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时代图书馆知识传播的中心重构

2018-01-27王顺箐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8年4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智慧

王顺箐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433)

网络的诞生是一次伟大的信息技术革命,其经历了短短的30多年,就在现实世界里平行构建出了一个由数据构成的虚拟空间,并迅速进入了虚拟和现实融合、万物互联的智慧时代。图书馆在智慧时代的巨大知识传播革命中,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强烈冲击,在跟随新媒介发展调整服务的同时,努力实现知识的实时互动,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图书馆的传播模式。

1 从传播视角看互联网导致的图书馆边缘化

1.1 互联网和新媒介的兴起促进了智慧时代的到来

智慧时代的开端是互联网和新媒介技术的发明和兴起。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首次把若干电脑主机相联用于军事研究,1983年制定了网络最基本的传输通讯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TCP/IP)。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随后进行了民用实验,从而诞生了真正的Internet[1]。1987年9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通过国际网络线路接入Internet,向德国发出了我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我国Internet使用的序幕[2]。1995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连入美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相继建设了国内首批网络论坛高校BBS,开创了无偿共享和实时互动的传播新纪元,Internet作为一种新奇的、多元化的传播媒介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在这个新空间的发展史上,中国终于没有错过和世界同步的节奏,甚至逐步开始了独立创新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互联网相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言,代表了新媒介的诞生,其特征是虚拟性和互动性。在短暂以文字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之后,新媒介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符号形式相结合,传递出更加丰富易懂的信息和意义。匡文波认为“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3],其形态则呈现多样性,如以网站为代表的网络媒体、以手机微信和APP为代表的移动端媒体、以数字化电视和报刊等为代表的融合媒体,几乎使得万物皆可被纳入新媒介的传播范围。新媒介为受众提供了更丰富更快捷的娱乐、认知功能,提高了受众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以及个体对自我的构建。新媒介对知识的传播尤为彻底地打破了时空的隔阂,尤其“将原有的空间从极强的限制性变为无限的自由性”[4],对广大受众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了一个全新的智慧时代的到来。

1.2 互助共享实时的传播理念导致了图书馆的边缘化

图书馆传统定位是存储、保存、传播和提供知识的公共机构[5]。图书馆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大众媒介,一直是公众获取知识的首选,有着权威的知识中心的地位,但在互助共享实时等全新网络传播理念的冲击下,图书馆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影响和压力。

网络传播是指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6]。互联网和新媒介将传统的受制于地点、身份等的知识获取渠道一一打通,其中以互联网虚拟社区提供知识服务的兴起为典型,受众互助且共享了便捷的实时传播;另一方面,图书馆图书的借阅率、到馆人数和读者纷纷锐减。虚拟社区是互联网自然形成的交流空间,是促进知识发展的新兴力量。Rheingold认为虚拟社区是“一群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相互沟通的人们,他们之间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些信息以及知识,很大程度上他们像对待朋友般的关怀彼此,从而形成群体”[7]。虚拟社区诞生的那一日起,就被新媒介先行者们赋予了圆桌会议般的内涵,他们以“自由、平等、共享”为理念,在各种版块中公开探讨各种话题、无私分享最新信息和知识。虚拟社区是扩展的,可以自由表达意愿和进行辩论,在知识传播互动的过程中,受众既完成了自我传播,又促进了人际传播;既开展了群体传播,又兼顾了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互联网发展初期的一大特点是提倡知识传播的平等和共享,当知识可以实现跨空间与跨地域的实时传播后,进行知识构建的主体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无论是内容的丰富性还是获取的即时性,基于网络和新媒介的知识传播都大大超越了图书馆,促使受众养成一种新的知识获取习惯:图书馆不再是获取知识的第一来源,受众逐步开始依赖互联网进行知识的查询和整合活动。而在阅读传播方面,网络自发形成的读书虚拟社区的影响力也逐渐超越了图书馆,如豆瓣读书、上海书评、Amazon(国际)的学术书籍评论等都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优秀书评网站,不但提供了图书推荐、价格比较,还有大量独特的评论。豆瓣读书这种用户主导的知识内容网站受读者追捧和信任的原因,不可忽视的是其中“意见领袖”起到的传播作用。意见领袖的传统定义是:“在将媒介信息传给社会群体的过程中,那些扮演某种有影响力的中介角色者。”[8]意见领袖人数虽少,但发文质量及发文数量很高,他们的评价或推荐往往能提高一本书的人气指数和浏览者的购买欲望,对于人们探求新知识的愿望有更强烈的促进作用,对整个社区的知识形成和共享的贡献最大,数量众多的网络匿名者或浏览者则通过点击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在不同主题的虚拟社区里,都有“意见领袖”的存在,很多是论坛版主或活跃网民,他们突破了传统的级别界限和职业界限,具有鲜明的草根性,对自由、平等、去中心化的传播理念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图书馆在采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方面不可谓不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如建造图书馆主页提供信息查询、将各种资料和文献进行数字化的存储和处理、开设电子阅览室等,以满足读者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查询的基本需求。然而由于图书馆的信息存储量较大、存储类型较多、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因素,并未开放远程阅读和下载等权限,也不重视和读者的互动,使得知识的共享依然不能和网络虚拟社区的共享速度和深度相媲美。在高速的传播方式和海量的知识越来越方便受众获取的时代,图书馆日渐被边缘化。这个困境使得图书馆意识到注重采用新媒介的传播理念和手段、增强和读者互动性、提升知识服务内涵的重要性。

