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乡一体化研究十年述评*

2019-01-23张强张怀超

区域经济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聚类城乡文献

张强 张怀超

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的10年间,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有关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在数量上和内容上均取得显著进展。本文通过梳理2007—2017年以城乡一体化为题的期刊文献,对这一领域研究的阶段性进展进行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内学术研究用户最多的中国知网数据库。以篇名中同时包含城乡和一体化为检索条件进行期刊文献的检索,时间范围设定为2007年1月—2017年12月,共计检索到期刊文献6854篇。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较高被引文献和运用CiteSpace软件的文献知识图谱绘制功能,对城乡一体化研究文献(以下简称研究文献)的总体特征和理论进展进行分析。

二、城乡一体化研究文献数量特征分析

1.研究文献总量特征分析

从研究文献的发表数量来看,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见图1):第一个时期为文献数量趋于增加期(2007—2009年),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时间节点,国内学术界对城乡一体化研究的文献数量变化态势由之前20余年缓慢平稳转为快速增加;第二个时期为文献发表高潮期(2010—2014年),2010年文献数量增加34.8%,在2011年达到894篇的研究峰值,该时期年均文献数量为824篇,成为城乡一体化研究最热时期;第三个时期为文献数量回落期(2015—2017年),文献数量出现显著减少,研究热度呈下降趋势,城乡领域的研究热点开始出现转移。上述研究文献总量变化的特征与中国先后提出的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方针政策及其实践的走向相吻合。在经过2010—2014年的研究高潮后出现回落现象的原因,一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改革与发展的新部署,城乡关系研究处于再酝酿阶段;二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与理论的进步过程中,遇到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这需要相关部门和学术机构进一步研究。

图1 2007—2017年城乡一体化研究文献数量

2.研究文献作者及机构的图谱分析

对研究文献作者进行聚类分析,获得与研究文献关联度较高的前8位作者(见图2),并降序排列发文数量较多的前8位作者(见表1)。可以看出,有关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发文数量较多的学者彼此之间并未形成较强的联系,从而表现为图2中一个个较为孤立的圆点。从发文数量来看,有关该领域的期刊文献虽然多达6854篇,但是形成较强影响力的学者并不多,发文7篇以上的学者仅为8人;从学者所在机构和地域来看,国内尚未形成该领域研究较成熟的地域,多为各学者独立研究。

图2 城乡一体化研究作者聚类知识图谱

表1 城乡一体化研究发文数量排名前8的学者一览表

对发文作者所在机构进行聚类分析,获得与研究文献关联度较高的研究机构聚类知识图谱(见图3),按照文献发表数量的降序排列,发文数量较多的前10个机构见表2。可以看出,作者所属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部分高等院校,所属学科主要集中在经济、公共管理和农村发展等方面。从作者所属研究机构的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国内较发达的城市,且研究内容具有明显的就近属性。研究文献作者及其所属机构的这种地域分布状态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不同地区城乡一体化研究进展及其所反映的实践进程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各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平衡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表2 城乡一体化研究发文数量排名前10的机构一览表

图3 城乡一体化研究机构聚类知识图谱

三、城乡一体化研究文献内容特征分析

1.城乡一体化文献研究重点分析

通过对研究文献内容的梳理分析,可归纳出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对理论及经验总结的研究、对政策机制的研究、对具体客体的研究和对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的研究。

第一,对理论及经验总结的研究。侧重于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的研究及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如张强,2009,2012);运用基本经济理论进行城乡一体化基本框架的分析,包括新格局的形成、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体制机制的构建等(如任保平,2009;梁炜等,2011;宋宇等,2011);侧重于对城乡一体化理论及国内外经验的研究(如薛晴等,2010;薛晴等,2014;薛晴,2011);侧重于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机制的角度对城乡一体化进行研究(如张英洪,2010)。

第二,对政策机制的研究。侧重于研究如何进行政策调整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如党国英,2013);侧重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机制研究(如方辉振,2009,2010)。

