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的理论辨析
2018-01-27四川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周铁军
四川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周铁军
十九大正式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8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
1 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与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对改革背景的研究,经济新常态表现为经济增速的下调,可以给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压力和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理解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1.1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1.1.1经济增速调整是经济新常态主要特征
经济新常态是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时代背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才能够清晰的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新常态从直观数据来看,表现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经济增速更多地体现为中速或者中高速。
1.1.2经济新常态下传统行业调整较大
从新常态的内容来看,能够看到传统的行业,比如说电解铝钢材等行业会在新常态的背景下,经营举步维艰,受到极大的市场挑战,传统行业的从业者其利润空间越来越狭窄,职业成长路径会越来越封闭,这是对新常态所作的基本认识。
1.2 经济新常态时间延续性
1.2.1经济新常态具有延续性
从经济新常态的时间来看,并不意味着传统行业会立竿见影地发生好转、传统的业务能够得到根本性的复苏,而是说这一趋势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并且将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关于经济新常态,从时间上所作的基本判断。
1.2.2经济新常态特指经济范畴
从经济新常态与整个社会形态的关系来看,是特指我国经济领域在经济增长发展到一定时间一定阶段以后,所出现的经济现象,并非指的是社会现象以及政治现象。“如果把新常态看成是独立于国际经济环境的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则新常态必然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向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已经进入了前文所述的技术追赶、供给决定型经济”。
1.3 经济新常态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新常态也孕育着积极的因素。当前中国经济之所以从高速转向了中高速,其原因诸多,最为明显的就是创新制约。与创新相冲突的机制和体制比比皆是,要想成为真正创新型的国家,就必须通过制度的供给改革来不断完善。
2 经典价格理论与供求模型
供给侧改革强调的是在供给端发力,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出,以及政府供给的水平和质量,供给侧改革也并非是忽略了需求侧改革。
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放弃需求端
2015年11月10号,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且指出,在适当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着力提高质量体系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飞跃。而2015年11月17号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规划当中也谈到我们要紧扣调结构、转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2 经典价格模型的供需两端
2.2.1经典供求模型
经典的价格模型认为,商品的价格由供给双方所决定当供给增加商品的价格会下降,而供给减少,商品的价格会上升,同时从需求来看,需求增加商品的价格会上升,而需求减少商品的价格会减少,这是供给和需求两端所共同作用的,所以一个商品的均衡价格等于供给端的价格与需求端的价格的均衡。
2.2.2经典供求模型的需求端
从经典的价格模型来看,需求端主要表现为是消费者的消费,也可以理解是政府投资所引致的需求。通常意义上是所说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在不同发展阶段体现为不同的内涵,短缺经济时期需求的是产品的量,而过剩时期需求的则是产品的质。
2.2.3经典供求模型的供给端
供给端存在多种供给关系。在自由竞争时期,供给者数量庞大,在竞争过程当中,逐步降低企业成本,拉低商品生产的价格。而此后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部分供给者在生产过程中遭到了市场的淘汰,所以会导致生产逐步向一些大的企业所集中,进入垄断竞争时期,商品的生产者不是有一家,而是有几家竞争者所共同组成这些生产者,可以对整个社会的需求形成一种极大的垄断。
3 供给主义学派的理论变迁
历史上曾经有过供给学派,而供给学派是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类别,因此需要澄清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其思维和路径是不同的理论体系,不能简单地将供给侧改革认同为是西方供给学派理论在中国的应用,更不能认为这是供给学派的新自由主义思想,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区别首先要认识整个供给学派的理论发展脉络和思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发展的方法论来思考和研究当前中国的经济现实,正确认识产能过剩、结构失衡等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3.1 古典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萨伊定律,他的指导思想是企业经营自由、思想信仰自由、平等、冒险和创新,主要代表人物有马丁菲尔德斯坦,阿什拉夫以及乔治希尔等。供给学派以批判凯恩斯主义而扬名天下,反对国家干预,否认需求第一,指出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是经济下滑重要原因。因此供给学派的主张认为,要通过实施供给管理、减税、削减政府开支、控制货币发行等方面来消除助长因素,刺激经济的增长。
3.2 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
19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生了过剩的经济危机,这宣告了“萨伊定律”在解决“滞涨”问题的破产,凯恩斯主义随后取得了在西方经济学的统治地位,对萨伊的古典经济学思想进行了否定,认为不可能通过总供给而产生出总需求。大量失业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所以供给不会创造需求,但是需求能够创造供给。凯恩斯主义随后还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需求管理的政策,而这些政策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推动了美国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因此奠定了凯恩斯主义的经典地位。
3.3 新供给学派
3.3.1新供给学派产生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又重新步入了危机,度过经济危机以后,虽然有所恢复,但是增长却越显疲惫,进而出现了“滞涨”,究其诸多原因,政府过度干预以及累进税制是导致经济滞涨的重要因素,凯恩斯主义逐渐陷入了无法对现实经济和矛盾进行解释并予以解决的困境当中,迫使美国的思想家以及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开始反思凯恩斯主义的利弊,而供给学派所定义的经济学应运而生,称之为供给学派经济学。
3.3.2新供给学派的思想
其主要主张包括几个方面:大幅度的减税收,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采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货币的供给与长期经济增长相适应,从某种形式上要恢复金本位制度。
3.3.3新供给学派的实践
里根在1980年大选当中就全盘接受的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并将此作为自己的竞选纲领,作为保守主义代表里根去竞选之时,大多数中小企业、农场主及房地产商等,他们规模均较小,受到严格的政府法规的限制,所以通过这种供给主义的政策改变,放松管制。实践证明,新供给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美国的经济问题,也促进了一定程度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复苏,但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遍及全球,进一步说明任何经济政策无法从根本来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过剩的危机,无论是之前的凯恩斯主义,还是所谓的新自由主义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点,并且“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均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应将其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内涵
4.1 供给演进的历史脉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供给的一方进行改革,需求侧与供给侧虽然是一对矛盾,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二者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建国初期,国内经济极度贫乏,物资也极度匮乏,党和政府主要进行的是需求侧的改革,尽可能生产物品,来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取得了傲人的经济成就,满足了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两位数的GDP增速位居全球经济总量第二。
4.2 供给侧改革是结构性改革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所需已经不再匮乏,老百姓对市场的产品已经拥有了足够的选择权,另外还会看到大量的国内消费不产生于国内而产生于国外。海外代购、海外消费都体现出这一点,当解决了百姓和人民的普遍需求的时候,产品的质量就必须提升到新的高度。同时,国内大量生产的钢铁、煤炭、电力、水泥等,却出现了严重的过剩给经济发展留下的巨大隐患。
4.3 供给侧改革是要素重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根到底是一次要素的重组过程,也是一次重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而从要素改革的角度来讲,当前制约供给侧改革的要素包括土地要素、资本要素、能源要素、卫生要素等。
4.3.1土地要素
对土地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得城镇化以及工业化进程受到土地规模的约束,这种供地方式难以满足城市化的进程,造成了有的地方土地供不应求的格局。
4.3.2资本要素
由于整个借贷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使得资本市场的效率比较低下,造成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导致货币资金价格出现了利差,影子银行非正常的扩张,一定程度上也累积了金融风险。
4.3.3能源要素
能源供给集中度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可以表现为能源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市场竞争不充分,以至于供需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污染性能源比重较大。
[1] 韩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供给侧改革[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6).
[2] 龚刚.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3] 张耀一.“双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践发展及治理路径[J].南都学坛,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