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队伍问题及提升路径
2018-01-27徐文菲许文兴曾炜鹏
徐文菲,许文兴,曾炜鹏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重点,以此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建设制造强国。先进制造业是一种既可以由传统制造业融入高新技术升级而成,也可以由新技术衍生出来的新兴产业。目前,国内学者对“先进制造业”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原磊等[1]认为先进制造业不仅指先进的制造技术,先进的制造模式和管理水平也可以称之为先进制造业。李金华[2]将采用先进管理和技术手段生产出的智能化、附加值高、经济效益高、生产体系高的高新技术成果称之为先进制造业。作为中国的制造业大省,福建省更偏向于传统制造业,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消耗资源来提高产值,增加收益。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通道。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随着资源和环境不断被约束,这种效率低下、以廉价劳动力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势必要被先进制造业淘汰[3]。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批实用性、技能型的创新人才。曹将栋[4]认为制造业人才是能够适应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王悠[5]提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是工匠型人才,是推动企业活力、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力。本文在对福建省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队伍现状详细剖析的基础上,探索技能型人才队伍的提升路径,以期为福建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提供参考。
1 福建省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队伍的现状
1.1 制造业人才数量少、质量低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制造业人才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循环、相互促进的过程。随着福建省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先进制造业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技能型人才是促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调整及新兴产业兴起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6年底,从事制造业人员数220.08万人,比2015年制造业人员减少4.81万人,制造业人才资源数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其中科研创新人员及拥有高级职称的技能型人才比重小,大部分的制造业人员从事低效重复式的工作,进而导致福建省的制造业处于中下水平,产品的科技性能及附加值偏低,仅靠数量来获取收益。同时,制造业人才队伍创新的主动性不高,福建省专利的申请数、科技著作量、科技奖励以及申请和被批准的专利数量等方面在全国排名中都未能名列前茅。
1.2 人才队伍建设深受政府资金、政策的支持
2016年,福建省安排专项经费4500多万元,从平台运行补助、首席科学家工作经费、合作开放资金配套等多方面支持84家平台开展高水平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建设。2017年,福建省经信委组织实施5批共807项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2623亿元,并且,在国家人才政策的基础上,福建省各市根据本地区的产业、创新情况,实施多层次的技术人才项目支持计划,着力完善人才政策支撑体系,充分调动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福州市制定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七条措施》《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五条措施》等16个人才支持政策。通过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制造业人才激励机制,培育壮大制造业科技人才队伍,营造鼓励和支持人才干事业的良好氛围。
2 福建省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队伍的问题
2.1 人力资源耗损现象严重
在制造业人才队伍减少的情况下,人力资源耗损现象仍然严重,主要表现在:(1)制造业从业人员大多数是经过一两个月甚至几天的短期培训就立即上岗,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较低,同时人力资源费用并没有减少,低效重复性的工作被片段化地安排在工作效率低的员工身上,导致制造业无法获得高效益;(2)人才队伍中研发人员、技术人员数量少,具体表现在拥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比重低,研发创新等高技术领域人员数量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福建省先进制造业的创新发展能力;(3)人才队伍中老职工拥有丰富的阅历、经验以及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人脉,而青年职工的阅历少、社会经验不足,导致新职工评职称的难度增大,青年职工因受岗位限制,新颖的想法不能有效地实施。
2.2 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的适应度不高
福建省高校重点在于培养人才的基础文化知识,忽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产品研发制造中所需的实际操作,导致人才在进入企业中时未能发挥自身所长,企业需重新花费人力、物力对这一部分人员进行职业培训,造成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出现短期的人才不够用、不适用现象,人才与企业的衔接不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制造业教育培养体系的不完善。高校与地方产业的默契度不高严重制约了福建省制造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阻碍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3 人才政策与人才发展平台构建不完善
当前福建省采取“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双百计划”、优秀人才“百人计划”、总部企业高层次管理和技术领军人才等一系列政策人才,吸引高端人才。但人才服务平台搭建不健全,人才引进、培育与服务这三个阶段的衔接不完善,导致年轻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引进难,人才结构趋于老龄化和固态化,年龄组成结构不合理,企业员工的变动较大。现有的人才政策中区别对待创新型、技能型等新型人才,导致部分人才因学历低无法入职,人才引进问题凸显,流失现象严重。其次,人才住房、医疗卫生、子女就业方面的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在各个省份的人才竞争中,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有所欠缺。
3 福建省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队伍的提升路径
3.1 注重吸引人才
3.1.1 政府确保人才政策落实到位 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前提是技术不断的改进、创新和完善,但福建省目前大多数企业将重心放在扩张上面,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攀比,新产品的研发数量下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下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最根本的在于高端人才的质量。高端人才质量越好,企业的科研成果越多,所创造的价值也就越高;反之,高端人才质量越差,企业的科研成果越少,所创造的价值也随之降低。福建省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并积极落实相关人才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优秀人才,将竞争中心放在人才上,以此创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鼓励制造业企业创新和技术引进,加快科研领域的改革。同时企业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薪酬保障制度,以高额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吸引更多的优异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提供奖金、补贴基金等物质奖励或授予称号等精神鼓励。在企业和政府的双重努力下,为高端技能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能够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完善制造业创新的内在动力。
