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2018-01-27赵具安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赵具安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18)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迫切需要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新的发展动能,提升产业附加值、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向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主导方向和引导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着力点,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天水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工业基础、知识技术密集产业占较高比重的工业结构和一批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条件。但工业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一些企业发展面临困境。以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天水制造向天水智造、天水创造转变,对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天水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

1.推动骨干企业提升发展优势。天水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二元经济特征非常突出。虽然天水只是处于西部内陆地区的中等城市,总体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但“三线”建设时一批企业从北京、上海、东北等地迁入天水,嵌入式地进行生产力布局,使天水骨干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经过改革开放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要素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梯度配置特征加快向发达地区和和中心城市集聚,天水若干骨干企业的技术领先优势相对下降。另一方面,随着东部地区同类产业加快发展,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东部地区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依靠资源配置效率高、劳动生产率高、成本价格低等优势,在技术依赖度相对较低的标准化产品市场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天水若干骨干工业企业的市场受到明显挤压。一些企业主要集中于生产需要进行非标设计、技术要求高、质量要求严的产品,成本优势、规模优势迅速下降,企业生存发展主要靠技术密集、加工制造能力好、产品质量稳定等优势,生产经营规模不能扩大甚至下滑。从天水骨干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看,若干企业在国内仍处于领先或先进水平,但与国外甚至国内领先企业比又有明显的技术差距,核心、关键技术和部件受制于人。从天水骨干工业企业未来发展走势看,大部分企业已无法回到以前大批量生产的经营状态,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技术水平的跃升,在技术上重新占据领先地位,拉大与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技术差距,赶超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才能在新的台阶上强化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突破区域发展资源瓶颈约束。天水矿产资源贫乏,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数量少,缺乏可大规模持续开发的资源禀赋。天水土地资源紧缺,虽然人均耕地与全国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山地多川地少,适合工业和设施农业发展的川地非常紧缺,只有874km2,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可供开发利用的河谷川道地区不足76 km2。天水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100m3的1/5,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2/5,国际公认的人均最低需求1000m3的40%,属严重缺水地区,且水资源的区域和季节分布很不平衡,城市用水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天水生态系统脆弱,到2011年底的调查数据,全市土壤水力侵蚀面积4297.8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0%,其中:中度有1198.1 km2,强烈有 804.2 km2,极强烈有 454.4 km2,剧烈有77.3 km2。总体来看,天水缺乏支撑大量占用自然要素的低端工业大规模发展的要素条件,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提升要素的产出效率和回报率,走创新驱动、集约高效,以生产要素质量和效率提升、产品升级换代、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带动经济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子,才能突破自然要素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3.培育区域产业发展新动能。当前,国际经济格局正在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孕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融合深化,不断催生出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生产方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升级趋势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产业成长空间巨大,有希望成为“十三五”期间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到2020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5个产值规模达到10万亿元级的经济新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5%。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其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能够促进天水产业的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生产方式对传统产品、传统业态和传统商业模式具有巨大的替代作用,如果不能借助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跟上产业和时代发展的步伐,走在产业发展的前沿,天水传统优势产业和企业就会面临被淘汰出局的风险,因此,必须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

4.提升区域后发优势。从国外后发地区发展的经验看,后发地区有可能利用技术突破和新产业发展机遇,借助资源、成本、市场、环境等优势,率先利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装备体系上实现后来居上。我国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给天水这样气候良好、环境质量高、工业发展基础较好、人才密度较高的城市后发赶超,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天水可以通过选准产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强化金融和人才支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中占据较高比重,从而打破落后循环积累的格局,实现后发赶超。

二、发达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

1.在产业培育和发展上要聚力重点产业。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门类都是有着良好发展前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好产业,但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的产业,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产业面过宽、齐头并进,就可能会因为资源不足配置分散而丧失发展良机。而且,每一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包括很多细分产业门类,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一般在产业选择上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势发展重点产业领域。例如,武汉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光电子产业,打造中国光谷,光电子产业表现出巨大的增长活力和带动力,已形成以通信为核心,激光、半导体、消费电子、显示等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杭州的专业镇经济国内知名、扬名海外,在以信息经济和“互联网+”助推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产业集群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和优势,以“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和智能制造为杭州经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能。2017年,杭州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321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合(肥)芜(湖)蚌(埠)地区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和机器人等产业,新型显示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以面板为核心,集聚了液晶玻璃、光学膜、偏光片、驱动芯片等上下游企业30多家,合芜蚌地区正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区;机器人产业在全国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幅度提升,龙头企业埃夫特公司已进入国产机器人整机企业第一梯队,4自由度以上机器人销量占国产机器人的1/3,位居全国第一。成都在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的同时,高度重视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致力于打造全球轨道交通研发制造高地。2016年8月发布的《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提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高端能源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九大产业,并把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虚拟现实、精准医疗等新兴技术及产业体系的发展作为重点。