2 智慧时代图书馆知识传播的机遇

2.1 智慧时代下传播内涵的颠覆

报纸、电话、电视、互联网……技术引发的媒介发展可以说成功地促进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整体进化。1962年传播学者麦克卢汉首次提出“地球村”的概念,预言了电视作为新媒介代表将使得世界距离缩近、人们交往和社会形态发生重大变化[9];随着互联网的出现,1983年派特·罗素进一步提出了“地球脑”的概念,2008年美国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设想了互联网作为新兴的智能媒介,将巨大的社会发展数据海量存贮在全球不同的虚拟存储空间,全球百亿人的大脑因此在新媒介帮助链接下产生了复杂交互作用,如同为地球覆盖出了一层大脑神经。智慧时代赋予地球上的万物以智能,使得地球有了觉醒般的存在,而“宇宙也会因为由一百亿觉醒的星球相互作用和复杂的关联,而成终极的觉知体。”[10]这是一个宏大的想象,道出了由于互联网技术构建出了一个虚拟的地球大脑,物质和非物质之间的连接如同脑神经一样能实现更丰富和便捷的感知和交流,宣告了智慧时代的到来。

智慧时代同时也造就了传播的势力重构,从而颠覆了互联网发展初期阶段的传播内涵。随着国家之间的地理隔阂缩近、各地区的市场网络关联度增强,大数据在瞬息之间可被联系、被共享,并毫不费力地实现传播一体化,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以现实社会为范本,重新建构垄断权力。众多利益集团的垄断战争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虚拟社区里原本相对民主共享的传播模式,也被更多的跨国资本、代表多元文化的利益集团的组织传播所掌控。智慧时代的知识传播内涵也从最初的自由、平等、去中心、免费等理想化特质,转而出现了新的不平等和知识鸿沟。巨大的利益博弈使虚拟空间处于弱势的传播被逐步边缘化,各知识提供商凭借其占有的独有资源、专业的传播技术、在推动信息和知识产品创新和营销中有更加强大和隐蔽性的优势,同化甚至取代其他的文化。

智慧时代里虽然信息和知识实现了空前的数据繁荣和数据共享,但由于文化和经济霸权控制虚拟空间的趋势依然严重,知识传播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在遭遇某些不合理知识垄断时,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不可推卸,免费和开放网络是图书馆促进智识自由和民主进程的重要途径[11]。

2.2 图书馆重回知识传播中心的机遇

图书馆之前往往将自身的信息传播定位为对外宣传,这是一种单向传播思维,忽视了对读者日益增长的数字知识服务需求给予及时的了解和满足,因此并不意外会被读者日渐冷淡。但在智慧时代新的传播环境影响下,图书馆有了重回知识传播中心的机遇。

