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分层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2018-01-27刘应红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15期
关键词:实验

刘应红

【摘要】目前,大学英语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即使是相同班级,学生高考英语成绩相差也特别大,有120分以上,也有低于60,甚至极个别只有30左右。学生英语水平差距过大,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但是根据学生高考入学成绩直接分班,又容易对部分英语较差的同学产生心理伤害,让他们对英语产生更加抵触的情绪。本文参考了一些大学在大学公共英语分级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结果我校分层教学中的实例,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隐性分层 大学公共英语 实验

一、引言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正持续推进,教育部明确提出:“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改革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各高校应从生源情况的实际出发,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英语课程体系,以保证英语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语言能力上能得到提升和发展。”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应以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为导向,充分尊重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和学习基础,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为英语学习提供多种选择,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和分层指导的原则。目前,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层次多样,传统教学方式显然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很多高校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式,比如按照学生入学时的基础把学生分为A班B班C班。这种以成绩为依据、一刀切的分层教学易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带来心理阴影,处于C班的学生容易破罐子破摔,放弃英语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最好采用隐性分层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层次及表现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要求及评价标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争取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二、隐性分层教学理论基础及含义

1.理论基础。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i + 1理论。他指出,“习得语言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学习者必须理解所输入的语言内容,即理解性输入,且语言内容所包含的知识结构须略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他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记为i,提出通过教学输入的内容应为i+1水平,也就是略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这种可理解性输入,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的大部分内容,但仍需付出努力,“跳一跳”才能理解新的知识输入。当知识输入保持在i+1水平时,这种知识输入内容能最大限度地挑战学生的大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所输入的知识内容被学生所理解并掌握。如果知识输入的内容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范围和认知水平,达到了i+2或者i+3的程度,学生就难以理解所输入的知识,因为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无法与输入水平对接,大脑无法对输入信息进行处理,无法将输入知识纳入理解范围之内。这种高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水平的知识输入就是无效输入。当然,知识输入的水平也不能太接近学生现有水平,也就是i+0程度,这种知识输入水平因其已属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范围内的知识内容,对学生不构成任何挑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也是无效输入。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原苏联教育家Vygotsky提出的。他指出,“教学是连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不断使学生的潜在水平向现有水平发展”。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活动。上述理论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隐性分层教学含义。不同于显性分层教学,隐性分层教学是指在保留原始班级建制不变的情况下,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初始基础、学习潜力等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都包含优生、中等生和差生,小组之间没有差别,学生会以为是自然分组而不会产生不满。教师再对小组成员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机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这种班级内部的隐性分层,可以较好地满足教学因材施教的要求,能够很好地顾及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同时小组内成员在完成小组作业时还可以互相帮助、影响,不仅有效地避免了显性分层教学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隐性分层教学在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实验对象。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从2010年开始,结合以前各专业学生整体的英语水平,把学生分为A班和B班,如工商管理学院、旅游学院的学生为A类,而建筑工程学院、交通学院的学生为B类。这种显性分层的利弊在本论文中不做讨论。作者所任教的班级为A班。在教学实践中,即使是基础相差不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也表现出比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作者在任教的两个平行班内进行了隐性分层教学实践。本教学实验从2015年9月25号开始至2016年1月8号止,历时一个学期,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学生进行隐性分层教学,对控制班学生保留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实验结束时,通过对实验班学生成绩和课堂表现的总结,以及訪谈的方式,探索隐性分层教学能否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2.实验过程。

(1)对实验班学生进行隐性分层。在A班的一个实验班内,以学生的入学英语成绩为基础,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分为6组,每组有8名学生。小组内选出一名组长,全面负责小组事物。因为各小组内学生层次并不相同,作者对各小组成员划分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指导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学习。

(2)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分层。在隐性分层之后,教师针对各组的具体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因每组整体情况大体相同,因此,教师只需对三种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目标分层即可。比如每个单元Text A的课文理解,优等生要掌握文章结构及大意,并能用英语进行概括;而中等生则需理解句子意思,能从文中找出一些中心句来总结文章大意;而差生则只需流利阅读文章并了解文章大意。在进行教学目标的隐性分层时,教师要对每一个学习小组的成员的学习情况比较了解,以便于分层教学目标的实施。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教师分层后既定目标的指引下,朝着各自的学习目标努力。这样,隐性分层教学就在公共英语教学课堂上得到了较好的应用。endprint

(3)教师对备课和讲课的分层。教师备课是隐性分层教学中最基础的一环,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之后,教师在备教学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备学生。根据前面提到的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备课的分层,备课内容的绝大部分应该是所有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除此之外,备课内容还需体现更深入的教学目标。比如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及文章大意的概括,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让英语基础不错的学生自己总结、表达;而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鼓励其参与这一课程环节,给予一些单词或是细节的提示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是实施隐性分层教学的基础。

(4)教师对学生评价的隐性分层。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是教学的必要环节之一。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体系,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客观情况,学习态度如何,学习效果如何,都可以从老师的评价中找到答案,学生可以进一步发扬自己的优点,同时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改正,用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总结,使其不断完善自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的评价应有所不同。作者认为教师应根据学习事实,如课堂积极性、完成作业情况、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价,并考虑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激勵效果。针对差生,教师在发现其有所进步的情况下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从而使他们更有信心面对未来的学习。

以《知行英语综合教程》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主题为Campus life,其中包含一篇精读课文和一篇泛读课文。教师在备课及授课时,对小组内各成员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师对各组内优生的要求应比较高,不仅要求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新词和句型,也应从篇章层面对他们提出要求。比如要求他们根据文章内容及自己的背景知识作课堂汇报,主题可以包括what have you done before going into college?whats your expectation of college?等,或者要求他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复述文章大意。而对于中等生,教师可以以有效提示的方式加以引导,比如对上述话题的陈述,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比如dorm, roommates, library, club等等。有了提示作为思考方向,中等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而对于差生,教师对他们的教学要求主要集中在对课文中出现的新单词,新句型的理解,记忆和掌握。对于篇章层次的理解不做要求,但仍鼓励其积极参与。

在实验结束时,作者召集3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学生对这种班内分组的认识,喜不喜欢这种分组方式,分组后的学习效果等。

四、结论

根据访谈结果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测试成绩,教师和学生一致认为隐性分层教学有助于提高各个层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活动的展开。这种教学方式在一个自然班内,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材施教的教学难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愉快学习。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采用隐性分层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方法,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评估方式都提出了一定的分层要求。隐性分层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并让学生以平常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给予各种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以不同的教学要求以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获得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避免显性分层给部分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使他们对英语更加抵触,甚至破罐子破摔;同时,也能弥补同班授课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的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采用隐性分层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在大学中开展公共英语教学的方式。

参考文献:

[1]S.D.Krashen,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New York:Longman,1990.

[2]Vygotsky,L.S.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74-76.

[3]国家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贾梦霞,李霞.大学英语班内隐形分层影响实验研究[J].重庆: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0(12).

[5]王先荣.大学英语隐形分层教学实验研究[J].青岛:山东外语教育,2006(9).

[6]周玉.大学英语隐形分层教学实证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7).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验
创新实验返璞归真
有趣的实验
做个怪怪长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实验流体力学》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