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专利转化建设问题与策略选择

2018-01-27刘鼎成

天津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科技成果

刘鼎成

(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处 天津300222)

其中,作为高校职务发明成果重要形式的载体——专利,不仅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安全等诸多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还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以及知识产权创造与转化的重要引领力量,对于引领创新、推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作为集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庞大社会组织,如何推进高校专利技术及成果转化产业化,是高校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时代课题[1]。

1 推进高校专利转化建设的必要作用

1.1 专利转化是创新驱动条件下高校同企业密切联系的新桥梁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用合作关系,强调高校服务社会的科技创新驱动功能。高校服务社会的最佳途径就是服务企业,密切联系企业,这既是高校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结合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传统语境下的高校联系企业,往往是产学研合作基地、合作研发科技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服务等。现在,随着科技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的加速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改变了与企业合作和联系的方式,成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对高校的原创性自主创新成果需求越来越迫切,对科技成果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量高校专利成果等待持续快速更迭转化。可以想象,当大量企业凝聚需求,另一端高校始终转化“缺席”和“缺位”,就很难实现高校真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也难以真正推动经济发展;当数以千计的企业期盼高校成果应用到企业创新发展中,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提升,而高校却举措迟缓、步履蹒跚、回应低效、失声失语,就很难实现有效的专利转化,更谈不上新情境下的高校和企业合作关系新业态。另一方面,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呈现出“旁观”样态,出现专利转化工作畏手畏脚倾向,这说明,高校专利转化成为许多转化人员亟需突破的心理障碍。如果以这样的工作心态来对待高校专利转化、对待企业,密切联系企业、服务企业的目标将成为虚化泡沫。在创新驱动条件下,有效促进高校专利转化能够为高校深度认知企业、密切联系企业、接地气察实情创造丰富而便捷的条件,使高校与企业彼此互动、共同响应、合作共赢、相互促进。推进高校专利转化就是努力创造条件,与企业建构一种更加深度融合的服务模式,努力与企业在成果引进、吸纳、再利用、再开发和创新上形成长效卓越联合联动的发展机制,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1.2 高校专利转化是打牢高校服务社会的基础和新渠道

高校专利转化工作在实际中有效地推进,必须获得大量企业、社会、市场的理解和认同。如果没有企业、社会、市场的理解、认同,高校专利转化就会根基不牢,甚至失去存在的基础。过去,高校在服务社会理念方面更多强调科技咨询和服务,比如开展技术咨询、合作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为企业培养技术人员、提升企业技术能力,都是为了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这些方式各有特色和优势,更多在于输血而不是造血,企业自身能力高低和资源禀赋的差异,也带来技术吸纳绩效的差异性。高校专利转化与这些方式相比,有明显的新优势、新特点,可以明显提高技术吸纳能力,转移转化的快捷性、精准性。企业、社会和市场通过高校专利转化可以方便地掌握、消化、引进和再开发专利技术成果,把握技术关键,融合到企业现有技术体系,做到因时、因地可知、可用、可创新。可见,在高校专利转化中,企业、社会和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倒逼着高校专利转化的方向、技术研发的导向,高校专利转化经常处于弱势地位。高校专利转化肩负着服务社会、回应企业科技话语权的重要使命。只要高校专利转化真正满足企业及社会发展需求,发挥作用,让企业和社会组织对高校专利转化对标需求、凝聚建议,就可以形成高校服务社会的强大力量。一项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最新分析结果表明,企业赞助的研究对于未来创新有出人意料的价值,企业资助的发明获得许可证较多。这说明,企业只有明确需求才能更好地促进专利成果转化应用,高校越能够识别企业需求,越容易形成实际转移转化。要开展好高校专利转化,需要加强高校和企业、社会和市场的交流互动,架起高校和社会、企业和市场之间新的互动渠道,培育、扩大、筑牢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社会基础。