首先,虚假信息充斥的网络传播受到不断质疑,而图书馆始终拥有权威的信息和知识的大数据库。由于新媒体、自媒体的出现,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导致了信息和知识的真实性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智慧时代里传播媒介显得前所未有的“零门槛”,大大削弱了传统的“把关人”的作用。“把关人”概念是指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筛选机制,只有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2]。“把关人”在传统传播链上有着无与伦比的话语权,而在新媒介时代,受众早已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更多地充当起信息发布者、传播者的角色,集信息的接收者、发布者与传播者于一身,使得舆论话语权分散化,难辨真假的网络使得受众需要一个中立的能获得真实信息和知识的权威机构,图书馆就是最适合的一个,其在提供知识服务的同时,也传播着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其次,“知识付费”模式开始兴起,而图书馆始终保持了免费服务公众的初心。在互联网发展初期,这种通过数字编码和传递完成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相融合的追求普世价值的活动,是一个贯彻了“自由、共享”精神的传播生态,免费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随着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互联网上的知识共享日渐从免费走向有偿,从严肃走向娱乐化。除了以往广告贴补知识内容传播之外,会员、粉丝经济、打赏等诸多内容付费形式成为了新的知识经济模式,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行业元年。例如出现了分答、得到这样的付费问答社区,晋江等网络小说付费阅读网站,喜马拉雅FM、虎嗅等付费资讯的网络新媒体,还有很多热门公众号和自媒体也逐渐从免费走向有偿知识分享。单知识领域市场交易额就有610亿元,同比增长205%,使用人数约3亿人[13]。知识付费市场的日益壮大使得知识的质量出现了分层,网络上可以搜索到的免费资讯或者充斥着广告或者语焉不详;另一方面即使是付费的知识也存在不少谬误,相当多的只是一家之言,良莠不齐。

受众对高质量的知识需求驱动了图书馆服务和传播的转型升级,这是图书馆重新回到知识传播的中心地位的机会。图书馆需要通过数据传播内容来进行读者需求分析、制定个性化的阅读清单、多媒体交互式等知识增值服务,打造出智慧型图书馆,将线下和线上的知识服务、虚拟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实现提供多方位知识传播的理想模式,以继续保持免费开放、实现公平的传播原则。

3 重构图书馆知识传播的中心地位

3.1 提高图书馆的传播优势

互联网和新媒介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图书馆的生态环境和服务方式。图书馆转变传播上的弱势,需要积极活用新媒介,主动进行组织和人际传播以提高传播的精准性和互动性。

从技术手段提高传播优势。图书馆从简单的使用网站列表自有资源、文献传递,到开始注意结合微博、微信等新传播方式来进行和读者的互动,扮演传播主体的角色。例如结合新媒介进行多元化的阅读推广,主动培养受众对阅读的兴趣,对读者的阅读学习行为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服务功能方面,图书馆也不局限在Email咨询、数据库搜索、资源下载等单纯的信息提供,还增加了互动问答、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导航等读者互动和沉浸式体验。有的图书馆甚至还推出了在线游戏等增加受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将图书馆的服务应用和游戏元素创新结合,如活动招揽、图书馆利用指南、图书馆定位等[14]。同时,图书馆要重视对虚拟社区建设的支持,将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介进行融合,以更丰富的手段、更短的传播时间传递更丰富的知识内涵,运用社会化网络媒介技术来加强协同效果和优势。一方面实现休闲、娱乐和认知的传播功能,对受众产生深刻的影响;另外其高度交互性的特点,使得虚拟社区成员既可以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其他成员共享,也可以通过其他成员的阅读感悟而获得知识或激发阅读意愿,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融合服务对象以提升传播效果。全球一体化的网络将交互式的传播体系运作得更加复杂,孤立的个人和组织获取最新信息和知识的难度加大。图书馆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便是公平地为受众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并及时有效地提供技术性保障,不因利益集团的介入而忽视某些“被边缘化”的用户[15]。图书馆可以将服务对象进一步扩展和融合,从以个体为主要目标的服务扩展为实现政府、企业和社区、读者四大主体发展的相融合。图书馆的数据存储和挖掘技术(文字、音频、视频)可以为当地政府的决策和舆情提供准确的依据,促进政、产、研的结合[16],起到智库功能;图情服务方面也可以为企业和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图书馆和世界最广泛的专业数据库链接,可提供基础和最新的商业数据,帮助企业知己知彼,降低企业收集信息的成本,谋定而后动;在和社区紧密结合方面,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他们通过图书馆转型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以持续的主动、激进的包容性来加强社会正义,完成对公平的承诺[17];从读者的角度看,图书馆良好的知识传播体系可以使得他们不仅局限于在本地有个良好的休闲学习的场所,更能跨区跨国获得知识服务、满足个人成长,是一个真正的虚拟的良师益友。

