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初探
——以《中国学校卫生》为例
2018-01-27孙云鹏汤建军李红影
顾 璇,孙云鹏,汤建军,李红影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 安徽蚌埠233000)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种类繁多,但多隶属于科研院所或高校,所谓的“铁饭碗”造成了期刊编辑部及编辑人员缺乏市场和竞争意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纸媒期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期刊出版领域的巨头如爱思唯尔、斯普林格,包括国内的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光学期刊网等纷纷转向数字出版。数字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使得科技期刊的出版形式、传播手段、阅读方式、市场主体乃至赢利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导致整个出版行业面临结构性转变[1]。从众多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集团化出版经营模式由于其具有资源整合方面的强大优势,已被认为是我国科技期刊长远发展的方向。而与此同时,面对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以“小、散、弱”的状态居多,并因受到体制机制制约而很难进行大刀破斧改革的我国众多的传统出版科技期刊社[2]就处于一种瓶颈发展的阶段,固守只会让我们被高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当前我们的竞争对手已不是其他期刊,而是我们自己,如何打败固有的惰性和桎梏,冲破重重压力,走出属于自己的多元化发展道路是众多办刊人不断思索并为之努力的目标。《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从2000年开始即改制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为解决职工的吃饭问题并在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占有一席之地,多年来通过不断创新办刊理念,积极探寻科技期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规律,紧紧围绕学校卫生工作中心开展多项经营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形象。
1 以优质内容打造精品期刊
坚持内容为王,追求品质制胜是办刊所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内容永远是出版物的核心[3]。只有在行业内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期刊,才可能具有科技话语权从而成为有价值的品牌,否则一切后续的出版经营活动都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为保证《中国学校卫生》的编辑质量,编辑部不断加强杂志的编辑策划能力。通过全面衡量和挖掘自身实力,在加大组稿力度、提高编校质量、加强编排策划上下功夫。2013年开始推行定期专家定稿会制度,邀请编委和审稿专家对存在学术争议的稿件进行共同讨论决定。同时利用会议进行选题策划,组织重点稿件,咨询经营管理方面的措施和方法。另外,通过定稿会也加强了编辑人员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增进感情的同时也了解了各位学者的科研课题研究进展,为更好地约到优质稿件提供了便利。近年来,因受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国内 9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投向了国外期刊[4]。为吸引更多优秀稿源,编辑部摒弃了坐等稿件的一贯思想,采取“走出去”战略,派编辑参加行业内的学术会议,主动与高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单位联系,了解本专业的学术研究动态,积极进行约稿、组稿,如 2016年共邀请本刊编委或相关专家学者撰写“述评”文章 10篇、“回顾与展望”系列文章 2篇和“专栏”文章 28篇,获得较好评价。通过多种措施并举,本刊 2015年的综合评价总分升至64.48分,学科排名跃升为第一位[5]。
2 搭建科研合作平台
近几年,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本刊依靠自身具有的资源优势,一直致力于采用成立科研协作组和专家工作室、联合培养研究生、召开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广座谈会等方式[6],在高校与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等基层学校卫生单位之间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在以高校为主体的科研技术支撑平台和以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等为主体的科研现场支撑平台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这一举措使杂志在科研成果产生之前就参与到科研服务工作中去,在编辑部工作“关口前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优秀论文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搭建科研合作平台,既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又提高了基层学校卫生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推动了学科发展;最主要是提高了本刊的影响力,大大增加了基层单位的订阅量。同时使杂志的组稿和约稿更有针对性,做到跟踪式服务、订单式生产,从而获得了较多高被引、高评价的稿件,促进了杂志学术水平的提高。另外,编辑部成员参加课题研究,也提高了编辑人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每年本刊编辑均有文章发表于国内各种核心期刊;通过亲自参与论文写作,编辑也增加了对来稿的甄别和编校能力,促进了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7]。
3 举办学术会议
为提高基层作者的专业水平并扩大杂志的影响力,本刊近年来从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注重实效、改变培训形式、体现学以致用等方面着手,每年均举办“一班一会一论坛”,即一次基层学校卫生工作者培训班、一次学校卫生学术会议、一次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工作论坛,并已形成品牌效应,突出行业特色,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举办“一班一会一论坛”之际,同时召开相对应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广座谈会,沟通课题合作的具体事宜。编辑部在会前进行了精心准备,了解当前学科发展和研究的热点问题,邀请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做学术报告;利用投稿系统和本刊网站、微信平台发布会议信息;杂志社各部门协同合作,为所有参会人员提供最优质和贴心的服务。通过以上措施,近几年每次会议均吸引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读者、作者 200余人参加。学术会议可为编辑提供与作者、读者及时交换信息的平台,能及时了解学科动态及发展前沿,更有效地传播科技知识,同时也是编辑人员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8]。另外,在会上可以方便地对被邀请的专家进行约稿,尤其是专家所做的学术报告几乎无一例外地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成为本刊的述评文章。举办学术会议不但可通过会务费的收取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提高杂志的影响力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4 拓宽办刊渠道,积极服务社会