第三,对具体客体的研究。侧重于以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视角研究城乡一体化,并对农民市民化、新型农村社区、农村基层管理和农村建设用地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吴业苗,2012,2013);侧重于聚焦时政热点,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小城镇建设、特色小镇等视角展开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如郑新立,2016,2017);对财政政策和城乡一体化的关系进行论证研究(如苏明,2014)。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从教育(邬志辉,2013)、人力资源(王建增,2011)、社会管理(刘卫红,2016)、劳动力流动(张文等,2010;张文等,2011)、体育公共服务(孙岩等,2013;刘红建等,2011;刘红建等,2013)、环境保护机制(戴红军等,2013)、农民就业(赵秀丽等,2010)、农村土地(袁铖,2010,2011)等角度进行研究。

第四,对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的研究。如郭俊华等(2011)和郭俊华等(201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聚类分析法,周江燕等(2014)运用两步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此外,国内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如张强研究的领域多集中在北京地区,白永秀集中在陕西地区,徐建华(2010)集中在山东地区,郭俊华等(2014)集中在西部地区,曹明霞等(2010)集中在苏南地区等。

2.城乡一体化阶段划分研究分析

城乡一体化作为中国的特殊用语,与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等过程的阶段划分既有共性,也存在相对独立的特性。近年来,对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对城乡一体化阶段划分的研究,主要以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分界点;但研究者基于分析视角、具体内容的不同,进行了不同的阶段区分尝试。刘卫红(2016)依据城乡一体化理论从无到有逐步形成发展的路径,将改革开放后产生于实践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983年苏南地区首次使用城乡一体化概念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为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城乡一体化的形成原因、实现路径、城乡经济体制以及不协调的特征进行初步探索为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研究重点开始转向城乡分割、城乡差距拉大的深层次原因及对策研究为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城乡一体化的理论研究趋于系统和完善、城乡一体发展战略趋于清晰为第四阶段。张强等(2014)依据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从形成到发展再到完成的演进路径,认为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依次经历了方针探索(1978—2002年)、格局形成(2003—2020年)和最终实现(2020—2035年)等三个阶段。张英洪(2015)将北京市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实践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城乡一体化的提出和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2年)、统筹城乡发展的提出和推进时期(2002—2008年),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提出与构建时期(2008年以来)。党双忍(2011)依据政府和市场这一对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在调控城乡关系中相对作用的大小,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解冻二元,渗透互动,城乡各有支持的第一阶段(1978—2002年);破解二元,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第二阶段(2002—2008年);破除二元,互利共赢,创建新型城乡关系的第三阶段(2008年之后)。冯雷(2010)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一体化发展历程中城乡关系的变迁过程,认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从产业割裂到必然选择的探索阶段、从城乡分割到统筹发展的逐步推进阶段、从统筹发展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稳步推进阶段。综上可以看出,中国学术界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并对其发展阶段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划分。但目前该主题下的文献所占份额极少,约为1%,且缺乏量化的实证研究。

3.城乡一体化研究方法分析

从文献总体情况来看,中国学术界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主要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类,且以定性研究为主。

在定性研究方面,对城乡一体化相关问题的综述研究多采用文献分析法,马斌等(2008)、黄贤金(2017)和孙海军等(2013)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分析,揭示了城乡一体化特定领域的研究进展;对特定城乡一体化实践模式的研究多采用个案分析法,王开泳等(2008)、王卫星(2009)和江敦涛(2013)通过对个案的研究分析,揭示了部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对城乡一体化已有理论、动力机制、模式等方面的论证多采用实证分析法,李同升等(2000)和刘家强等(2003)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证明了已有观点或所提假设的正确性;对城乡一体化相关政策及体制机制的探讨多采用规范分析法,宋才发等(2014)和蒋悟真等(2016)通过对现实困境及政策、机制缺失的分析,论证并提出了应采取某些政策的必要性;对城乡一体化框架和理论的探讨多采用历史分析法,薛晴(2010)和刘明(2015)通过对城乡一体化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行比较联系,揭示了研究问题的深层特性;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常采用交叉学科分析法,甄峰(1998)应用当代城市规划思想着重探讨了城市规划如何引导城乡关系的正常发展。

在定量研究方面,多集中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即通过构建复合指标体系,运用特定计量方法对指标进行赋权,从而确定城乡一体化水平指数。如完世伟(2008)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类似于多元统计分析中因子分析确定主因子的方法,构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对城乡一体化评价各指标及准则层赋权,以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值表示2006年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焦必方等(2011)采取均方差决策法、AHP法和ANP法对指标赋权,通过计算城乡一体化评分完成对2008年全国各省份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比较排序。周江燕等(2014)通过构建包含35个基础指标的指标体系,并采用两步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指标赋权,对2000—2011年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测度。

