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学视角下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2018-01-27郭彩琴周恒利

山西青年 2018年24期
关键词:人学意愿现代化

郭彩琴 周恒利

(太原工业学院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08)

哲学与社会科学两大学科的研究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我国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学科主要研究人、文化和价值。三个方面互相影响,而又以人为本,对文化理论和价值理论的研究也是对人理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从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所谓的人类,是以人这种特殊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存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如17世纪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所说:人只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他能感知宇宙的存在,感知自我的生与死。

一、斯芬克司之谜

希腊神话“斯芬克司之谜①”阐述了一个谜语,即什么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一谜语的谜底是人,而在当时却无人知晓。现在看来,它只是揭示了人的外在的复杂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广义上讲,人是动物。但是,人具有优于其他动物的特长和特点。其中最能体现人类优于动物的是人具有意识和社会性。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人从出生至死亡,只是一个有机体,是生物机制作用的结果。人像其他生物一样,没有意愿和目的,人只是一个“物”。但是当人成为自然界的存在物之后,就慢慢具有了其他生物所没有的特性,如主观能动性、意愿、需要等。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把握自然界的规律,确定目标,能够克服困难。正是由于人的主动性、意愿、目的等特性使人不同于一般的“物”,具有了复杂性、矛盾性、特殊性。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帕斯卡尔曾经拿“伟大”和“渺小”进行了诠释这几种特性,他指出:人是伟大的,但又是渺小的。说其渺小,是因为人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是大自然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同大自然界众多物体相比,人的体积、力量、速度均略逊一筹,无法与众多自然界物体相抗衡;说其伟大,是因为自然界的众多物体又无法与人相比,自然界万物不具备人所具有的思想、目的和意志。人凭借其思想,凭借自身主观想象力,可以将自然界万物包容于自己的头脑之中,也可以跨越时间的界限,畅想未来;人具有目的性,可以制定计划,分步骤实现人生愿望;人是有意志的,可以克服愿望实现过程中种种困难,实现成功。

人的复杂性、矛盾性、特殊性还表现在人的意愿、目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和永无止境地更替。人由意愿、目的驱使产生一定的行为,当行为的结束或者告一段落就预示着意愿和目的的实现或者破灭。一个阶段的意愿、目的的消失又会出现新的意愿、目的,呈现出阶段性特点。而人的意愿、目的又是由需要而驱使。关于需要马斯洛做出了介绍,他将需要分为了七个层次,这七个层次依次上升,体现了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人类需要就会由低向高递增的规律。人的需要就是在这种永无止境的、逐次上升的追求与满足的交错中发展。而每一层次的需要都会诱发与其相对应的目的、愿望和行为动机,驱使人为之而进行实践活动,改造着主、客观世界。可见,人需要层次的更替决定着人的目的、愿望、行为动机也呈现出层次性,并且不断进行更新和永无止境的交替发展,而这种更新和永无止境的交替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的行为及行为结果。

正如“斯芬克司之谜”所揭示的人的外在的复杂性,无数仁者智士对其进行了探索,探索之后正如罗素所言,人的复杂性和不可探测行导致了人类最难以研究的还是人类自身。究其原因不得不说是因为人的意愿、目的、需要的复杂性及其不断发展变化、永无止境的更替。

二、人学—21世纪的显学

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成为每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特别是思想家们普遍关注和思考的热点。究竟人自己是什么?如何做人——中国人和世界公民?这些已经成为头等重要的科学和哲学问题。因此,人学应运而生。人学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渊源,又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践,成为了21世纪的显学。

最早提出人学并主张对人进行综合研究的是20世纪初的德国思想家马斯·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人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人文知识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20世纪80年代,人学研究在我国兴起。目前,许多高校(如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开设人学的课程,供学生选修。经过学者们的努力,20年来我国人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人学学会会长陈志尚先生主编的《人学原理》中提出了自己的人学定义:“人学(Hominology)是从外围整体上研究人的特性、人的本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以及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目的等等。因此人学的对象是历史和现实的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正确认识自己,从而自觉地塑造、改变人自己”[1]。

人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分支,是一门正在建设中的综合性的基础学科,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重要的生长点。当前我国无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还是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都是决定性的因素。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对人自己的科学认识——人学作为指导。人学也是教育学、管理科学、领导和决策科学、人才学等等一系列应用社会科学的一个理论基础。虽然在目前,人学正在形成之中,人学概念还不明确,尚未获得比较一致的认识,但会在不断探讨中日趋确切和完善。

三、中国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人是一个内涵最丰富而又最复杂的范畴。近代中国人从血与火的洗礼中走过,充满苦难、受尽屈辱。醒来时,发现自己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于是,许多有识之士在深刻地反省,试图找到一条民族复兴之路。古与今,中与西,有人通过深刻对比,发现是中国的传统影响着中国的发展。传统思维、心理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一切的一切,集中到中国人身上,决定着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因此,有人呼吁:要想改革,走向现代化,必须从人开始,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现代人。尽管“沉睡的雄狮”已被现代化的吼声所唤醒,然而,实现现代化的主体——人,却被旧的观念、思维、意识、行为所束缚,半睡半醒,有的醒,有的睡,这是最令人忧虑的。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发展受社会发展所制约;反之,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归纳为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以生产力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社会形态的更替。而生产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人能力的发展为衡量尺度。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发展史。因此,人的问题渗透在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中国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即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都提出了目标,如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精神文明化、社会和谐化、环境宜人化等等,这些现代化目标都蕴含了人的现代化的因素。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2]。

人的现代化是以人思想观念不断进步以及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为标志,呈现出从传统状态向现代化状态转变的状态,其发展可以经历三个战略:创新战略、提高生活质量战略、素质立国战略,分别可以称为高层次、中间层次以及基础层次三层次。三个战略层次在时间进度上并非是递进依次进行,而是需要同步施行的一体化方案,体现了人的思想观念以及人的素质发展内涵中的三个相互配套的不同层次。虽然每个战略层次所强调的内容以及每个层次解决的主要矛盾不同,但它们构成了中国人的现代化战略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改革相结合,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形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如江泽民同志在讲到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他说:“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在论述党的历史任务时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我们的远大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和人民共享。”习近平同志的中国梦既是国家梦,又是人民梦;即是民族梦,又是个人梦,是“大梦”与“小梦”的统一,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必须仅仅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等等。这些观点完全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立足当代实践,总结过去,着眼未来,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新的应用和发展,对人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同时对人的现代化目标的早日实现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 释:

①在古希腊神话里,斯芬克司是人面狮身的怪物,她守在海边一条通道的岩石上,问每一个过路行人同样一个问题:有一样东西最先用四条腿走路,然后用两条腿走路,最后用三条腿走路,这个东西是什么?回答不出的人都被她吃掉了.英雄俄狄浦斯为民除害,来到斯芬克司面前说:“那就是人.”斯芬克司于是坠海身亡.这就是“斯芬克司之谜”.“斯芬克司之谜”的谜底是人,他提出的是“人”的问题.它留给人们的启示是:如果不知道“人是什么”,人就会灭亡;只有答对这个问题,人才能存在.

猜你喜欢

人学意愿现代化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北人学没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