2.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源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推动和支撑,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地区都非常重视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上进行长期布局,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形成创新优势,强化创新成果产业转化。如合肥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著名高校,本世纪初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科技人员,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在科教方面与北京相提并论的城市之一,也是仅次于北京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科技人员密集,科教资源丰富,创新成果众多,但本地工业以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科教资源与产业发展形成巨大反差。在推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合肥市着力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城市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大力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成果的就地产业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到2017年,合肥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666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4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0%,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光伏太阳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在国内领先,新型显示等全国生产基地优势持续巩固。深圳是一个靠房地产、贸易、金融和“三来一补”起家的城市,原本创新资源十分匮乏,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严重不足,发展成本高。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深圳市着力推动市场驱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确立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以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依靠健全的市场环境、要素倒逼机制和政府的大力培育,形成了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17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193家,累计达到1.12万家;新增市高新技术企业175家,累计达到4530家,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一批企业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产业龙头企业。累计建成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688家,是2009年的5.55倍。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13%,强度比肩韩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2.05万件,占全国的40%。5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沿。2017年深圳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9183.55亿元,占GDP的40.9%,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深圳经济实现高质量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全面发展的重要引擎。

3.建立有效松绑和扶持的政策体系。北京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从1988年国务院率先批准发布《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率先试验以税收优惠政策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政策开始,到2010年开始发布的“1+6”先行先试政策(“1”是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6”是在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鼓励创新创业税收试点、股权激励、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建设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等方面实施6项政策)、2013年发布税收政策“新四条”(文化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减少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企业年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可以分5年缴纳,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法人合伙人可以用投资额抵扣所得税)、2014年出台的“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政策,中关村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一系列政策实现突破,创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活力得到有效释放和激发,中关村正在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的1/3。在中关村的带领下,2017年北京市技术合同突破8万项,技术交易额占全国的约33.4%,其中七成以上销售到京外地区和出口。“十二五”以来,北京技术成果输出实现了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覆盖,形成了企业的根在中国、前沿实验室在北美欧洲,研发在北京、制造在津冀,总部在北京、产业在全国,科技成果在北京、开花结果在全国的格局。深圳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围绕创新驱动,先后出台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文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财税、金融、人才、土地、知识产权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支持创新;从2009年起先后出台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形成了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综合政策体系。在中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规划出台后,各地都根据本地产业实际出台了本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发展规划,有些地方出台了单个产业发展规划的配套鼓励政策和支持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4.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是一种系统性变革,不仅要实现产业和技术的跨越发展,更要注重通过基于产业的协调配合,构建能够促进创新创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自主、完善的创新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系统,实现产业的协同进化和共生。还要有完善的产业发展支持系统,包括作为创新源泉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行业共享的公共研发和技术创新平台,为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投融资体系,聚集各类人才的平台及政策服务体系,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和营商环境等。北京中关村汇聚了全国40%的“两院”院士和数以十万计的科学家、工程师、近全国1/5的“千人计划”入选者、近万名外籍人才和3万多名海外留学归国人才,集聚了各具特色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形成了数量众多、服务完善、成本低廉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科技服务体系,建立起了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等支持不同类型企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发展起了一批领军企业,衍生出了一批企业群,32所高校和200多家科研机构、数量众多的企业在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着各类人才,形成了支持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发展起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系统,促进了创新创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武汉多年来着力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打造中国“光谷”,形成了良好的光电子信息产业生态。武汉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光通信,我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电子实验都是在武汉完成的,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多年来光电子信息产业一直都是武汉乃至湖北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形成了以光纤通信、移动通信为主导,激光、光电显示、消费电子、集成电路等配套发展的产业格局,在超高速光纤领域拥有全球先进技术,“光谷”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光通信研发基地、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拥有良好的技术创新优势,仅在光谷地区就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8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和600多个技术研发场所,拥有前身为我国光电子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现为科技部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的武汉光谷国家研究中心。仅东湖高新区就拥有电子信息专业2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半导体专业从业人员超6000人,拥有26家成员单位、旨在整合光电领域国际合作资源的光电产业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也落户光谷。光谷在成立之初就借鉴了美国的“硅谷模式”,以重点高校为依托,聚集大量科研院所和企业,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武汉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超过110万的在校大学生,为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条件。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湖北省光电子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近2000家。总规模不低于300亿的湖北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正式在光谷注册成立,将重点投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兼顾设计、封测。2016年6月,成立了湖北省首个激光产业基金,总规模50亿元。同时,武汉知名的“互联网+”企业70%以上集中在光谷,武汉TOP50的移动应用产品(APP)70%以上集中在光谷,武汉拿到创投的“互联网+”项目70%以上集中在光谷,武汉活跃的投资机构70%以上集中在光谷,武汉的“互联网+”人才70%以上集中在光谷。近几年,光谷几乎承担了我国所有的光通信系统的建设和90%以上的国家863光纤通信项目。2017年,武汉光谷光电子信息企业总收入超过了5000亿元。

