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友兰的 养生启迪

2018-01-27逯富红

养生月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修身养性冯友兰西南联大

◎逯富红

1983年,冯友兰先生“米寿”(88岁)之际,曾给自己写下一副对联:“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胸怀四化,意寄三松。”意思是不仅止于“米寿”,更希望活到“茶寿”(108岁);内心常怀为祖国四化建设而奋斗的理想抱负,寄品性于院中三棵古松的高洁淡泊之中。在这种精神鼓舞之下,冯老终以95岁的高龄,让众多养生爱好者艳羡不已。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他的养生之道。

顺天理。作为哲学家,冯老在面对生死的大命题时,自然有比常人更为深邃的思考。他曾引用北宋哲学家张横渠的话:“存,吾顺事;殁,吾宁也。”受此影响,生活中的冯老,逐渐形成了顺势而为、坦然面对的处事态度和积极开朗、乐观豁达的性格情操。一次,在子女陪同下游览新泽西天然动物园。返回途中不巧车轮坏了,一时找不到地方修,只能向路边过往的车辆求助。在众人急切等待的一个多小时里,太阳直晒,热似蒸笼。经过漫长旅旅途的颠簸,虽然已是非常疲倦,但冯老却仍像平时那样,安安静静地坐在车内,不急不火、坦然待之,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动不已。

求境界。在“西南联大”时,有一天,冯老穿着长袍,走在校园里突然路遇一位学者,那人西装革履,问道:“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冯老随口而应:“到天地境界了。”言罢,两人会心一笑,各自扬长而去。这位学者就是刚从美国归来的逻辑学家金岳霖。而冯老这里所说的“天地境界”,正是他提出的人生“四重境界”中最高的一重。他认为:“人们大多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却不知道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只有达到天地境界的人,才能够养吾浩然之气,度越有无、勘破生死。”而综观冯老的一生,无论修身养性还是做学问搞研究,他都不折不扣地践行着自己的“人生境界”之说。

不着急。这其实与冯老“天地境界”的深沉高远息息相关、血脉相通,是贯串于其学术研究和修身养性之中的重要理论。冯老特别欣赏宋儒程颢的人生态度,很推崇他“闲来无事不从容”的做法,向往进入一种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思想境界。抗战时期,有一次,冯老和同事一起内迁,当坐车过镇南关(现友谊关)时,司机特别提醒大家把胳膊放进来。可他却想:我胳膊搁里头搁外头有什么关系呢,我有我的自由。结果正当其沉溺于自己的哲思世界时,车已过了城门洞,而他的胳膊也不幸被碰骨折。此事虽小,却充分反映了冯老凡事“求自在”“不着急”的生活态度。

有作为。作为著名哲学家兼教育家,冯老一生著作等身、桃李遍地。尤其为人称道的是,晚年功成名就的他,本可颐养天年。可他偏偏又在近乎半聋半盲的状态之下,依然坚持不懈,以顽强的毅力和时间赛跑。从80岁开始,前后用了近15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鸿篇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仅此一斑,我们就不难看出其一生重大而丰硕的成就。而对我们伟大祖国,冯老更是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正如其在“西南联大”碑文里所写:“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胸怀四化,愿寄三松;顺势而为不着急,洞世明理有作为。冯老一生,不仅为后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哲学思想,更为大家在养生处事方面,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借鉴和榜样。

猜你喜欢

修身养性冯友兰西南联大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我不想让你误会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三)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二)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
遇事不要轻易下结论
我不想让你误会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Chinese calligraphy:the landscape beyond comparison
修身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