1.3 高校专利转化是驱动自主创新发展的新工具

《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对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做出明确部署,要求深入推进高校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打通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逐步实现科技成果的高效益转化。高校自主创新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主战场,必须聚焦新常态下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代表先进实用性的科技成果专利转化方向和前沿科技发展趋势就是高校自主创新发展的行动导向。高校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转化为高校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指南,且高校自主创新发展只要和专利成果转化结合,就能够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和社会影响力。所以,现在推进高校自主创新发展,第一选择不是脱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纯粹”式科技研发,而是密切跟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高校自主创新发展意味着“高校专利转化必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科技创新水平必带动高校专利转化”。当前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发挥高校自主创新高地作用,推进高校专利转化,很重要的工作是把高校专利转化放到高校自主创新中去、放到高校科技服务社会的视野中。只要高校专利转化内容在高校自主创新中互动融合,转化过程在高校自主创新中运行调适,转化绩效在高校自主创新中科学评价,就能够大大促进高校自主创新高效发展,提升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空间,增进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效率。

2 高校专利转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工作蓬勃发展,不少高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快速发展,亮点频出。但从全国审视,发展均衡性不足,中央高校要好于地方高校,沿海东部地区高校要好于中西部地区高校,理工科高校好于文科类高校。从企业和市场诉求来看,高校专利转化与企业真实需求距离尚存在差距,转化中的信息对称性、及时性、服务性和效率性还不能达到要求。因此,要认真总结经验,分析不足,研究探索促进高校专利转化发展的途径和办法。

2.1 高校专利转化发展的现状

2.1.1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当前,社会上各种自由主义、功利主义蔓延至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侵蚀,对主流教育思想构成了威胁,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盘否定,一味追求“符号化”“快餐化”的文化价值观。这是导致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直接原因。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突出抓科技成果转化,初步完善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体系。2015年8月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6年 3月 2日国务院印发《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2016年 5月 9日发布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一系列有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文件的出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2.1.2 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

《2015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 1,128所高校申请专利 144,924件,其中发明专利 92,957件、实用新型专利 45,079件、外观设计专利6,870件;授权专利82,369件,其中发明专利 39,294件、实用新型专利 39,069件、外观设计专利 4,006件,占申请专利的 56.7%,(发明专利42.3%,、实用新型专利 86.6%,、外观设计专利58.3%,);出售专利2,257项,合同金额7.5亿元,当年实际收入5.4亿元。

2.1.3 专利技术转化率低

目前我国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位列世界第二位,专利申报数量位列世界第一位,绝大多数科技论文没有转化为技术专利,而少量转化为技术专利的论文也没有转化为产品,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7—2016)》统计,2007—2016年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数量为 805,465项,其中发明专利 500,127项、实用新型专利235,889项、外传设计专利69,449项,分别占专利申请数量的 62.1%,、29.3%,、8.6%,;授权专利 462,720项,其中发明专利 217,215项、实用新型专利199,495项、外观设计专利46,010项,分别占专利授权数量的 46.9%,、43.1%,、10%,;可见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与授权数量的比例还存在着明显差距;专利出售 20,705项,专利授权数量占专利申请数量的57%,,专利授权数量的是专利出售量的22.3倍多,出售专利总金额63亿多元,当年实际累计收入为36亿多元,可见我国高校专利转化成效还不够显现。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每年拥有 20,000余项比较重大的科技成果和 5,000多项专利,但最终转化为工业产品的成果不足 5%,,而发达国家转化率高达 45%,[2]。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调查表明,我国高校被转让、许可的专利占“活专利”的比例为2.03%,如果算上很多已经被高校放弃的“死专利”,这一比例将更低[3]。

