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叙文如何合理虚构

2018-01-27刘腾辉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玉兰花玉兰虚构

刘腾辉

虚构,是文学创作中为概括地表现生活、塑造典型、突出主题而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体现出超乎现实的追求,是为满足作者对特殊愿望的特殊表达服务的。在记叙文写作中,当真实的事物写出来无法或不能更准确、更充分、更完美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可以借助想象来“补充”“预见”或“替代”,虚构出人物或情节,并借助这些形象,把自己的想法与意志、预见与设想、愿望与需求表达出来。

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但不是对生活内容的简单照搬。我们需要对生活进行提炼,对写作素材进行剪辑,并通过适当的艺术虚构,来表达对生活的认识。一般来说,记叙文中的虚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利用关联,丰富形象。即利用事物间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联进行虚构,从而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如一篇题为“地球在呻吟”的优秀作文,将“地球”想象为“母亲的脸”,进而巧妙地将话题转到人类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摧毁母亲的“脸”这个社会问题上。

第二,根据经验,拓展内容。即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将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串连起来进行虚构,进而开拓思路,丰富文章的内容。

第三,超越时空,突破限制。即超越古今时代的界限,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进行虚构,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比如可以对历史和传统故事进行续写或者新编,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充细节,使情节更为具体、曲折、生动。还可以让文中人物来一次“穿越”之旅,通过时空变换展示世间百态。

第四,创设情境,刻画细节。在记叙文中,为了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彰显事件的意义,我们可以创设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情境,并对其进行细腻的描写。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情节是虚构的,但是细节描写要建立在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使文章虚实相生,富有表现力。比如优秀作文《那些充满爱意的慢镜头》中就创设了一个父子告别的情境来凸显“慢镜头中的爱”这一主题。文章写道: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也没有一句话。青年直视着父亲,似乎在细数父亲额头上的皱纹又多了几条,黑发中又添了几丝白发。青年眼睛里滚着泪水,强忍着。父亲那黯淡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他将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在半空中停住,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然后转过身,慢慢地走远。及近拐角,父亲停住脚步,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也正注视着自己。而在二人目光相交的那一刻,青年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

尽管这个情境是虚构的,但是作者在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描摹时,所写的细节是真实发生在很多父子之间的,父亲与儿子的动作、神情等,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这就使虚构的情境有了真实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虚构应该是真实的虚构,在写作记叙文需要虚构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防止有悖常识,出现低级错误。

有些同学在平时生活中不注意观察,对一些事不够理解,到了写文章时,为了表现主题而虚构内容,结果犯了常识性错误。这种情况不仅不能为文章增色,反而使文章显得低级、幼稚。比如有篇题为“故乡”的文章,作者虚构了一个年少时负气离家,年迈时靠追忆往事度日的人物“琼”,在描述“琼”回忆往事时这样写道:

家乡的夏天,是琼最爱的季节。还记得琼小的时候,一到夏天夜里,她就和小伙伴三五成群地到小湖边散步。那时天上有很多星星,明亮而耀眼,一眨一眨的,可爱极了。圆圆的月亮就好像湖水张开的嘴巴,发出亮眼的白光。星星和月亮交相辉映的夜幕下,琼与小伙伴们聊着天,愉快极了。

小作者想要通过“琼”对故乡夏夜往事的回忆突出“琼”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却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所谓“月明星稀”,月亮皎洁的夜晚,星星是不会太多太亮的。如此夸张的描写,反而拉低了文章的格调。

2.防止不合逻辑,情节虚假失真。

记叙文在叙事时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对于事件中的人物,则应保证人物言行有据可依,符合生活逻辑。但是,有些同学为了使自己的作文显得“高大上”,往往虚构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大场面”,却忽略了“大事件”“大场面”也应逻辑通顺。比如一篇題为“奢望”的学生作文,文章虚构了一个二十出头的富家少爷受不了家庭束缚,在年幼的“我”的帮助下吃路边摊货,满足“奢望”的故事。文章这样写道:

