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建构
2018-01-27涂小雨
涂小雨
习近平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建构
涂小雨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决策咨询部,河南 郑州 45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开创了国家治理的新阶段,形成了特色鲜明、结构完整、科学有效的国家治理新体系,即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展开,标志着习近平时代的到来。习近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国家治理的水平和能力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既要顺利完成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百年大业,同时还要开创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百年大业。
习近平;公平正义;国家治理现代化;政治生态;新常态;法治逻辑
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出发,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把习近平与毛泽东、邓小平相提并论,这绝不是偶然的。毛泽东不仅具有开创性,还具有革命性、前瞻性、奠基性;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也具有开创性;习近平开创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继承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法、理念、思路和框架。
一、打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平正义理念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一是如何认识公平和正义的关系,它们是否相等;二是如何认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它们是否相互矛盾;三是如何认识利益格局的调整,现在的利益格局是否有走向两极分化的危险。公平是指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社会精英阶层之外,普通民众特别是最底层老百姓也应获得生命的尊重和生活的尊严。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指负责任政府应该避免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而导致个人孤立无援、丧失生活保障的悲惨境地。正义是指要承认人的个体才智差异,能力不同就应该获得不同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如巴菲特、比尔 · 盖茨等人,由于个人的突出才能而得到巨大的财富,这是正义。如果过分强调公平就会导致社会的低效,而如果过分强调正义则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习近平强调,将发展成果在更高水平上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让公平和正义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
在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我们追求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意味着公平仅仅是兼顾而已。现在我们讲“公平优先”,其实就是对之前过分强调效率的矫正。无效率的公平肯定就是不公平,而不公平的效率肯定是无效率的,我们既不能过分追求效率而牺牲公平,也不能一味求公平而走向平均主义,否则最终也会损害效率。我们的价值基点就是要追求公平基础上的效率,公平是第一位的。现在的利益格局已经出现了偏差,威胁到了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并呈现出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利益固化。在部分领域、行业、群体出现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极力抗拒利益格局的调整,最终会成为改革的障碍。让每个中国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肯定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最底层的群众和弱势群体要出彩,而不是仅仅让部分干部和先富起来的人出彩。二是利益差别扩大。利益无差别从来不会存在,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不正常的、超出人民群众心理承受能力的利益差别就可以判定为不正常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基尼系数,人民群众是否能够坦然接受?放在世界范围内这种差别是不是有问题?
打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格局,是习近平推进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其中贯穿着一个根本立场——人民立场。中国是一个地域差异巨大的国家,许多地方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贫困程度是令人无法想象的。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曾经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插队7年,对基层人民群众的疾苦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感悟,这种感悟已经融入他的血脉和执政实践中。他所感受的除了当地人民对知识青年的关心、爱护和保护,更多的是这种情谊背后的震撼:共产党执政那么多年了,人民群众难道就不应该过上更好的生活吗?尽管如此,人民群众依然毫无怨言地支持共产党的领导,发自内心地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这正是值得共产党人思考的大问题。因此,改变人民群众贫困落后的面貌是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
十八大以来,从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到推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无不包含着习近平浓重的人文关怀和人民情怀。曾和习近平一起在梁家河插队的戴明在谈到当年的插队生活对习近平执政理念的影响时说:“这些工作内容比他当初在梁家河所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得多,但本质是相同的,那就是:群众需要什么,群众想要怎么办,干部就要带着大家怎么办。近平当选党的总书记以后,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根子就在他对基层群众和基层实际情况的了解上。”[1]147党的领袖和群众的感情是天然接近的,只有党和人民心心相通,党的执政方略才能得到人民的真正支持。领袖在生产斗争实践中经历过的东西必然会在其世界观、价值观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当下各村下派第一书记的做法,其实就是习近平本人在梁家河的亲身经历。通过插队7年的磨炼,习近平逐渐了解了人民,并与他们融为一体;提高了自身的党性觉悟,对党的执政使命有了更加切实的认识;提升了自身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最艰难的条件下推进工作,推动改革。
实现公平正义绝非一日之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脱贫攻坚,让人民群众再一次看到了实现公平正义的希望。习近平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基本实现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过上更好生活的目标。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贫困群体致贫原因极端复杂,除了社会的、政策的、历史的原因之外,还有许多个体不可抗拒的因素。对此,党中央决心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并采取各种办法解决脱贫攻坚中的突出问题。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战,需要依靠共产党强大的组织力量来完成,需要把共产党共同富裕的理念落到实处、落到基层每一个贫困群众身上。
