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的评价研究
——以天津市X区为例
2018-01-27郑建辉
郑建辉
(天津大学期刊中心 天津300072)
1 合作的主要动因
高校正以雄厚的科技力量,以及所拥有的技术人才密集、实验设施先进等优势,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地,以及区域产、学、研结合的中坚力量[1]。鉴于以下 3方面因素,促使 X区高度重视与高校合作。
1.1 落实科技型企业发展战略
2010年,天津市全面实施科技型企业发展战略,X区政府率先积极贯彻执行,把与高校合作提到了新的高度。同年,与北京邮电大学签署实质性合作协议,很快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更加坚定了X区与各高校合作的信心和决心。随着教育园区的启动建设,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决定入驻,为其他高校与 X区合作打下了重要基础。这也进一步迫使区政府自加压力,把与高校的合作视为发展的必由之路。
1.2 加快盘活闲置楼宇
随着 X区全面实施城镇化战略和海河教育园的开工建设,大量科研楼宇、商业地产以及工业厂房同步建设。目前有大量闲置楼宇亟待消化,在建面积也相当可观。如果运营得当,这些楼宇将会成为高端产业入驻的载体。反之,有可能造成闲置,成为社会和当地的经济负担。经过反复论证调研,区政府最终选择积极为每片楼宇引入优质的大学资源,成立高校产业研究院,注入龙头科技资源,不断完善研发配套,引导闲置资源变为科技产业空间,目前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
1.3 激活高校资源
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分别培养、聚集了一大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类高端人才,同时积累了一大批可转化的科研成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科研成果还没有转化。如果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充分将这些沉睡的科技资源激活,转化为生产力,将大大提升区域竞争力。
2 X区政府与高校合作的总体情况
2.1 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合作方式
目前,X区与各高校的合作方式主要有 4种:一是购地自建模式,由高校或企业自行购地建设科技园或企业,例如北京邮电大学在当地购置土地3.33,hm2,建设科技园天津分园,已经开始运营,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二是股权投资模式,由高校以知识产权出资,政府或政府协调社会资本以货币出资,例如清华大学化学机械抛光机项目,清华大学将发明专利作价入股,天津市科委、天津市财政局、津南区以资金入股,共同注册公司,并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三是共建科技服务平台模式,例如天津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成立津南分中心,为津南区提供定向成果转化服务;四是共建产业研究院(成果转化中心)。
2.2 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合作进展
在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合作进程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单项成果已经成功产业化。据调查,南开大学津南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科技分园已建成运营。天津大学创新研究院、中德创新创业暨成果转化中心也正在筹划当中。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津南研究院、天津科技大学津南研究院正在筹备运营。
2.3 合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一大批高端人才来到 X区投资创业。据统计,已有2名院士、3名国家千人、5名天津千人、2名“长江学者”、20余名博士落户 X区。搭建起了高水平的创业平台后,一批众创空间正在逐步形成并壮大。例如以大学研究院为龙头,以创客工场为主体,以就业服务中心为补充的 10多家众创空间已经开始运营,从而使一批高端产业正在形成聚集,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抛光机为龙头的智能装备研发区、以南开大学石墨烯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以北京邮电大学CA认证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等都取得了迅猛发展。这也正契合了教育部提出的“深化校地合作与交流,共建就业创业和实践基地”[2]。
3 促进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的关键做法
地方政府与高校共建产业研究院(成果转化中心)的主要目标是推动高校成果产业化,期望促进高校成果定点聚集以及规模化转化。主要从以下 4个方面进行推动和整合。
3.1 资源合一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出高校科技成果大规模产业化需要的5个条件:一是具备产业化基础的成果;二是能够产业化的人才团队,包括技术团队、经营管理团队,如果能够做到合二为一最好;三是要有前期培育资金;四是要有空间场地;五是有高效的服务团队。只有上述 5个方面都具备了,才能更好地为入孵企业提供研发、市场以外的所有服务。这 5个条件中,高校具备前两种资源,地方政府具备第三、第四种资源,而第五种资源则需要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同打造。高校科技成果大规模产业化的关键点就是要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共建共赢。科研成果和科研团队是企业的种子或幼苗;空间场所和资金是土壤和阳光雨露;服务团队是园丁。只要这 5个资源凝聚在一起,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指日可待。高校经过多年科研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第一和第二种资源(科研成果)。X区在与高校合作过程中,当地政府提供5,000,m2以上的场地供高校免费使用 10年,提供1,000万元以上的资金用于投资项目。在此基础上,提供 300万元以上开办费以用于组建市场化的服务团队。这样,5种资源齐备,从而形成高校产业研究院聚集的态势。例如,南开大学津南研究院运营不到一年时间,已经培育引进了 21家高科技企业,引进国家千人 2人,市千人 1人,国家工程中心 1家,成功推动科技成果与王力门集团、中环半导体等知名企业产业化合作。