5.以开放创新、协同创新整合创新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是由根本性创新或颠覆式创新推动的,这些根本性或颠覆式的创新往往覆盖广泛的技术领域,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而且还需要其他众多的技术相配合、支持,甚至要求相关配套技术也要有重要的突破性进展。因此,必须坚持开放创新的理念,广泛整合利用区域内外各种创新资源。深圳围绕大数据、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无人机等关键核心环节,实施“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专项,加快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协同创新。以华为、腾讯、华大基因等龙头企业作为主要依托单位,联合管、产、学、研、资、介等相关单位,组建了基因、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新材料、3D显示和大数据等联盟,在智能电网、先进装备制造业、智能交通等领域组建了多个省部级产学研创新联盟,集中力量突破了一批重大共性技术瓶颈。深圳支持企业整合国际创新资源,华为在全球设立了15个研究院/所和36个联合创新中心,创新网络遍及全球;中兴通讯在全球布局建设16个创新中心,华大基因并购了全球知名的美国CGI基因测序公司。同时,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香港六所知名高校全部在深圳设立了产学研基地,国内若干著名高校在深圳设立了研究生院。吸引了一大批境外机构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湖南通过设立产学研专项资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资金,引导协同创新的发展,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高校院所支撑、金融机构支持的产学研结合机制,专项实施整合了国内产学研创新资源,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瓶颈,取得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开发了一批具有市场前景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引进了一批人才,带动了金融、担保、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的投入,推动了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从企业层面看,一些企业通过协同创新,有效解决了创新资源、创新方向选择、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成果产业化等问题。如浙江铭众生物医用材料与器械研究院是由绍兴高新区管委会、中山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杭州铭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家单位合作成立的,集科学研究和中试功能为一体,智能化、模块化、管道化、高自动化程度的生物医用材料及器械研发平台。该企业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组成创新团队,整合创新资源。通过各自分工,有些人主攻技术,有些人主攻生产,有些人则主攻销售。全产业链以需求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贯穿了创意、研发、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迅速向社会推出了符合需求的新产品,有效破解了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大大缩短了创新的周期,提高了创新效率。

6.打造集聚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通过集聚发展,有利于集聚产业发展要素,建设和共享产业公共研发平台、技术服务平台等共用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也有利于共享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和优惠政策。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各地都把集聚发展作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包括一区十六园,全国80%的天使投资人投资了中关村企业,投资额占比超过了60%。深圳推进建设了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聚区)和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华为科技城、国际生物谷等15个重点区域。《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 (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建设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安徽提出建设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合肥提出到2020年要建设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4个。

