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全面经略国土出发推进中国陆海统筹战略取向
——评《中国陆海统筹战略取向》

2018-01-27张海峰张晨瑶刘汉斌

区域经济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陆海海洋战略

张海峰 张晨瑶 刘汉斌

李靖宇、朱坚真等受中国太平洋学会委托,组织团队调研推进中国陆海统筹战略的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著作《中国陆海统筹战略取向》(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于2017年5月出版)。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既有研究框架上的体系创新,也有研究观方法上的思路创新,还有研究观点上的理论创新。作者主张中国推进陆海统筹战略取向,紧扣当今世界海洋发展主题,把陆海统筹上升为国家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共同构成国家战略体系。

一、推进陆海统筹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海域与陆域一起纳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并且做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使全国各族人民精神振奋,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作者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构想,表明中国要以海洋强国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这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辉煌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正确选择。着眼于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作者主张中国必须跟进世界潮流,紧扣时代主题,全面经略海洋,并且要在“全面”二字上下功夫,注重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社会进步、海洋生态文明、海洋创新驱动、海上通道安全、海洋权益捍卫、海洋军事保障等领域协调推进。

作者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思想,着眼于捍卫中国从陆域到海域的全部领土主权,进一步彰显和巩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际地位,在学术界首创了关于中国面向世界建设海洋强国的理论体系:一是要注重海洋经济发展,为海洋强国奠定物质基础;二是要注重海洋社会进步,为海洋强国筑就前沿阵地;三是要注重海洋生态文明,为海洋强国开发示范基地;四是要注重海上通道安全,为海洋强国拓展扬帆远航;五是要注重捍卫海洋权益,为海洋强国维护发展空间;六是要注重海洋军事保障,为海洋强国进程保驾护航;七是要注重海洋创新驱动,为海洋强国加大战略支撑;八是要注重海洋国际合作,为海洋强国提供广阔舞台。作者主张中国应当倡行海洋外交,排除外部势力干预,努力顺应海洋时代发展潮流;加强合作,防止污染,建立越界污染共同防治机制;全面深化对外开放,促进海洋科技领域国际合作。只有这样,才能高扬中国特色海洋文化旗帜,全面经略海洋,建成海洋强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作者认定必须做大从北到南的中国大“S”形海域经济带。为此,作者不仅主张把陆海统筹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且还论证了面向所有主权海域和海岛推进海上屯田战略。

二、陆海统筹战略是构建国家战略体系的现实需要

作者紧扣当今世界海洋发展主题,力挺陆海统筹上升为国家战略。作者认为,推进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统筹发展,必须要促进沿海各省积极承担国家使命,带头创建陆海统筹开发先导区;发挥沿海区域核心城市作用,率先在陆海统筹中投放战略项目。同时,要统筹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形成陆海统筹开发合力,确保海上通道安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实现海域经济发展,维护国家海域权益。只有这样,才能使沿海各省在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进程中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并且成长为国家全面经略海洋、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依托和后方基地。作者指出,作为举世公认的海洋大国,中国应当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完善对外开放体系,推进和谐海洋建设,积极开展海洋外交,以便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着眼于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者注重从国家层面论证陆海统筹战略,使之成为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同样地位的国家战略,从而构成三位一体的国家战略体系。为了达到预定的理论高度,作者从历史追溯、逻辑认定、战略价值、现实要求等维度论证了陆海统筹战略,注重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普遍的认同感和广泛的接受度。21世纪以来,海洋科学逐渐成为支撑时代发展的重要科学领域,推动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推进中国陆海统筹战略,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促进陆海两域共同进步,统筹陆域经济和海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必须说明,农耕文化的主导地位致使中国长期存在重陆轻海的思想,缺乏对海洋的科学认识,而作者关于陆海统筹国家战略的提升增项论证,不仅突破了传统观念的狭隘眼光,而且实现了海洋科学的理论创新,主张把陆海统筹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且把这一战略推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三、对陆海统筹战略的内涵有了新认识