这一天我到妈妈公司去找她,偏赶上她又开例会,我只好一个人坐在空旷的办公室里吹空调。突然,门被急促地推开了,进来的是上次我见到的那个富家少爷。他跑过来喘着气对我说:“小妹妹,真好,你还在这儿呢,带我去吃烤面包。”我看着他快要流出眼泪的大眼睛,实在不忍,便冒着让“西装革履”的保镖们丢饭碗的危险带着他逃出了公司。

路边摊上的小吃很丰富,但富家少爷眼里的光芒就如我见到宝马车时的目光一般绚烂。看他吃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小妹妹,其实我最大的奢望就是能摆脱我妈妈的管教,吃路边的这些小吃,每天不坐宝马,而是和人们一样挤公交车……”吃小吃,挤公交车,这些在我眼中如此平常的事,在他那儿却成了一种奢望。

这两段虚构的文字存在着明显的逻辑问题:一个二十出头的富家少爷,已经成年,具备了基本的自理能力,想吃路边摊完全可以自己去买,怎么可能请求一个“小妹妹”带他去呢?这样的文章逻辑明显不通,根本无法让人信服,又何谈得高分。

下面以一道作文题为例,与同学们分享虚构的艺术。

也许你曾经因为妈妈的喋喋不休而备感厌烦,出言不逊;也许你曾经因为老师的严厉批评而深感羞耻,怀恨在心;也许你曾经因为朋友的一时冲动而翻脸绝交,势不两立;也许你曾经因为陌生人的一不小心而怒火中烧,破口大骂……生活之中存在着太多的误会与鲁莽,我们需要相互理解。

阅读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800字左右。endprint

[原文呈现]

人生需要理解

五月的阳光,暖暖地照着大地。校园里的玉兰花开得正好。朦胧中,我想起了去年那个同样开满玉兰花的季节以及那些玉兰花……

(开篇欲以景物描写引出对往事的回忆,但是犯了常识性错误。玉兰花一般开于早春或盛夏,五月并不是玉兰花的花期。低级的常识性错误,使文章可信度大大降低。)

她曾有个好友叫玉兰,她俩总是形影不离。每当校园里玉兰花开的时候,她们总爱坐在花下谈心、读书。

“昨天老师说的保送上本校高中可免学费的事,你想过争取一下吗?”一天聊天时,玉兰突然问她。

“当然想过!能被保送当然好,但若是不行也没关系,我会凭实力考上。”她回答后沉默了。玉兰突然握住她的手说:“你放心,虽然咱俩都是贫困生,但是我一定不和你争!一旦得到保送,你就能减轻家里不少负担,多好呀!”她的眼睛里闪着光,亮晶晶的,就像玉兰花瓣上的露珠,晶莹透亮。

她感谢玉兰对她的理解,高兴地把玉兰抱起来,旋转了几圈,不禁感叹道:“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遇到许多朋友,但真正能与你患难与共的又有几个呢?”此时,她真庆幸自己拥有这样一个好朋友。

(叙述与朋友玉兰平时的交往,交代故事发展的背景。)

一星期后,保送的名单公布了,玉兰榜上有名,她却落选了。她低着头,挤出看榜的人群,沮丧顿时翻江倒海地涌上来。虽然自己也曾说过“凭实力考上”的话,可骨子里还是对保送寄予了十二分的希望。本以为自己理当入选,可谁知……她急切地想离开这个喧哗的场所,可几句小声的嘀咕飘入了她的耳朵。

“知道吗?玉兰怎么会上榜?还不是因为她爸爸给学校送了大礼!你没见前一阵校长总找她。”