三、天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发展规模小。尽管近年来天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增速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成为引领工业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但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仍然不大。一是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天水市纳入统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28户,其中:节能环保产业3户,即甘谷宏基建材科技、黄河电气、甘肃霞飞环保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3户,即华天电子、华洋电子、建新科技;生物产业10户,即岐黄药业、天森药业、成纪药业、太极阿胶、甘谷三陇安康药业、茂丰中药材、飞鸿医疗电器、甘肃温泉生物科技、甘肃伏羲药业、甘肃轩辕药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4户,即星火机床、锻压机床、长城电工开关、长秦特变电工电器;新能源及配套产业6户,即张家川天源风电、二一三电器、长城控制电器、长城成套开关、长城电工成套设备、凯迪生物质能源;新材料产业2户,包括盈科化工、甘谷平光玻璃。天水市进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只有华天电子、长城开关厂、电传所、岐黄药业、铁路电缆、天光半导体、华洋电子、成纪药业、西电长城电工合金、长城电工开关、众兴菌业11户,只占全省77户的14.28%。这些企业除少数骨干企业外,企业规模都不大。2017年天水市17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产值只有不到2亿元,户均增加值只有6000万元,户均利润只有1194万元,39户企业亏损。如果除去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近80%的卷烟厂、华天、供电、天电集团4家企业,户均增加值只有1377万元。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2017年28家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2.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1.1%,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不算太低,但由于天水市工业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5%左右,而全国“十二五”末已达到8%,预计“十三五”末将达到15%,天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尽管绝大部分天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每年都有技术创新成果和新产品推出,华天电子等骨干企业发展迅速,也有一些核心技术的突破,企业技术水平总体在不断进步,但大部分的技术创新成果都不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产业核心技术依赖于人的状况总体没有根本变化。究其原因,一是创新投资不足。全市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72%,远低于全国2.13%的的水平。从企业层面看,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利润水平低,一些企业经营不景气,创新投资能力弱,支撑科技创新的能力不强。虽然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6%,但研发投入不平衡,也低于全国高技术制造业投入强度2%和装备制造业投入强度1.65%。从政府层面看,财政支持资金规模小,对创新的支撑引导力度不足。近5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167项,其中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0项,争取国家科技资金1.57亿元。财政科技投入占市本级财政支持的比重为1.2%,远低于全国的4.13%。从市场层面看,科技金融体系没有有效建立,资金融通渠道没有打通,创新缺乏金融体系的有效支持。二是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天水全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1421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不到5%。累计培养选拔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80人,“甘肃省科技功臣”2人,“甘肃省优秀专家”28人,省领军人才35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7人,市级领军人才62人,市级“科技功臣”5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02人,青年科技骨干4000多人。尽管人才总数比“十一五”末明显增加,人才结构在总体优化,也通过人才特区政策引进了一些紧缺人才,但科技人才总量少,企业研发部门普遍规模较小,技术创新人员数量不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创新人才数量不足、高端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紧缺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仍是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三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少,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很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对作为源头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的依赖程度很高。天水市内只有一所师范类本科院校和机电、工业、林业三所高职院校,没有专业的工业研究机构,基础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研究能力非常弱,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基本没有支撑能力。天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与市外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数量少、层次低、合作程度不紧密,创新链的打造还很滞后。

3.融资渠道不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创新成果产业化和产品升级换代、生产体系的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天水金融体系不发达,企业发展普遍存在较大的融资缺口。一是直接融资不发达。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科技含量、高创新投入、高投资风险的行业,需要建立以具有较强风险承受能力的股权融资为主体的融资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撑。但天水市目前只有华天电子、众兴菌业和主体企业、核心经营资产在天水的长城电工3家上市公司,风动机械等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还有123家企业在甘肃省股权交易中心等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但符合上市融资条件的企业少,直接融资渠道没有被有效打通,企业利用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工具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融资的规模非常小。二是基金投资渠道缺乏。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基金、私募股权等对创新进行股权投资的高风险投资主体的投资在天水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三是间接融资难。天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深,但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滞后,产品和服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耦合性不强,加之企业自身的脆弱性和可抵押资产的不足,银行信贷资金供给往往满足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

4.产业发展生态不佳。一是产业链条短,集聚发展水平低。天水的工业行业普遍没有形成集群发展态势,产业链条短,企业发展分散,产业生态系统尚未形成。究其原因,在骨干企业层面,天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主要是传统骨干企业,规模大、发展快、带动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少,骨干企业对配套企业的带动能力弱,产业配套企业发展慢。在配套企业层面,若干骨干企业主要集中在加工组装和主机终端产品制造业务,缺乏产业核心和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元器件、重要材料和专用装备技术要求高,突破难度大,配套企业发展困难。在政府层面,政府对骨干企业、核心企业的关注和重视程度高,对配套的中小微企业的关注扶持力度相对小,配套企业发展要素短缺,发展环境不佳,也影响了配套企业的发展。二是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足。土地、财政、人才、金融等扶持政策不完善,力度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不宽松。三是营商亲商安商的环境塑造还不够到位,一些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不够高,服务意识不强,主动帮企业解决困难的意识不足。