3.1.2 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制造业品牌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打造区域制造业的品牌是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区域品牌集聚形成地方产业特色,成为实施品牌战略的第一步。在政策、市场需求的双重引导下,以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为发展主体,找准市场定位,培养一批具有高附加值、低损耗、高产出的产品,形成福建省的区域特色品牌。通过结合当地文化产业、地域特色以及当地人文特色产业形成自身农产品区域品牌特色,推崇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先进制造业品牌的文化支撑。提高产品质量、附加值、企业形象及品牌形象等作为品牌战略的重点,在信息平台推广福建省的特色制造业,形成特色产业链条,成为孕育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的新平台。
3.2 着重培养人才
3.2.1 政府、企业和学校多方位优化调整 就政府层面来说,重视教育投资,尤其是职业教育。增加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积极推动地方高校重视职业培训。首先,要紧扣“中国制造2025”的号召,本着“以人为本”的方针,结合福建省自身特色,多方位促进人才培养体系,调整人才结构。其次,企业要注重企业内部的培训工作,定时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等,根据制造业的发展与企业内部的变革情况,及时调整培训内容,与时俱进[6]。最后,就职业高校而言,重视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将“理论结合实际”,从“学术型”化身为“应用型”,培养在校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与制造业科研部门紧密联系,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展在校生的社会实践,促进产学研合作。
3.2.2 积极推进实施“二元制”培养模式 “二元制”培养模式是合理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适应度不高的重要途径。由企业与高校共同投资、相互协调制定培养目标与合格标准,改变固有的评价指标,根据企业的需求,专项培养人才技能。由于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不明确企业的人才需求,导致在培养人才与用好人才这两个过程的衔接不恰当。而“二元制”培养模式是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双导师制的培养人才,既培养人才的学术能力,也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高校与企业共同选拔培养,将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人才相统一,结合当地产业特色,为市场、企业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人力资源。“二元制”培养模式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深入沟通,推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在解决学生就业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
3.3 全力留住人才
3.3.1 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人才流失 不同产业的不同阶段采取的手段也有所不同。对于新兴产业而言,要扩大规模,增加资本投入,提供优质资源;对于传统产业,要致力于升级改造,转变方式方法,使“传统”升级为“先进”;对于低端产业,要减少投资,减少生产低端产品的规模,以便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新兴产业;对于落后产业,要规避,尽可能地从市场中淘汰。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套现代化高水准化的低投入、高产出、价值高的制造业发展体系。应积极引导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高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新兴产业进入国际市场,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打好根基[7]。完善的产业结构能够最大化的保证人才的合理利用,使得人尽其才,同时通过明确的分工,使得人才的工作内容更加明确化、清晰化,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工作链,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交流。
3.3.2 营造创业的良好氛围 完善人才合作的载体,拓展人才合作的渠道。合理利用闲置产房、废弃工业园等建设用地,为中小型制造企业提供便利的办公场所,有利于加深各企业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制造业的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可以为制造企业提供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从基金、资源到技术平台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整个区域制造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同时,鼓励各行业人才开展跨区域、跨行业的深度交流,通过资源共享将不同类型的技能结合到一起,开发新型产品。企业应按时开办活动,定期表扬创新型人才,在一定范围内满足创新型人才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大众媒体应该在新闻、广播、报纸等开放的多媒体平台表扬优异的创新型人才,以其为榜样,刊登其创新型人才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宣传“榜样的力量”。在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下,留住综合性技能人才。
4 结论
先进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带动作用,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和源泉。而福建省目前在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队伍存在的质低、量低问题,是制约福建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高校培养的人才进入地方企业出现的不适用性、福建省人才政策与平台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导致的人才流失也影响着福建省先进制造业的进步和长期发展。
对于福建省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政府需增加对教育投资与改革力度,紧扣“中国制造2025”的号召,结合福建省自身特色,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产业布局,鼓励创业,鼓励制造业企业创新和技术引进,以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为发展主体,结合当地文化产业与当区域特色形成福建省的特色品牌和产业链条,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创新管理机制,建立一套完善的薪酬制度,注重企业内部的培训工作,注重产品质量,同时走进地方高校,与高校一起联合培养人才,双重合作。职业高校要转变教学方式,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培养专业特长,注重在校生实践锻炼,与制造业科研部门紧密联系,促进产学研合作。只有在政府、企业、高校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不断提升福建省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队伍,在增加数量的同时保证质量,建设制造业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