30多年里一直没有新译本出现。

二战结束后,西方军界逐渐意识到《孙子兵法》的军事价值,其中美国对《孙子兵法》的英译尤为重视。美国准将塞缪尔·格里菲斯(Samuel Griffith)认为翟林奈的英译本过于学术化,不能卓有成效地为军事领域服务,并于1963年出版了其个人新译本,从国家军事战略角度入手,为《孙子兵法》英译注入新活力。格里菲斯凭借研究《孙子兵法》的丰富经历,该译本于伦敦和纽约同时发行之后受到了西方的热捧、尤其是军界的关注,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中国翻译丛书的代表,推动了《孙子兵法》英译在西方的研究与传播。

受到中国改革开放和中美建交等历史事件的影响,中国文化加快走向世界并且与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进一步加深。20世纪80年代之后,《孙子兵法》的英译与研究开启了繁盛的新局面。较多新译本出现,粗略估计有10余种版本。1981年詹姆斯·克拉维尔(James Clavell)对翟林奈英译本重新编辑并作序,删除了该底本中大量的注解与汉字,增加了一些个人观点。1987年,陶汉章将军编著的《孙子兵法概论》由外交学院袁士槟教授译成英文并于美国出版,受到了美国政界、军界、外交等领域的广泛关注。1988年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托马斯·克利里(Thomas Cleary)出版其个人英译本,增加了对孙子军事思想的评述。由于其译文带有鲜明的宗教痕迹且内容与孙子思想有所偏离,为多数汉学家所诟病。但是,由于克利里译文糅合了中国道家思想,这一新尝试使得西方读者在关注军事文化的同时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所涉猎。

20世纪90年代以后,《孙子兵法》的英译成果丰硕,短短二十多年间,出现了20余种英译本。1993年,夏威夷大学教授安乐哲(Roger T. Ames)以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校勘的13篇《孙子兵法》原文为底本,出版了《孙子兵法》新译本,丰富了原文所涵盖的思想内容。同年,拉尔夫·索耶尔(Ralph D. Sawyer)翻译并出版中国古代兵法丛书《武经七书》,其中包含《孙子兵法》的英译原文。该译本内容详实,第一次向西方社会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兵法谋略,促进了东西方军事文化交流。1994年,林戊荪《孙子兵法》英译本出版,是国人英译本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一本”。1999年,加里·加葛里亚蒂(Gary Gagliardi)借鉴已出版的英译本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力求贴近孙子所传达的思想,出版了《兵法·孙子之言》。由于该译本内容严谨、极其重视原文本价值,被视为同类著作英译的范本。2002年,美国汉学家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出版的《孫子兵法》英译本受到关注,由于其曾经与霍克斯共同翻译过《红楼梦》、深谙汉语文化史实,因此该译本用词凝练、意蕴丰厚。然而,闵福德对孙子部分思想的把握至今仍是多数学者讨论的话题,更多的是对“诡道”一词的判定。2007年,美国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H. Hair)翻译并出版《新孙子兵法》。该译本英译与研究并重,导言部分详细分析了孙子如何将道家思想运用于军事,在当下美国社会获得了一定的反响并被广泛接受。endprint

通过对《孙子兵法》英译历程的梳理发现,其英译版本众多,主要由西方汉学家英译并得到广泛的传播。随着中国文化传输意识的增强,部分国人英译本也开始为西方社会所熟知,使得《孙子兵法》英译现象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征。与此同时,《孙子兵法》英译研究也日趋成熟,形成了翻译与研究并重的格局。

三、《孙子兵法》英译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1.《孙子兵法》英译在学术界的引用。在谷歌学术网站以“Sun Tzu+The Art of War”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出现1670条结果(2017年4月9日数据),其中主要涉及引用相关《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学术论文、期刊杂志、专著等。根据数据统计发现,格里菲斯的英译本引用次数最多,共计引用329次,其次为索耶尔、翟林奈、安乐哲等人的英译本,引用次数均超过一百次。引用文章的研究主题涵盖广泛,主要包括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军事思想、宗教文化的研究,同时近几年的文章还出现这样一种研究趋势:结合中国话语权的增强这一当下国际议题来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渊源。综合搜索结果可知,《孙子兵法》众多英译本及其相关引用研究折射出西方对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视;同时,不同英译本为不同专题研究所接受与采纳,传播趋势呈上升状态。然而,较为遗憾的是,作为中国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林戊荪英译本在该网站仅被引用3次,与西方译者的英译本所取得的较高接受度以及如火如荼的研究局面相比,《孙子兵法》国人英译本在英语国家中鲜为人知,这也正体现了国人英译本在英语国家传播所面临的窘境,促使如何让国人的典籍英译本更好地走出去成为当下典籍英译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议题之一。