这句话像一声炸雷,让她大脑里一片空白,一动不动地愣在那里。原来她最好的朋友骗了她!她难过、伤心,可更气愤。玉兰的眼睛是那样清澈透明,怎能有一丝邪念?玉兰的声音是那样温柔,怎能说如此谎言?她气冲冲地跑到玉兰面前,指责玉兰的欺骗。虽然玉兰极力辩解,说自己并没有“走后门”求保送,但是她无法再相信她。她大声质问玉兰:“你说你是清白的,你用什么来证明?”玉兰一愣,没再说话,默默地走开了。

(此处掀起事件的第一个高潮,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发生争执,但是个别情节不合情理。前文说玉兰和“她”都是贫困生,但是此部分却说玉兰上榜的原因是因为“走后门”了,前后矛盾。)

此后,她再也没有和玉兰说过一句话,好几次玉兰欲言又止,她都装作没看见。中考前的一个晚自习上,玉兰不顾众人的目光,走到她座位旁,对她说:“我知道你因为保送的事情很生气,但是我真的没有‘走后门。为了证明我的清白,我已经退学了。”说完,玉兰收拾书包离开了教室,只留下她愣在原地。

后来,玉兰真的没有再出现过。直到老师转交玉兰留给她的信时,她才得知事情原委,原来事情根本不是她想象的那样。老师说,保送推荐人选是学校根据每次的成绩排名确定的。尽管玉兰多次找学校说明她更需要这个名额,但根据推荐条件,学校最后还是推荐了玉兰。为了留住她这个朋友,消除两人之间的误会,玉兰不顾家人反对自己退了学到外地打工。雪白的信纸上清晰地写着几个字:你永远是我最好的朋友!

(这两段掀起事件的第二个高潮,揭示玉兰上榜的真正原因,交代玉兰离开的原因。但依然存在情节不合理的问题。读书不是一件任性的事,玉兰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而选择退学的情节有些夸张,况且玉兰的家人与学校也不可能由着孩子的性子随便任其退学。此处情节设计不符合常理。)

不知何时,起风了,地上的玉兰花被风吹得左摇右晃,散发出阵阵的清香。她再一次陷入沉思:如果当初她能理智些,对玉兰多些理解,她们的故事是否会有另外的结局?

(依然犯了常识性错误,玉兰是开在树上枝头的,并不是长在地上的。)

[望闻问切]

这篇文章虚构了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记叙了“她”与朋友玉兰从产生误会到误会解除的一段生活经历,叙述顺畅,内容丰富,感情真切,结构清晰。但是文章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出现常识性错误、情节不合逻辑等。同时,第三人称的使用也使得文章的真实性大大降低。其實,文章虚构没有错,但是我们一定要在“虚构”与“合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对症下药]

针对这篇文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修改:

1.修正对玉兰花的描写,使之符合实际情况。

2.为文中人物设置合理的背景,使情节更经得起推敲,前后文意连贯。

3.重新设置故事情节,使之符合生活逻辑。

4.可以变换人称,用第一人称行文增加文章的真实感。

[升格示范]

人生需要理解

初春的风,柔柔地吹进窗子,撩起我的发丝。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玉兰花香,虽不浓,但香不醉人人自醉。朦胧中,我又想起了去年那个同样开满玉兰花的季节以及那些玉兰花……

(修改时令背景,对玉兰花的描写符合客观事实,更换人称视角,使文章更真实。)

我曾有个好友叫玉兰,我们整日形影不离。每当校园里玉兰花开的时候,我们总爱一起坐在花下谈心、读书。

“哎,昨天老师说的保送上本校高中可免学费的事,你想过争取一下吗?”一天聊天时,玉兰突然问我。

“自然想过!能被保送当然好,但若是不行也没多大关系,我会凭实力考上。”说完,我陷入了沉思。玉兰家的条件不错,她应该不需要保送名额。可是我们俩成绩差不多,如果她真的和我争这个名额,我未必争得过她……正在我胡思乱想之际,玉兰突然握住我的手说:“你放心,我一定不和你争!你一旦被保送就能减轻家里不少负担,多好呀!”我紧紧地握住玉兰的手,庆幸自己拥有这样一个贴心的朋友。那一刻,周围的玉兰花带着淡淡的清香安静地绽放,像一个个娇羞的女孩,为我们的友谊作见证。玉兰的眼睛闪着光,亮晶晶的,就像玉兰花瓣上的露珠,晶莹透亮。endprint