作者提出,为了促进陆海统筹上升为国家战略,必须高扬统筹发展的理论旗帜,注重全面认证与充实统筹兼顾方针,也就是说,要在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统筹方针的基础上,加入坚持陆海统筹方针,把五统筹方针扩充为六统筹方针,从而进一步完善国家关于统筹兼顾方针的基本内涵。作者还提出,不仅要以陆海统筹来完善国家统筹兼顾方针的基本内容,而且还要把陆海统筹上升为国家战略。作者认为,中国在21世纪的战略机遇期内,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因此,应当面向海洋采取积极进取态势:提高海洋开发意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优化海洋经济结构,融合陆海产业链条;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推进陆海两域经济一体化;实现海域开发的“全国一盘棋”,还要特别重视国际合作;大力推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加快实施陆海统筹的国家战略。

作者主张紧扣当今世界海洋发展主题,以陆域开发为战略依托,促进国家全面经略海洋,并且为此展开了陆海统筹的战略内涵:一是统筹陆海两域规划衔接,下功夫实施国家总体战略;二是统筹陆海两域资源配置,下功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是统筹陆海两域产业结构,下功夫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四是统筹陆海两域科技研发,下功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五是统筹陆海两域基础设施,下功夫推动蓝色经济进步;六是统筹陆海两域交通网络,下功夫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七是统筹陆海两域环境整治,下功夫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八是统筹陆海两域金融市场,下功夫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九是统筹陆海两域对外开放,下功夫构筑国际合作平台。作者着眼于构筑国际合作开发平台,保护和拓展国家正当利益,建议中国不仅要建设好内海专属经济区,而且还要把握好外海合作利益点;不仅要大胆地向深海科学进军,而且还要到公海承担责任,有所作为,树立海洋大国的形象。

四、辽宁率先实施陆海统筹战略是形势所需

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以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为切入点,积极构建“两极、三轴、一面”的辽宁经济发展新框架,统筹陆海两域经济发展,加快推进陆海经济一体化进程。但是,辽宁省在统筹陆海两域开发的进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在全省范围内,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开发各自为政,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现象明显,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突出表现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各自规划和开发,使得产业结构趋同且关联度小,难以形成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产业链以及合理的分工体系,客观上隔断了大连创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腹地资源传递关系。因此,辽宁省应当力挺陆海统筹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且努力使自身成长为陆海统筹国家战略的先导区与示范区,这对保证辽宁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肯定,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实践呼声,既有典型性,又有普遍性,表明将陆海统筹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机已经成熟。

作者认为,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现实需要表明,要力挺陆海统筹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且以此为坐标系来对各种批复的、独创的战略加以整合,以克服和规避这些地方性、阶段性战略的局限性和已经表现出来的消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先后推出了六大发展战略,即建设“海上辽宁”战略、创建“北方香港”战略、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沈阳经济区配套改革战略和突破辽西北战略。虽然这些战略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但是它们之间的交叉重复现象显而易见,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因此,作者主张辽宁省应当率先实施陆海统筹战略,强化管理部门的统筹意识,促进相关战略发挥联动效应;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陆海两域一体发展;统筹陆海产业协调发展,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统筹运作飞地战略,进一步突破辽西北困局。作者指出,只有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辽宁省才能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进程中大有作为,才能在实施陆海统筹国家战略的进程中建成示范基地。

五、打造大“S”形海域经济带是必然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海洋产业化的时代潮流驱动下,在中国区域开发总体战略部署落实的进程中,沿海各省均已发布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也迎来了海洋经济开发的新局面。然而,这一新局面并不是统一的,而是各自为战的;不是一体化的,而是单打独斗的。即使在一个省域、市域、区域范围内,也不是一种战略在起引领作用,而是多种战略交叉重复。这种现象在沿海省份普遍存在,只是表现程度不尽相同,其中辽宁省的战略重复现象最为典型。中国沿海地区出现的战略交叉重复问题严重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因此,作者提出,推动沿海各省成为陆海统筹国家战略的行为主体,共同建设从北到南的中国大“S”形海域经济带,并以此作为国家全面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依托。