科学普及和传播是科技出版社重要的社会职能之一[9],《中国学校卫生》始终将立足学科、服务社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动力源,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充分发挥委管报刊国家卫生宣传工作重要阵地的作用。作为一本少儿卫生行业内期刊,《中国学校卫生》一直积极拓宽办刊渠道,在体现期刊特色的同时也扩大了社会影响:一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在卫生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与中国卫生音像出版社合作成立“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健康教育合作中心”,切实以有利于提高儿童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和身心健康为目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项目的合作。二是与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编辑出版每年4期的《学校健康教育资讯》(内部刊物),免费向基层校医和保健教师赠阅,以此途径为本刊赢得了大批忠实的作者和读者。三是积极寻求与相关公司等的合作,印发科学饮奶等学校健康教育挂图,在全国多地配发。
5 促进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为了适应当前期刊发展的需要,《中国学校卫生》近年来在新媒体建设方面也进行了不少尝试并初具成效。2004年建立的期刊网站经过10余年的发展,功能不断得到完善,现具有在线办公、杂志资讯、相关下载、全刊阅览、文献快报等多个版块;日点击量已达到 600余人次,累计浏览量已达 18万余人次。引入稿件在线处理系统,实现了投稿、审稿、退修、录用、退稿等各项日常编辑工作的网络化,极大方便了作者投稿、查稿,并缩短了用稿周期。杂志的全文下载服务方便读者检阅文献,提高本刊物的影响力。
2014年建立了刊物的微信平台,现具有微官网、稿件查询和微社区 3个主要版块,关注量已达2,000余人。微官网为手机使用者提供了更好的浏览体验,提供全文、全刊目录和杂志资讯的在线阅读功能。稿件查询版块可方便作者随时准确快捷地查询自己稿件所处的状态。微社区即移动版论坛,是读者、作者和编辑们自由交流的平台。另外,本刊还提供由专人负责的多客服在线咨询服务,可随时解答读者和作者的各种疑问。同时,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杂志资讯及相关健康信息。
6 开展学生体检
随着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逐步重视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皖发〔2008〕12号)[10]的出台,杂志社依托所具有的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及时成立了学生体检站。体检工作严格实行医师资格认定制度,参加体检的聘用医务人员均交验执业医师(护士)资格证书,确保体检工作质量。通过招投标和细致专业的服务,每年均完成蚌埠市近 10万名中小学生的体检工作。对发现有器质性疾病的学生实行体检结果反馈、告知制度。依靠特有的专业和人才优势,对学校体检报表进行汇总统计,并做出分析报告向教育部门进行反馈。此项工作的开展有力促进了杂志社在本地区的良好发展。
7 投资企业,开展多项经营
作为一本以儿童青少年健康为研究内容的专业学术期刊,学生营养一直是本刊关注和报道的重点内容。杂志社早在 2001年就抓住发展的契机,创办了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公司建立之初致力于研究提高与改善我国广大青少年的营养水平,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一家规模较大、设备先进的营养餐配送企业。主要对大、中、小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的食堂进行整体托管,同时为蚌埠市中小学生及企事业单位集中配送安全的营养快餐。公司的发展目标是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办成全国学生营养餐生产示范单位和全国学生营养师培训基地。公司供应的营养餐严格按照《学生营养午餐营养供给量》[11]的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长发育需求,合理搭配各种食物的配比,使其符合平衡膳食的要求,以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公司成立以来,在“严格管理 质量为本”的经营宗旨下,连续被市卫生监管部门评为“分级量化管理 A级”单位,“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诚信单位”“食品安全示范店”“市文明单位”“市卫生先进单位”;2010年被南京军区指定为部队应急保障供餐单位;2013年被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确定为“公共卫生硕士培养基地”。
8 结 语
科技期刊行业属性明显,如今更面临着数字化转型、体制改革和经济下行的多重压力,依靠传统出版平台已很难生存,但行业期刊同时又具有行业内独特的优势,优化出版产品供给是推进期刊业改革的重要手段。《中国学校卫生》始终以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为着力点,牢记办刊宗旨,遵循专业分工,紧密结合学科发展的方向,并综合考虑不同层次学校卫生工作者的需求,得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面对期刊出版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只有变革才能生存、只有变革才有希望,作为一个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始终坚持以高质量的学术期刊为依托开展多种出版经营活动,虽然也遭遇过失败和挫折,但经过 10余年的发展,现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发展无止境、改革无止境,未来将一直在路上。
[1]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 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67-474.
[2]张维,邓强庭,冷怀明. 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科技期刊的应对措施[J]. 编辑学报,2013,25(2):179-183.
[3]庞静,林琳,徐明霞,等.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的光盘版医学期刊发展现状及策略[J]. 编辑学报,2016,28(3):282-284.
[4]游苏宁. 对中国科技期刊的若干思考[J]. 编辑学报,2014,26(1):3.
[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239.
[6]李红影,袁长江,潘和平. 搭建期刊与科研合作平台的实践探索[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6):561-565.
[7]刘艳玲. 科技期刊编辑参加科研活动对工作的几点好处[C]. 银川:2015年第 7届科技期刊发展创新研讨会,2015.
[8]廖光勇,李春,沈颖,等. 借助学术会议提高科技期刊办刊水平[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189-1192.
[9]李彦雪,曾庆宇. 论科技类出版社的社会职能[J]. 编辑之友,2012(2):28-29,33.
[10]安徽省教育厅. 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Z]. 2008-08-1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学生营养午餐营养供给量:WS/T 100-1998[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