四、城乡一体化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分析

1.研究热点聚类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得到8个关注度较高的聚类领域(见图4),Modularity Q值为0.5727,Mean Sihouette值为0.4704,表明所分析文献聚类结构是显著的,且各个聚类内部具有较好的同质性。

分析各聚类领域可以看到,国内研究者对城乡一体化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有些学者直接对城乡一体化展开研究(聚类#0、聚类#3),聚类内部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依次为城乡一体化、一体化发展、对策、城乡统筹等,均涉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层面;有些学者侧重于农村视角的城乡关系研究(聚类#1),聚类内部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依次为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关系、农村改革、基础设施、城乡产业、农村发展、农村建设等;有些学者从空间、交通角度对城乡一体化进行研究(聚类#2),聚类内部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依次为城乡客运、城乡公交、城乡道路等;有些学者侧重于研究城市化水平和城乡一体化的关系(聚类#4),聚类内部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依次为城市化水平、社会事业、城市发展、城乡差别等;有些学者侧重于具体客体的研究(聚类#5、聚类#6),聚类内部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依次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业产业化、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劳动者等;还有一些学者侧重于经济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关系的研究(聚类#7),聚类内部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依次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城镇经济、城乡发展差距等。

图4 城乡一体化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2.研究热点演进趋势分析

进一步运用Citespace软件可以做出关键词聚类的时间演进图谱(见图5),其上侧为2007—2017年时间序列,右侧代表近10年来关于城乡一体化研究形成的聚类领域,左侧依次为各领域内2007—2017年高频关键词的演进路径,图中的弧形连线代表两个节点间具有一定强度的共词关系。从整个timeline图可以看出不同研究领域的生命周期和不同时期高频关键词的发展轨迹。对各领域内高频关键词时间演进趋势进行分析后,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研究密集突发期(2007—2009年),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时间节点,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乡一体化展开大量研究,形成了图谱中该时期关键词密集出现的现象,其中主要议题包括城乡一体化、农村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发展规划、城乡客运、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等;第二个时期为研究趋于稳定期(2010—2014年),该时期研究体系趋于稳定,更加注重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热点及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主要议题包括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市民化、要素配置、新型城镇化、城乡社会保障、城乡文化一体化、低收入农户等;第三个时期为研究回落期(2015—2017年),伴随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和理论研究推进难度的增加,以及国家对城乡关系研究的酝酿调整,该时期研究明显减少,主要议题包括新常态、区域发展差异、生态文明、户籍制度改革和产业结构等。

图5 城乡一体化关键词聚类timeline知识图谱

3.新增热点及演进趋势分析

对关键词中的突现词进行分析,可以得到2007—2017年突现强度较大的14个关键词(见表3)。表3中左侧的关键词为右侧加粗标注阶段内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可以反映出当时该领域内新增的研究热点。可以看出,2007—2017年新增热点关键词为14个。按照突现词首次出现时间排序,结合突现词使用强度和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依次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角度对城乡一体化进行研究,该时期的研究开始从农村角度思考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第二个时期是从生产要素、城乡发展规划、城乡融合、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展开研究,该时期的研究较为具体,结合各地经济状况探讨如何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如何进行城乡发展规划,从而更好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第三个时期是从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实现路径等较为全面的角度研究如何实现全域范围内的工农城乡关系的改善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建设等。

表3 2007—2017年突现强度较大的14个关键词

从新增研究热点的角度来看,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后,国内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呈现出“宏观—具体—再宏观”的演进路径,即开始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分析何为城乡一体化及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并开始以新的视角来审视城乡在发展中的关系;继而是着重研究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及深层次问题,并结合具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方式进行城乡发展规划,以实现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城乡融合发展;最后是回归到宏观层面,通过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标体系,探索实现路径,思考如何改善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主要路径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就需要在城乡一体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加深对时代拐点期城乡关系变化的认识,深刻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方面进行新的攻坚研究。

猜你喜欢

聚类城乡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城乡涌动创业潮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基于加权模糊聚类的不平衡数据分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