四、推动天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1.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一要聚力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天水的六大工业产业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除新能源汽车外的六大产业,市委市政府又根据产业发展形势和国家政策倾向提出发展装配式建筑、军民融合、航空维修制造、大健康、文化旅游产品制造五大新兴产业,虽然这两大产业口径存在交叉,但从天水区域资源保障条件来看,产业面布局偏宽。要结合产业发展趋势空间和天水产业发展能力优势,论证比选规划确定重点产业发展领域,聚力发展几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优势产业基地,以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和跨界融合支撑区域经济的提质扩量。二要依托传统优势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天水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交叉重合度高,要发挥好传统优势企业的母体作用,依托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电工电器、医药食品等产业骨干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换代和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精细化,推动企业做强做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要通过项目建设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关联度大的龙头型项目、带动力强的基地型项目、产业链长的综合性项目,大力推动企业和项目落地,培育发展装配式建筑、军民融合、航空维修制造、大健康、文化旅游产品制造等新兴产业。

2.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创新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把突破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作为重点任务,切实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一要加大创新投入。在企业层面,要促进企业深入认识创新对企业脱困、转型升级、核心竞争力培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采取创新优先战略,提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大对创新的投入规模。在政府层面,要加大对财政资金的争取力度。国家级项目对企业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大,要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申请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以及示范基地、示范工程等国家级科技项目,以及省上的同类项目,争取更多的上级财政资金支持天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市级财政也要尽可能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和项目支持力度。在市场层面,要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开拓科技创新的金融投入渠道,以市场化的方式为科技创新筹集资金。二要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企业研究开发体系,支持企业申报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承担科技计划项目,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基础条件好、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产业拉动力明显的创新型企业。三要切实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人才资源和科研试验设施,发展原始创新科技成果产业,突破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四是可以适时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对产业共性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进行专门研究和联合攻关,打造产业发展创新龙头。五要强化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综合孵化器、专业技术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等多种形式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和技术交易平台,形成技术、人才、科研设备、科技信息等资源全方位共享机制。六是推进“专利、品牌、商标、标准”四大战略,鼓励骨干企业主持或参与标准制订,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档次。七要大力集聚和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通过外出培训、攻读学位、访学、合作研究、岗位锻炼、师带徒等多种方式,培养提升现有人才,以人才成才成业推动企业发展;要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柔性利用,重点引进利用能够推动重大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发挥核心带动作用;要通过技术入股、研发人员持股、股票期权、知识产权归属等激励措施,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要解决好创新人才的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问题,解决好创新人才的后顾之忧。

3.加快完善投融资体系。要加快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开拓融资渠道,为天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要通过设立和运用好天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市级有关工业的资金安排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发挥好市级工业投资平台的作用,加强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扶持。二要加快发展直接融资体系。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到“新三板”、“科创版”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功能,为企业发展筹集长期资金。要积极利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投资、产业基金等基金投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和发展壮大募集资金。要大力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债券、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私募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集合信托、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债券融资方式,开拓企业融资渠道。三要积极利用政策性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基金的投资,争取利用好政策性贷款、政策性担保、无偿补助、财政贴息等政策,争取和运用好发改、科技、工信、商务等部门的专项扶持基金,充分利用上级政府的投融资扶持促进天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四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推进、创新驱动型企业培育等方面的融资需要。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订单质押、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租金收入质押、保单质押、出口退税质押、保理等抵质押方式贷款。

4.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生态。一要完善产业链条,细化分工合作。要支持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增强骨干企业带动能力,鼓励骨干企业逐步集中于发展核心产业环节,外包非核心业务,促进产业分工细化和产业链延长。要加强招校引院和招商引资,着力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集团在天水设立应用技术和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建设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发挥延链补链作用。要扶持发展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好、增长速度快、配套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完善产业链条。二要强化产业载体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中、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结合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区扩容和城市新片区新平台建设,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实现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范围效应和协同效应。三要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信息咨询、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保护、金融、保险、现代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体系。四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消除政策障碍,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和服务意识,优化管理服务环境。五要建立完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采购激励机制,在政府采购和政府项目中优先订购天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严格落实首台(套)装备认定和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应用。●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提高战略性矿产供应能力,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战略性矿产供需形势分析研讨会”上的讲话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