2.《孙子兵法》英译在军事领域的传播。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约翰·柯林斯在其著作《大战略》中给予了《孙子兵法》高度评价:“《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2200年之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尽管《孙子兵法》第一部英译本颇有瑕疵,并且遭到了多数学者的质疑与反对,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即卡尔思罗普的第一部英译本为《孙子兵法》在英语国家的译介打开了大门。1963年,格里菲斯英译本的问世在某一程度上是为了研究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服务,毛泽东所善用的游击战策略引起了美国军方的注意,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深受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影响,这也为美国对《孙子兵法》的英译与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与依据。

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持续时间长达十年的越南战争以美国惨败告终,而越南人民正是将孙子思想发挥得淋漓极致才以薄弱之力大破敌军。至此,美军深刻意识到孙子思想于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对《孙子兵法》翻译与研究的不足,从而开启了《孙子兵法》英译与研究崭新与繁荣的局面。除美国国防大学外,西点军校、陆军战争学院、海军军事学院、空军学院等都把《孙子兵法》列入必修课程之中。

美国成功将《孙子兵法》英译的研究型成果运用于军事的经典案例为1990年的海湾战争。海湾战争历时两个多月,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敌实施了空、地、海、天一体多维的联合打击,最终以美国胜利告终。这场战争中美军充分运用了孙子集中兵力、“奇正之变”、“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以最少的人数伤亡、最快的作战速度打赢了战争,体现了孙子“不战而取人之兵”的最高理想。西方军事在间谍、侦查、信息战等领域成功运用孙子思想的案例不计其数,相关文章均有论述,在这里将不再赘述。

3.《孙子兵法》英译在非军事领域的传播。当下“孙子热”的国际文化现象进一步折射出《孙子兵法》所蕴含的军事战略思想被运用到军事之外的各个领域:商业、体育、医学、自我提升等。《孙子兵法》英译与研究所形成的并驾齐驱、成果丰富的局面促进了孙子思想渗透到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孙子兵法》的传播由军事领域向非军事领域扩展。1992年,美国诸多学者在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提出,《孙子兵法》所涵盖的智慧与哲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可以延伸至管理和销售方面。1996年美国著名战略专家马克·麦克内利(Mark Mcneilly)出版《经理人的六项战略修炼:孙子兵法与竞争的学问》,书中将孙子思想高度具化,为管理者提供商业管理洞见。近二十年里,将孙子思想融入商业管理的著作日益增加,据亚马逊图书网站不完全统计,共检索到88部相关著作(2017年4月9日数据),多数旨在向经理人提供具体化可实施策略。

随着21世纪人类进入和平发展的主题,崇尚和平、友谊、团结的奥利匹克体育精神取得日益广泛的影响,《孙子兵法》所涵盖的奇正、形、势、将、法等思想在体育事业所发挥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2006年,黄忠良等人出版的《冠军之路:用孙子兵法和道德经指导体育竞技》将中国传统兵家与道家思想相结合,为体育竞技提供策略指导。《美国体育社会科学》指出:美国人身处充斥着竞争的社会,只有在了解对手的前提下才能制胜,这正与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思想如出一辙。可见,对于体育竞技强国美国而言,孙子思想在其体育认知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孙子兵法》所涉及的“敌我”思想还渗透到西方医学领域,对于当下面临各种医学难题的专家学者来说,《孙子兵法》亦是一部医学指导性著作。2016年,英国外科手术专家Ashrafian Hutan在《手术哲学:现代手术理念与孙子兵法相比较》中,将治疗疾病这一过程比作治疗手段与病理性疾病之间的战争,而病人痊愈则意味着战争的胜利。这一隐喻机制下的具象化思维为当下解决医学难题提供了启发性见解。

《孙子兵法》的思想不僅对成人的精神塑造、物质应用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导向作用。2014年,美国作家Jesse Tamburino等人出版了The Art of War:Baby Edition,该英译本配有大量丰富多彩的插图,以其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语言受到了西方家长的热捧。根据读者反馈,该译本对于孩子成长、学习、自我定位、人生观的形成均具有启蒙、指导作用。

四、结语

《孙子兵法》集兵家圣言之大成,其众多英译本促进了英语世界对孙子思想的了解、研究与应用。文章研究发现,一百年间,《孙子兵法》英译与研究成果丰富,主要得益于西方汉学家的发行与传播。相比之下,国内英译本在西方并未引起强烈的反响,且研究多局限于文本型描述,很少能够结合当下实际情况进行应用型探索。其次,根据英译本传播状况分析发现,孙子思想渗透到西方社会各个领域,主要由体育、医疗、网络等领域扩张。这一研究从横纵向维度阐释了《孙子兵法》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军事型运用向90年代以后的商业英译与传播现状,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对典籍英译问题的反思。不足之处在于《孙子兵法》英译实践丰富、文化影响深厚,在概述时难免会稍有疏漏。

参考文献:

[1]裘禾敏.《孙子兵法》英译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1.

[2]李宁.《大中华文库》国人英译本海外接受状况调查——以《孙子兵法》为例[J].上海翻译,2015(2):77-82.

[3]Griffith,Samuel.B.Sun Tzu:The Art of War[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63.endprint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传播英译
《孙子兵法》组歌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大全》开始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