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应重视的四个特性
2018-01-27翟金满
翟金满
[摘 要]在教学中,因教学内容不同、学生接受能力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技能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差异性,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差异性;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77-02
在教学过程中,因教学内容不同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而导致的学习上的差异,或多或少给教师带来一些困扰,经过多年教学,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等方面颇有心得,希望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与发展。
一、抽象问题重视基础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重视形象教学,但是不排除部分内容的抽象性。如果数学一直是形象化的教学,就容易脱离数学的本质。如何才能将形象思维教学过渡到抽象思维教学,并让学生易于接受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帮助学生把握基础的知识内。
例如,甲、乙二人进行短跑训练。甲的速度是5米/秒,乙的速度是3米/秒。现在甲让乙先跑40米,然后甲从后面追乙,请问甲需要多少时间可以追上乙?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追及问题。教师可以先播放视频,增强学生对追及问题的具体感受,让学生明确:当甲、乙两人同时出发且乙在甲的前面时,甲的速度快,乙的速度慢,甲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可以追上乙,这就是追及问题。接着,引导学生明确追及路程的含义,以及追及路程、速度差和追及时间(这里的追及时间是指共同使用的同一段时间)之间的关系:
追及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甲的速度×追及时间-乙的速度×追及时间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追及时间
=速度差×追及时间
这样就把追及问题的基础内容讲清楚了。学生只有把这些基础内容掌握清楚,才能深刻理解追及问题的本质特征,才能在具体解决这类抽象性问题的时候攻坚克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抽象问题的基础性。
二、大众问题重视普及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識和基本技能……问题的普及性强调的是人人都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在今后的社会生活、学习中必备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对基础问题要重视普及性。
四则混合运算是学生必需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它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这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应采用多种有效方法,帮助学生学好这个知识点,让学生掌握这项技能。
例如,教师可在学生理解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之后,设置三个板块的练习:基础题版块、闯关版块(第一关判断,第二关改错,第三关综合练习)、数学诊所版块。基础题版块意在加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使之掌握基础知识;闯关练习运用了游戏的形式,刺激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数学诊所是在学生打好基础的情况下,进行综合性的诊断和修改,是练习中的最高层次。教师不应停留在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之上,还应通过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从而实现人人都能掌握这项技能的目标。
三、复杂问题重视发展性
仅仅在教学中强调普及性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便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普及性问题得以解决的基础上,教师还应重视数学教学中复杂问题的发展性。
例如,讲解题目“甲、乙二人进行短跑训练。如果甲让乙先跑40 米,则甲需要20 秒追上乙;如果甲让乙先跑6 秒,则甲仅用9 秒就能追上乙。求甲、乙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时,我发现这虽然是一道追及题,但题目在基础性、普及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形、提高。“甲让乙先跑40米”其实是暗示了“追及路程”,“甲需要20秒追上乙”提示了追及时间,由“追及路程”“追及时间”这两个概念,自然可以想到第三个与追及问题有关的概念——速度差,因此速度差可以先求出来。“如果甲让乙先跑6秒,则甲仅用9秒就能追上乙”,这个条件暗示了第二个追及问题的“追及时间”是9秒,而根据追及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就可以得出第二种情况下的追及路程,即乙先跑6秒的路程,这样就可以求出乙的速度,从而求出题目的最终答案。
通过以上分析,教师想教好复杂的发展性问题,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点:首先,对普及性问题的内容必须熟练掌握,如本例中“追及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这三个量的具体含义和相互关系;其次对教师需引导学生将题目文字理解得深入、透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如本例中“甲让乙先跑40米”其实暗示了追及路程,“甲仅用9秒就能追上乙”暗示了“追及时间”;最后,观察整道习题,发现整道题其实包含两组条件,前一组条件为后一组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经常指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而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会更轻松。
四、发展问题重视差异性
基础性、普及性的教学内容是适应大多数人的教学,发展性问题则是以基础性、普及性问题为基础的,是更高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技能。此外,教师还应做到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解题技能、智力因素进行恰如其分的教学。在教学有发展性的问题上,教师要特别重视差异性,即重视学生学习的隐性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学有所获,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追及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情况,让学生写出自己本节课想要达到的目标。在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学习目标后,教师课后应花时间进行抽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目标的实现情况。对于基础概念和关系式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只要比以前有所进步,或者思维能力欠佳的学生经过仔细思考后,即使只是找出其中的一个暗示点和联系点,都值得肯定和鼓励。
这样不但体现了教师重视不同学生在同一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发展程度,而且也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这也是教师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总之,教学是一项多维度、系统性的工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时刻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和差异性,才能更快、更好地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使教学效果更好。
(责编 韦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