2.1.4 专利维持年限短,专利维持意愿低

《2014年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在国内所有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年限 5年以上的(即申请于 2009 年12月31日或之前)占49.2%,,而国外这一比例高达 89.1%,;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有效期超过10年的(即申请于2004年12月31日或之前)只占 7.6%,,而国外这一比例达到 32.8%,,其超过三成维持年限达到 10年或以上。以上数据说明国外企业更加注重专利布局,更善于运用专利为企业的市场竞争服务,因此获得授权后其维持权利的意愿更强。相比之下,2014年国内专利平均维持年限为6年,而外国在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是 9.4年,从平均维持年限上看,国内不足国外的 2/3,说明国内专利维持意愿比较低。另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专利权人类型方面,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的平均维持年限为6.4年,高校平均维持年限为5年[4];国内和国外有效实用新型专利维持年限多集中在 1~4年,国内平均专利维持年限为 3.2年,国外在华专利为 3.7年;国内企业有效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平均维持年限分别为3.3年、3.1年,而高校的平均维持年限均为 2.3年,说明企业比高校更倾向于维持自己的专利权[4]。

2.2 制约高校专利转化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推行知识产权战略的措施在高校中产生了显著效果,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专利技术转化中的种种问题制约了高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量数据显示,我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与专利申请量不协调,表明我国高校专利转化还存在很多障碍因素。

2.2.1 专利转化观念不强,动力不足

现在大多数高校没有将专利转化纳入学校发展的战略范畴考虑,多数高校一直依赖政府提供的平台,忽视自身和企业对转化平台的建设,认为自身只是转化过程的参与者;教师更加关注的是科研项目、论文数量和级别以及获奖成果。成果转化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存在风险,高校和科研人员担心失败,不会主动推进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大企业依靠自己的研发机构进行技术研发和引进高校先进技术成果,而中小企业更多的是追求短期效益,更不会冒风险投入足够的资金引入新技术成果投产[5]。

2.2.2 高校缺少强有力的专利转化专业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

目前,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力量分散薄弱、服务内容单一、业务范围偏窄;专业转化人才少。专利中介机构主要开展申请、复审、无效、诉讼等一些程序性的法律代理业务;大部分专利中介机构专利转化的经验和能力不足,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从业人员专利知识欠缺。绝大多数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专利管理和成果转化,有的高校可能下设知识产权办公室,主要进行专利申请、统计等基础工作,从事专利管理工作的大都是行政管理人员,没有专门的专利技术人员,缺乏对专利市场评估和应用的了解,无法得知专利前景及专利转化情况,难以开展专利成果转化。

2.2.3 专利申请质量不高,创新性和应用性不强

高校科研项目往往从课题出发,忽视市场实际需求,虽然申请了不少专利,但质量不高或缺乏转化价值,更难以市场化。同时,我国的专利保护文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高校有相当数量专利的权利要求项数较少、说明书页数也较少,一般权利要求项数在 10项之内,说明书也多在十几页,有些甚至只有 4~6页。而国外的专利保护文本一般达20页左右。对专利权利要求不够,影响专利的稳定性。另外,大量专利在申请前已发表成果或未查新,导致专利申请因新颖性不足等原因被驳回,使得高校发明专利的授权率不高[6]。

2.2.4 科研评价机制有待改善

长期以来,高校重视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获奖等级,对专利技术重发明创造轻转化推广、重申请数量轻质量和转化运用。对科研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考核主要以项目的数量和级别、发表学术论文篇数和影响因子、科技成果奖项等为准;对专利申请、授权和转化只是作为参考或给予一定的奖励;有的高校只将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作为职称评定、课题结项的考核指标,有的根本不考虑专利的授权与转化。许多高校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往往以每年必须达到一定科研任务量,而非以研究周期来进行考核,这与科学研究本身规律相矛盾,使得很多科研人员的应用研究项目以结题为目的,研究不够深入,成果难以转化。

2.2.5 专利转化的资金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

支持高校专利转化的资金来源渠道还不够宽泛,目前主要依赖企业的投入,以及学校和教师自筹,缺少政府项目的资助和投融资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因而专利转化的资金明显不足。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一项发明专利从申请到专利的生命终结,大约需要支付上万元费用。而我国高校的专利申请所需相关费用大都从科研经费中支出,这使得本来紧张的科研项目经费无力承受后期转化,即使个别科研项目经费有少量结余,也不足以完成专利转化,进而形成科研人员不关心专利成果转化,也不愿意承担专利的维持费用的局面。当前有的高校为激励科研人员申请专利,实施给予一次性的奖励,也难以有效激发积极性。