向贫困宣战是人类的共同责任,但实现这个目标似乎永远在路上,从来没有一个执政党像中国共产党那样不懈努力地帮助最底层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体现在让中国人民摆脱贫困上,让他们走向更加富裕、公平的未来,看到改变命运的希望,看到党与人民群众永远在一起的执政情怀。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各省区市要按照党中央要求,聚焦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途径。工作力度不够的要加大力度,投入力度不够的要增加投入,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找对的要尽快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研究对策,以确保到2020年省内深度贫困地区完成脱贫任务。”[2]这个艰巨的任务也许只有善于啃硬骨头,敢于为了人民利益而顽强奋斗甚至做出牺牲的共产党人才能完成。
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就是共产党的党风。只要党风好,政风、民风自然就好,若党风败坏,政风、民风必然败坏。习近平经常讲的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就是这个意思。党风好坏,事关国运盛衰,事关人心向背。共产党是广大人民群众一切行动的标杆,是说话算数的执政党。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行动,让我们感觉到党风、政风在某些方面暴露出一些危险的倾向和苗头,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党风、政风全面好转的希望。党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出现的,从严治党也主要是靠我们党自我加压来完成的。
有人曾经讲过,为了遏制腐败,应该修改现行的刑法。这是因为中央银行每年制定政策时,需要知道货币流通的范围和走向,现在市场流通的货币、地下钱庄的货币都可以被具体量化出来,甚至黑社会组织掌握的货币也能被估算出来,但是却不能准确计算出官员手中的钱,导致中央银行对整个货币流通产生误判,金融政策实施失当,引发金融市场风险和动荡。如果让贪官将手中的钱用于消费和投资,在市场上流通起来,就可以考虑从轻处理,如果一分未动,就要考虑从重处理。这听起来似乎是一种调侃和讽刺,但却值得我们警醒:共产党执政才60多年,党内政治生态怎么就会出现如此严重的腐败情况呢?
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很多官员贪污受贿数额巨大,令人触目惊心,这不但让普通百姓无法接受,就连党员干部也未必就能心平气和地面对。在人民群众眼里,这些官员都是罪有应得的,惩治他们令人拍手称快。但是,作为执政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对此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难道会和人民群众一样仅仅感到痛快吗?笔者认为更多的可能是痛心。一个官员,从进入干部队伍之后,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到重要领导岗位,掌握权力,承担重要责任,却因为违纪违法被查处,对于个人来讲肯定是身败名裂,对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来讲也是巨大的损失。他们本来在重要岗位上可以做出或者已经做出重要贡献,但却沦为党和人民的罪人,这难道不让人感觉痛惜吗?查究背后的原因,除了思想教育没跟上、市场大潮冲击等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治党不力,管党不严。就是因为缺乏监管,腐败才会肆无忌惮,无法无天。要克服人性的弱点,仅靠自我的道德约束很难,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全方位的监督和严厉的惩罚。因此,要想全面恢复党的优良传统,摒弃多年形成的不良积习,就要全面从严治党,纯洁党的队伍,精准反腐,铁腕反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的政治生态,推动党风政风的全面好转,推动社风民风的向好向上。
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绝非一日之功。习近平强调:“凡是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都要全力克服,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彻底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使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干部队伍的要求其实就是,当官不但不能占光,反而还要准备好吃亏。党员干部已经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同时还拥有相对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如果还想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那就触及了纪律和法律的底线。
三、形成新常态下的发展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新常态的重要命题。之所以叫新常态,是因为我们面临的发展态势和以前已经大大不同。一是以往既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常规粗放式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高污染高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科技革命的要求。而且,由于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执政党的发展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没有出路。二是发展速度回落。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延续近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奇迹,但是这背后也存在不少隐忧——我们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尽如人意。而且,由于当前世界经济呈整体下行的趋势,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到了需要调整的阶段。因此,我们强调的新常态就是指经济发展速度适度,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的状态。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面临结构性障碍。一种发展模式一旦形成,就会形成稳定的结构性特征,保持持续性的状态,其转型往往是被动的、滞后的。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我们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并没有得到根本贯彻落实,甚至对之前强调的要保持资源、环境和人口相协调的问题,也尚未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政策预期。其实,如果能未雨绸缪,科学统筹,推进科技创新,抢占市场先机,产业转型则完全可以顺利实现。
环境污染是我国的发展之痛,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瓶颈。破坏环境的发展最终是停滞、倒退,甚至是灾难。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按照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和要求,从发展理念上实现彻底转型,把环境保护放在发展第一位。由于长期固化的思维定式影响,我国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人错误地认为环境治理会影响经济发展,应把经济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除了没有理清发展的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之外,恐怕政绩观不端正才是他们产生这种错误观念的重要原因。政绩观不端正不仅仅是官员本身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问题。如果对干部的考核选拔导向不变,仍坚持GDP至上,那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困难局面就很难扭转。在此基础上,既要求发展速度,又要严格考核环境治理,势必会导致经济发展顾此失彼、疲于应付。
共产党人到底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呢?除了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不是还应具有更鲜明的特点呢?对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发展、丰富和创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发展模式的重构与反思。绿色、开放、创新、协调是国家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就必须秉持绿色发展的要求,实现环境与发展的相辅相成、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就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融入全球化的发展大潮中,培育国际视野,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在国际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争优势;就必须创新理念思路,推动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激发创新活力,打造引领创新发展的引擎,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就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提高管理能力和效率。共享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共产党人在发展问题上的哲学立场,体现了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党性观念。共享发展是共产党发展理念的鲜明特点,其成果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的评价是发展成效的最终评判标准。