作者看到,中国沿海地区正在开展新一轮的海洋开发热潮,冶金、炼化、造船等重化工业在海岸带集中布局,致使海洋环境压力和风险不断增加,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更加复杂和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号召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大力开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港口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国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完善了关于全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布局,提出要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有鉴于此,作者强调必须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国家战略取向,协调沿海地区从北到南打造中国大“S”形海域经济带。为此,作者在这部著作中,除了把辽宁省作为典型进行推展外,又对沿海地区的其他10个省份分别加以论证,对国家战略投放效果逐一进行价值认定和前景预估,以利于全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海洋战略规划,大力促成陆海统筹开发的一体化格局。作者的这一主张就是希望引发沿海11个省份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以求在当地海域经济开发中打造出应有的国家战略形象。

六、延长大“S”形海域经济带是陆海统筹战略的内在要求

作者着眼于把大“S”形海域经济带铸成美丽中国的战略前沿,主张必须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中国陆海统筹战略取向的全过程。为此,作者把目光投向了东北地区,展开了以吉林省为主体的图们江出海大通道沿线经济带工程开发论证。作者指出,吉林省地处东北地区中部,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其突出特点是内陆边境近海省,具有对外开放的天然优势,有条件作为区域主体开拓图们江出海大通道。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作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区域,已经对吉林省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者建议吉林省应当努力推进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进程,积极承担国家使命,开辟出通往日本海的新航线。为此,作者着眼于实现图们江三角洲开发的区域价值,瞄准国际合作大目标,并且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推进吉林省开拓图们江出海大通道的构想:保持与相关国家对话,强化政府间的战略共识;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各界资金参与共建;提升沿线开放力度,注重东北亚区域内贸易;改善沿线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者认为,打通和完善图们江出海大通道,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展国家东北方向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而且可以进一步延长和做大中国大“S”形海域经济带。

为了延长中国大“S”形海域经济带,作者把视线从东北转向了西南,展开了以云南省为主体的印度洋出海大通道沿线经济带工程开发论证。作者既透视了云南省陆海统筹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的时代背景,又绘就了云南省陆海统筹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的推进路线图解。作者指出,由于云南省具备陆海统筹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的行为主体优势,所以能够在这方面承担起国家使命,并且使之产生重要的战略价值。也就是说,云南省陆海统筹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有利于保障国家经贸安全,有利于保障地缘政治安全,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利于中国实现和平发展。为了实现云南省陆海统筹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的战略价值,作者评估了这一重大国际战略工程启动的现存问题,并且提出了推进云南省陆海统筹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的战略构想:加强国际合作力度,规划印度洋出海大通道;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配套产业集群发展,奠基印度洋出海大通道;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支撑印度洋出海大通道。作者对于启动和推进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充满信心,并展望了云南省陆海统筹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的运作前景,证明陆海统筹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既有市场前景,又有战略前景,所以应当引起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

七、培育黄河三角洲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作者注意到,“十二五”和“十三五”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所设定的南部海洋经济圈中,珠江三角洲占据重要地位,其发展重点是加强粤港澳邮轮航线合作,打造世界邮轮旅游航线重要节点,建成国际高端旅游目的地;以广州、深圳、湛江、珠海、汕头等主要港口为依托,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和国际物流中心;加快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储备和综合加工利用,推进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装备研发和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广州大型船舶制造基地的自主设计和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产业等。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作者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推进珠江三角洲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的对策建议。与此同时,长江三角洲作为东部海洋经济圈的主体部分,港口航运体系完善,海洋经济外向型程度高,正在成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区域、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为此,作者提出了推进长江三角洲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的构想:打破区划行政界限,促成全域合作机制;强化上海核心地位,加快区域合作进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布局优化;健全开放经济体系,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切实加强综合管理,协调发展内在关系。通过采取这些措施,能够建设好东部海洋经济圈,促进江苏海域成长为中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沿海新型工业基地,开发为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和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能够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形成以深水港为枢纽、中小港口相配套的沿海港口和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航运物流、航运金融、航运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国际航运发展的综合试验区,逐步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能够推动浙江海域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和海洋海岛开发开放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陆海统筹发展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及清洁能源示范区。