(修改“贫困生”这一背景设置,交代玉兰家条件不错,我与玉兰竞争力相当等背景,为后文作铺垫,使文章情节发展更有逻辑性,同时增加“我”的心理描寫,真实可感。)

一星期后,保送的名单公布了,玉兰榜上有名,我却落选了。我低着头,挤出看榜的人群止不住的沮丧顿时翻江倒海地涌上来。虽然自己也曾说过“凭实力考上”的话,可骨子里还是对保送寄予了十二分的希望,毕竟能为家里省下很大一笔开销啊!本以为自己理当入选,可谁知……我急切地想离开这个喧哗的场所,就在这时几句小声的嘀咕飘入了我的耳朵:

“知道吗,玉兰为什么会上榜?还不是因为她爸爸当了大官!你没见前一阵校长总找她。”

这些话就像一声炸雷,把我炸愣了。原来我最好的朋友竟然欺骗了我!我难过,伤心,可更气愤。她的眼睛是那样清澈透明,怎能有一丝邪念?她的声音是那样温柔,怎能扯如此谎言?为什么?我不明白!抬头望去,那枝头上美丽的玉兰花,只不过短短一周,竟变得那样狰狞,似乎也在嘲笑我,嘲笑我交友不慎,嘲笑我轻信他人。我别过脸去,泪水扑簌簌地掉下来。

(将“她爸爸给学校送了大礼”修改为“她爸爸当了大官”,与前文“她家条件不错”相照应,逻辑通顺合理。同时,借景抒情,通过对玉兰花的描写,表现“我”的愤怒,更好地照应了标题。)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和玉兰说过一句话,好几次她对我欲言又止,我都装作没看见。转眼就要中考了,玉兰却突然转学了。她走得静悄悄的,同学们谁也不知道。直到老师转交给我她的信时,我才得知保送事情的原委。老师说,保送推荐人选是学校根据每次的成绩排名确定的。尽管玉兰多次找学校说明我更需要这个名额,但根据推荐条件,学校最后还是推荐了她。玉兰的父亲因工作调动需要去遥远的北方,因此她们举家跟随而去。雪白的信纸上,只有熟悉的寥寥几个字:你永远是我最好的朋友!

(将“玉兰退学”这一情节,改为转学,更贴近现实生活。合理的情节,使故事更真实可信。)

如今,玉兰树下只剩我一个人。拾起一片洁白的花瓣,伴着红彤彤的落日,我又想起了那些已被澄清的有关玉兰的谎言。在它的冲击下,我和玉兰的友谊就像娇弱的花骨朵,还未完全盛开就被风雨打落。如果当初我能理智些,慎重对待谎言,对玉兰多些理解,我们的故事是否会有另外的结局?

花香还在飘溢,扑面的凉风似乎在对我说:人与人相交,贵在真诚理解,在谎言袭来之时,要保持冷静,及时沟通才不会被这层迷雾蒙住双眼。

(融情于景,“玉兰树下”符合客观实际,很好地回扣主题。结尾的议论使文章主旨得到升华。)

[升格点评]

1.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2.景物等细节描写符合生活常识,真实客观可感。

3.人物设置及情节发展合情合理,逻辑性强,经得起推敲。endprint

猜你喜欢

玉兰花玉兰虚构
虚构
虚构的钥匙
春天到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arketing and Social Media Marketing Strategy
虚构
我爱玉兰花
我爱玉兰花
对视玉兰花
用拔河绳上好耐久跑
完形填空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