图书馆一方面主动向有良好交互性的多向传播转变,一方面保持原有的知识权威和平等服务,为不同的主体提供差异化服务,这些都将极大提升其作为知识传播的中心地位,使得需求各异的用户在第一时间想到寻求图书馆的服务,从而增强用户黏度、依赖度和忠诚度。

3.2 打造图书馆的智慧传播模式

图书馆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的组织机构,与智能技术已呈深度融合之势,知识传播也需要采取智慧模式。如今移动网络十分普及,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联网获取需要的信息,未来的趋势是移动终端将越来越小型化、出现穿戴型和便携式的形态,使得知识传播可以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无障碍地进行切换。图书馆应该把握智能技术,发展智慧图书馆功能和形态,将知识传播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及时准确地分析和挖掘出受众的诉求并进行精准传播,最终是为了使用户能从浩繁的信息中及时获取急需且有效的信息。

图书馆的智慧传播首先要以读者需求为驱动,准确理解读者的意图,实现精准传播。读者的意图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图书馆可以在信息获取和分析方面采用个体和群体的用户画像技术,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基础上做到实时洞察与理解用户真实的需求,并根据其意图形成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智慧解决方案。其次是提供更丰富的内容整合,以内容的二次开发和创新服务体现出图书馆的知识增值特征,从而实现各类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智慧化、充分发挥知识的内在价值。

打造图书馆智慧传播体系,将信息流、资金流、受众流、知识流重新组合,不仅给读者良好的现实和虚拟的服务环境,还能根据不同诉求和个体标签形成个性化数据库,进而对读者实施精准传播[18]。智慧传播体系在掌握图书使用资源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综合数据流对读者消费趋势进行预测,提供更高质量的定制传播[19]。后台的数据挖掘技术使得“把关人”重新掌控了网络知识传播的权威性。图书馆的智慧传播体系可以为不同服务主体分别提供有成长性的个性化系统方案,这是一种动态的、综合的、持续性的智慧传播方式。以智慧传播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生态网络,才能实现图书馆整体水平和未来竞争力的提升。

4 结语

图书馆的知识传播经历了超然的中心地位到边缘化的过程,如今在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技术发展等智慧时代背景下急需变革,重构知识传播的中心地位。知识传播已经被包含进新一代经济组织方式的愿景中,个人、企业、组织、社会、政府和自然,在互联网的智慧时代被相互联通并感知,成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图书馆将此有机生命体的各主体视作服务对象,通过数据动态分析和挖掘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真实和权威的知识和信息,完善读者的个人传播、社区和企业为主的组织传播以及面向社会的大众传播三者之间的交互性,重构智慧时代公平权威的知识传播中心。

参考文献:

[1]宋文官.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3.

[2]许榕生,刘宝旭,郑鹏.中国Internet的发展与展望[J].通信世界,1997(5):2-4.

[3]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68.

[4]谭小荷.空间观念的变迁:从传统艺术到新媒体艺术[J].中州学刊,2016(4):160.

[5]宓浩,黄纯元,刘迅.图书馆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51.

2.3 HER-2基因阴性阈值建立 依据阴性阈值构建方法计算得HER-2基因部分缺失阈值为2.34%,扩增阈值为4.77%。

[6]南宏师,张浩.网络传播学[M].北京:国防出版社,2008(3):17-20.

[7]RHEINGOLD H.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i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1993:60-61.

[8]费斯克,FISKE J.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李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92.

[9]MCLUHAN M.The Gutenberg Galaxy[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2:32.

[10]罗素.地球脑的觉醒:进化的下一次飞跃[M].张文毅,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

[11]韦瑛,王远智.北美图书馆协会参与“网络中立”论争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7(7):9-14.

[1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9-95.

[13]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2017年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EB/OL].[2017-03-02].http://www.sic.gov.cn/News/250/7737.htm.

[14]宓永迪.游戏化服务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7(5):28-31.

[15]PAGOWSKY N.Black Lives Matter!Shedding Library Neutrality Rhetoric for Social Justice[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News,2015,76(4):196-200.

[16]龚花萍,高洪新,胡媛.功能型图书馆智库服务模式及发展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7(8):22-28.

[17]MARGO G.Why Social Justice in the Library[J].Library Journal,2017,142(10):52-55.

[18]苗茁.新媒体时代下图书馆的管理与发展[J].新闻传播,2015(20):72,74.

[19]尹良伟.媒介情境理论下图书馆场景服务的创新[J].山西档案,2017(4):126-128.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智慧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有智慧的羊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