作者认为,在中国海域开发的三大区域性三角洲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增长极和城市群,进入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而作为北部海洋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其资源基本上仍停留在原生状态,有着大量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有望成为中国未来最具发展潜力、最有发展空间的沿海区域。有鉴于此,作者阐明了黄河三角洲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推进的综合优势,论述了黄河三角洲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推进的战略价值,抓住了黄河三角洲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推进的关键环节,分析了黄河三角洲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推进的现存问题,并且提出了推进黄河三角洲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的对策建议:配套建设基础设施,提高综合开发效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促进陆海产业衔接,加快一体化进程;强化陆海统筹意识,积极承担国家使命;落实陆海统筹战略,发挥区域示范作用。作者相信,只要坚持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战略导向,就能加快陆海统筹一体化进程,作为新引擎拉动山东半岛海域成长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国家陆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拓做出重要贡献。

八、优化沿海重点区域开发是陆海统筹战略的重要内容

作者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展望世界,证明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中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作者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对于提高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此,应当注重优化重点区域开发,打造陆海统筹一体化品牌。作者指出,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交界处,是中国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的唯一出海通道,也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是陆地接壤的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重要。因此,“十三五”期间,北部湾区域开发的功能定位应当是建设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商贸、信息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者展开了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战略高地的北部湾区域开发管理论证。作者首先对北部湾经济区开发进行了目标定位,之后阐明了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国家使命:捍卫南中国海域国家权益的前沿阵地,中华民族全面经略海洋的大区域依托。正是由于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承担着这些重大的国家使命,所以作者着眼于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部署,提出了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战略构想:优化空间布局和开发秩序,确定区域健康发展目标;完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支撑区域经济走向繁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保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注重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力度,扩大区域经济合作范围。

作者指出,加快推进北部湾区域开发开放,既关系到广西区域发展,也关系到国家整体发展。与西南的北部湾开发遥相呼应,东北综合经济区作为国家重量级的战略区域,其新一轮开发开放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所以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相关战略,以求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对外开放进程。然而,在东北地区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现实进程中,却没有很好地把陆域开发和海域开发结合起来,这一方面是受重陆地轻海洋的传统思想束缚,另一方面也是受东北地区开发开放出海通道的严重制约所致。实际上,在东北综合经济区内,只有辽宁沿海港口承担着出海通道的重要角色,这远不能满足对外开放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要求。作者证明,走向世界市场的最佳通道在海上,海洋运输是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而东北综合经济区出海通道比较单一的现状,不利于国际市场开发和区域经济进步。因此,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目标,进一步寻找切实可行的出海路径必须提上日程。作者认为,东北综合经济区的地缘优势非常显著,处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位置,区域内有黑龙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条通海水道。因此,东北综合经济区应当以黑龙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三条界江为突破口,并且把流域作为联动开发对象,努力促成新一轮开发开放的“通江达海”战略取向。在这方面,作者提出了推进东北区域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的路线图解,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推进东北区域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的对策建议。作者认为,东北综合经济区只有这样做,才能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战略部署,协调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和中俄蒙朝自由贸易区创建工作,并且整合这两大自由贸易区的功能,使自身成长为东北亚自由贸易先导区,为中国创建从北到南的大“S”形海域经济带做出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陆海海洋战略
上海出发爱达世界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海洋的路
战略
爱的海洋
陆海统筹推进海岸带地质调查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一种奇巧的测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