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和开腹阑尾切除术在治疗穿孔性阑尾炎中的手术效果分析
2018-01-27吕春明朝阳市第二医院辽宁朝阳122000
吕春明 朝阳市第二医院 (辽宁 朝阳 122000)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穿孔性阑尾炎患者采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穿孔性阑尾炎患者82例,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1例。其中,参照组采用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实验组实施腹腔镜治疗,对比2组指标参数与术后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白细胞介素6指标优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术后镇痛、切口感染、术后腹腔积液包裹及置管引流发生比例较低,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穿孔性阑尾炎更具优势,患者术后各项指标参数波动较小,创口感染及镇痛等事件发生比例较低。
阑尾炎是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分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临床中单纯慢性阑尾炎并不多见[1]。作为急腹症的一种,阑尾炎主要临床症状为右下腹剧烈疼痛、早期胃区疼痛、发热等。穿孔性阑尾炎是指病灶炎症情况严重,阑尾出现病理性穿孔改变,这一症状导致阑尾中大量细菌由穿孔处进入腹腔,使患者腹腔细菌含量超标,极易出现急性败血症,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2]。临床治疗穿孔性阑尾炎多采用外科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模式具有极高的临床效果,其切口较小,患者在阑尾炎切除术后的恢复时间较短,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穿孔性阑尾炎患者82例,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41)与参照组(n=41)。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8例。患者年龄14~63周岁,平均(43.9±10.7)周岁。对比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资料,其结果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与参照组均行全身麻醉,参照组采用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取患者仰卧位,于麦氏点做一5cm左右切口,分离患者阑尾并实施双重结扎,切断阑尾后采用荷包缝合法处理阑尾残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引流处理。实验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模式,取患者仰卧位,头低脚高,于患者脐上部开一1cm左右切口,并探入气腹针,充入二氧化碳直至气腹压力达到13mmHg[3]。拔除气腹针后置入戳卡穿刺器,在患者麦氏点偏上方位置做一1cm切口,于反麦氏点处做一0.5cm切口,上述两个切口处分别探入10mm与5mm戳卡穿刺器。吸净腹腔内积液,沿患者结肠找到阑尾,如存在黏连现象需实施分离。在阑尾根部进行双重套扎,应用超声刀实施阑尾切除术,残端可予以电凝处理,冲洗患者腹腔,解除患者气腹状态并予以缝合。在实验组与参照组行阑尾炎切除手术期间,均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实时检测,一旦患者体征参数出现异常需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
于患者术后12h内抽取外周静脉血,经10min离心处理后提取患者血清,检测患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白细胞介素6指标。观察并记录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术后镇痛、切口感染、术后腹腔积液包裹及置管引流等事件。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比组间数据,实验组与参照组术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白细胞介素6指标行t检验方式,采用±s表示。2组术后镇痛、切口感染、术后腹腔积液包裹及置管引流发生情况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数据对比差异性较高(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 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术后指标参数比较
参照组C反应蛋白(8.46±1.42)mg/L,实验组为(6.86±0.67)mg/L,t=6.5249,P=0.0000;参照组降钙素原(14.67±1.96)μg/L,实验组为(9.77±1.26)μg/L,t=13.4654,P=0.0000;参照组白细胞介素6(236.16±41.13)pg/mL, 实 验 组 为(174.41±34.26)pg/mL,t=7.3864,P=0.0000。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在不同阑尾炎手术模式下指标参数,两者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术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白细胞介素6指标优于参照组。
2.2 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参照组术后镇痛8例,占比19.51%;实验组术后镇痛1例,占比2.44%,χ2=6.2439,P=0.0124。参照组术后切口感染6例,占比14.63%;实验组切口感染1例,占比2.44%,χ2=3.9048,P=0.0481。参照组术后腹腔积液包裹5例,占比12.19%;实验组术后腹腔积液包裹0例,占比0,χ2=5.3247,P=0.0210。参照组术后置管引流15例,占比36.59%;实验组置管引流4例,占比9.76%,χ2=8.2891,P=0.0039。分析实验组与参照组阑尾炎手术后情况,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实验组术后镇痛、切口感染、术后腹腔积液包裹及置管引流发生比例低于参照组。
3.讨论
开腹阑尾切除术切口一般为4~6cm左右,以保证手术医师的操作空间和观察视野,由于患者阑尾有穿孔现象,大量细菌弥漫与患者腹腔之中,切口极易受到细菌感染,因此,开腹阑尾切除术后感染发生比例较高,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4]。采用腹腔镜模式实施阑尾切除术,患者切口总长度为2.5cm左右,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痊愈后基本仅为直径不足1cm的孔洞。另外,腹腔镜手术模式中应用戳卡穿刺器实施套管,这一形式能够避免患者切口与阑尾组织和脓液的直接接触,患者切口处细菌数量较低,能够有效避免患者术后感染问题。张高烈[5]在研究中表明,在穿孔性阑尾手术之中应用腹腔镜,医师视野更大,能够充分吸取患者腹腔之中的阑尾组织及脓液,从而避免了术后腹腔积液包裹问题,使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这一结果在本研究中予以证实,腹腔镜手术后患者各项术后不良事件发生几率较低。但是,现阶段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存在一定的局限型,仅适用于发病时间较短、病情相对较轻的手术之中,一旦患者病情较重,腹腔镜手术模式临床效果难以保障。
综上所述,穿孔性阑尾炎患者实施腹腔镜治疗模式,能够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腹腔镜的实验组阑尾炎手术后患者各项指标参数均优于参照组,各项不良事件发生比例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