3.2 协调沟通
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虽然是地方与高校合作共建,但运营主体仍然是学校。X区将场地、资金交给高校使用,本来校方应向地方政府承诺一定的收益,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然而,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高校只能在 3方面对地方政府进行承诺:一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二是孵化企业达到的数量;三是实现税收和产值目标。由于高校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不能接受无法实现目标时的经济处罚,这就要求地方和高校积极协调沟通,在力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对高校进行更加人性化的软约束,通过规定预期性目标,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以提高产业研究院成功的概率。
3.3 制度安排
地方与高校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做保障,X区针对共建产业研究院设计了3个制度:一是确定产业研究院性质,是经过高校正式党政会议批准设立的下属机构。这保证了产业研究这项工作要纳入高校重大事项和发展战略,不会因为人事变动而发生较大变化。研究院负责人由高校任命,这也增强了对高校的约束。二是确定运行方式,即市场化运作。产业研究院从行政上是高校的下属机构,其所有的经济业务由研究院下属的科技公司运转,例如服务人员的聘用,对入孵企业的投资,与社会资本的合作。重要的是,可以以科技公司为载体,申请各级政府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方面的补贴。做到一体两面,虚实结合,既能以高校产业研究院名义使用高校的无形资产,又可利用公司体制实现灵活运营。三是成立管理机构,即理事会和院长会。研究院要成立理事会,是重要的决策机构,研究院行政班子对理事会负责。研究院行政是日常执行机构,管理研究院和科技公司的日常工作。X区和高校分别派人兼任理事和院长,高校成员要超过半数。科技公司仅是平台公司,严格执行理事会和院长会决定,没有独立的决策机构。
3.4 资金管理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校不能将实物或资金用于投资。X区如果将支持资金汇入高校财务账户,高校也不能用这笔钱对科技成果进行孵化投资,前文所述的 5个条件就无法全部实现。为了突破这一瓶颈,X区专门成立了国有公司,将支持资金以股本金形式注入公司,然后将公司委托高校产业研究院管理。虽然公司和资金不属于高校所有,但完全为高校所用。另外,X区的资金是以资本金的形式注入公司,区财政按照资本金额进行管理。产业研究院可以运用公司机制进行聘用工作人员、对外投资、购置必要的办公家具、购买服务等等。研究院可以用这笔资金获取投资收益,滚动发展,同时对入孵项目在适当时机收取一定房租,补贴日常开支,从而为高校建立起了一套灵活、高效的以资本为支撑的成果转化机制。
4 共建过程中应考虑的其他因素
地方与高校合作共建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对以下3个问题重点权衡和把关。
4.1 高校选择
地方政府选择合作高校时,首先,从学校性质上应尽量选择理工科高校。因为理工科高校科技成果会相对更多。其次,高校层次越高越好,最好是综合性的。其三,从距离上考量,合作高校与当地越近越好。
4.2 场地选择
在场地的选择上,一是对于产业研究院在选址上应以 10万 m2以上的工业楼宇为重点对象。这样可以拿出5,000,m2由研究院免费使用,研究院的入驻可以带动整个楼宇升值,从而使整体资金平衡好。南开大学津南研究院在入驻北闸口镇天乐产业园之前,产业园房租为 10元/m2,还处于无人租的境况。南开大学研究院入驻一年后,房租涨至 20元/m2,且带条件入驻。二是选择的工业楼宇最好有多层工业厂房,以满足科技项目的需要,项目研发生产要使用大型设备,对厂房的承重、用电负荷等都有较高要求,应事先考虑周全。
4.3 政策配套
地方与高校合作建立产业研究院,具备了高校成果大规模转化的基础和可能,同时还需要其他配套政策。一是股权投资政策,X区给高校产业研究院的资金对于大型项目来说还远远不够,如仅清华大学华海清科一个项目就需要投资 3,000万元,这就需要用另外的股权投资金进行补充。二是人才激励政策,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3]。科技转化项目成败,首要的决定因素是人才,因此要有相应的人才政策进行扶持,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最好的状态。三是营造宽容失败的环境,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在合作的过程中要营造宽容失败的环境,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5 结 语
地方与高校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还可以带动当地房地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促进当地的居民消费。本文提供了几种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的有益的模式,尤其是合作共建研究院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各方的积极性,同时为地方政府和高校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希望以此为各地政府和高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王强,周凡. 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新型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5-128.
[2]教育部. 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EB/OL]. (2016-07-06)[2017-12-03].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
[3]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EB/OL]. (2017-11-19)[2017-12-03]. http://www.cini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