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综合管廊:建好更要管好用好
2018-01-27柯善北
随着出境游的兴起,越来越多国人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不少国际大都市是闻名不如见面,看起来破旧不堪,其城建水平感觉上还不如国内很多二线城市。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堪称日新月异,其中不少城市在“颜值”上已经超过很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然而,发达国家之所以能称为“发达”,就是因为其发展过程中攒下的深厚家底。在很多领域,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都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一项,就是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我国城市表面光鲜亮丽的背后,是综合交错的“空中蜘蛛网”、反复开挖的马路“拉链”和每逢下雨就“看海”的窘境……这些顽疾正是我国地下管廊建设水平落后的体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13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在多个城市展开试点,推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综合管廊的大规模启动,意味着城市建设的重心从地上向地下转移,这不仅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同时也将成为“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手段。
借政策东风,各地掀起管廊建设的热潮。截至2017年底,中国地下综合管廊开工长度已达4700公里,形成廊体2500多公里。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
在各地紧锣密鼓展开综合管廊工程建设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有的地方政府未能根据城市规划和建设现状,片面追求大断面、大系统,总里程、总规模,造成综合管廊建设资源浪费、建设成本居高不下。有的未能开展地下空间综合规划工作,造成综合管廊占用了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影响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城市远景发展。同时,由于管廊的法律地位没有确立,管廊及其设施保护的相关规范缺乏,造成城市开发建设对管廊的保护标准无据可循,管廊安全运营存在隐患。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明确综合管廊的法律地位,提高管廊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因地制宜地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同时,要理顺管廊运营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能,明确管线入廊要求,合理制定入廊收费标准。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通往“美好”的路上,我们还有很多欠账要补。综合管廊是现代城市的“生命线”,其建设是一项“百年工程”。城市的管理者们必须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和勇气来,才能筑牢城市的“里子”,撑起城市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