2.2.6 专利转化服务平台不够完善

为促进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服务高校专利技术成果转化,但功能仍然不够完善。目前高校专利转化相对较为松散,力量难以集中。许多专利在转化进程中缺少专利转化的交易中心和市场,这就造成专利转化推广过程中市场力量的缺乏[7]。没有专门化的信息转化平台和交易市场,使高校专利转化供给方与市场需求投资方信息沟通衔接不畅,专利转化投资方难以找到需要的专利技术,高校的专利技术依然束之高阁,难以转化成功。虽然有的高校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但受体制机制的限制,专利推广还十分有限。

3 推进高校专利转化的策略选择

3.1 进一步落实好相关政策,明确利益分配

进一步细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增强相关法律文件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为高校科研人员在专利申请与转化中开辟一条灵活、畅通、便利的通道。同时使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更加明晰,赋予专利发明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一定的参与权和决策权,给予发明人单位一定比例的成果处置收益,用来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知识产权管理、科研成果保护以及奖励等;加大力度鼓励高校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或者常年入驻企业,进一步明确离岗创业或入驻企业兼职行为等。在政策的导向上,要注重对高校专利技术质量的侧重等,同时政府应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规范管理,使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落到实处。

3.2 多措并举,提升专利质量

加强专利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对专利质量进行评审,把好专利审查授权关;加大专利代理行业改革,强化行业信用信息披露和行业自律,实施竞争激励机制和代理质量反馈机制;高校应把专利转化作为考核标准,从而提高专利授权量、有效专利量、专利技术转化量,更有利于改变数量导向,使“问题专利”和“垃圾专利”消失,提升专利质量和延长专利寿命。此外,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无形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对高校国有资产尤其是专利资产的处置权限实行分档管理,划定一定的梯次,并赋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一定的自主处置权[1]。

3.3 加强高校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和服务队伍建设

随着高校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逐年增加,高校应加强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专利的资源信息全部收入其中并实时更新专利知识库,同时提供社会查询服务功能。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搭建共享专利信息服务平台,能够及时查询研发的科研项目,为专利技术成果及时、有效转化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同时,高校内部培养了解知识产权运营和成果转化内在规律的,精通科研、管理和法律的高端复合型专业化人才队伍,或引入专业的专利管理和转化队伍,重点培育专利技术经纪人,对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实行专业化、产业化运作与经营。

3.4 深化高校科研评价体制改革

高等院校应当建立符合创新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职称评定、岗位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科研绩效考核指标,在专业技术评聘和科研工作量计算中提高知识产权产出的比重;对一些在专利申请和转化方面表现突出的科研人员给予名誉和物质奖励,有效提高教师进行专利申请及转化的积极性。同时,建立针对科研人员的技术转移考核指标体系,从利益引导到市场引导,从收益模糊到向研发团队重点倾斜,由重数量向重质量、重申请方向转化。

3.5 拓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渠道,引入风险投融资机制

设立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专利研发团队成果转化需要提交申请,由专门机构进行综合评估,对符合市场、企业需求,发展前景广阔,技术水平较高的专利给予资金支持。适当引入风险投资,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负责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充分利用社会商业力量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提高转化水平和收益。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的科研投入日趋增长,高校作为成果产出的重镇,专利技术以及其他科研成果都在逐年增多,但是,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是目的。这就要求高校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发挥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创造出可转移转化、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同时,高校还要深化制度改革,适当引入社会资金和力量,促进专利成果的转化并降低风险,从而使得高校的科技成果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猜你喜欢

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科技成果
从一件无效宣告请求案谈专利申请过程中的几点启示和建议
防爆电机专利技术发展综述
全新充电专利技术实现车队充电
唑啉草酯中国专利申请分析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专利技术综述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曲面显示器的专利技术分析
专利申请三步曲
药品专利申请和保护策略简介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