共享发展理念的确立,表明了共产党人在发展问题上的高度清醒和自觉,对实现自身执政使命、完成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历史任务的深刻把握和坚定信心。首先,实现共享发展是共产党人在发展理念上的深刻的哲学把握。共享发展的实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共产党执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身的任何私利,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4],就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使命的生动诠释。其次,实现共享发展是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庄严的政治承诺。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从未像今天这样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古代曾经出现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所谓的太平盛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极短的一个阶段、一朵朵浪花而已,大部分时间内,中国人民面临的是国家分裂、战争频仍、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即使在这样所谓的太平盛世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仍然非常低下,甚至仅仅是勉强实现了基本的温饱,幸福感仍然极为有限。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从来没有一种政治力量能够像中国共产党这样,能够把这么多的社会阶层、政治势力团结起来,实现安居乐业、政通人和、文化昌盛,让人民共同拥有一个美好的愿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以说,除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政治力量能够有能力、有资格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没有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幸福安康。中国共产党承担着重大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必须确保执政万无一失,保持长期可持续执政,不断提升执政科学化水平,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享发展,兑现对人民群众庄严的政治承诺。最后,实现共享发展是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完成执政使命的实践引领。对于共产党为人民执政执得如何,为人民掌权掌得如何,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因为共产党执政的最终评判标准是人民的标准,人民的标准是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有了人民的支持,共产党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能够经得起人民、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光辉业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重大历史考验,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矛盾挑战风险复杂多变,执政考验前所未有,国际格局深刻变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享发展,就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一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并奋力夺取胜利;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着力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着力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好社会建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建构国家治理的法治逻辑
传统国家治理模式更偏重于政治动员和非制度化模式,对于法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宏伟目标,是为解决国家治理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而提出的,是统领治国理政的总目标。国家转型、政治转型的关键在治理转型,如果在国家治理上没有重大突破,很难说步入了现代社会,实现了政党的现代转型。中国共产党有着悠久的运动式治国传统,善于依靠发动群众,调动各社会阶层的积极性来推进国家治理,但在当前超级复杂的治理任务面前,社会阶层复杂化、社会分工高级化、社会交往网络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原有的办法现在已经不管用或者说远远不够用。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其实是法治的现代化,其衡量标准就是法治水平达到了现代化的水平。如果一个国家人治盛行,司法系统没有权威,整个社会崇尚权力,那么这个国家就谈不上治理现代化。中国历史为什么一直走不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律,其原因就是没有找到一条以法治为根本依据的治理路径。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来看,法治远比权力靠得住。权力具有非理性和无限扩展的特征,一旦权力不受监督,掌握权力的人就会为所欲为。制度和法治都是不相信人性能够自我约束的,如果没有制度约束就会使好人变坏,如果制度好就会让坏人无法任意横行,而制度不好就有可能导致好人不能做好事。
权力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底线,权力如果不受约束,老百姓的权利就很难得到保障。法治最主要的功能是规范权力的行使,厘清权力的界限,并体现在具体的个案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5]117,因此在中国要实现法治的现代化,最关键的是要实现对权力的约束。从一开始执政,共产党就在积极探索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们必须从观念、模式、制度层面实现全方位的变革。如果很多本来需要法治调整的问题仍然都要最终归结到用权力来一锤定音,那就说明我们的法治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十分艰难,会触及整个国家体制结构,会影响干部队伍和普通百姓对法治的认识。如果官员愿意接受法治的约束,老百姓相信法治的效力,整个社会的法治成本就会大大降低,最终会使国家治理的成本大大下降。共产党主导下的法治改革,正是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从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而采取的重大战略部署,共产党人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也有高度的信心和勇气。
[1]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147.
[2] 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9-01.
[3]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9.
[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17.
2018-05-30
2017 年度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
涂小雨(1976―),男,河南南阳人,教授,博士。
D03
A
1006–5261(2018)06–0032–05
〔责任编辑 赵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