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的对策研究
2018-01-27王连喜
□ 王连喜
城市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的末端基础。城市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党领导的、党组织引领的社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和组织化,是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意。
一、城市社区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的制度要求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推进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基层党委的领导、党组织的引领,是加快城市社区改革、完善社区治理、实现社区治理目标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保证,党建引领则是实现党组织引领的基本途径。
(一)党建引领是实现党组织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路径
从治理理论与实践的视角看,在中国,不管是哪个层级的治理,都需要解决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这三个问题。其中,治理主体问题居于治理要素的核心位置。
观察当今世界政党政治统摄下的国家治理体系,执政党的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成为三个最重要方面,相应地,政府主体、市场主体、社会主体构成三个最重要的主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政党意志的体现和引领作用非常突出。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统摄、贯穿政府主体、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领导力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根本作用。党在社区发挥领导、引领功能的主要体现是政治、服务和发展三个方面。当然,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必须被赋予一定的形式、通过一定的路径得以实现,并把服务贯彻于政治与发展功能的始终。比如,在政治引领方面,通过价值导引、制度供给、组织保障和能力支撑等功能性引领,通过贯穿其中的服务提供与引领,实现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引领和政治保证作用。
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体现在方方面面和各项工作中。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及反腐倡廉和反腐败斗争,把党的声音、政策、服务等传递到社区治理的每一个角落、传递到社区每一个居民,使社区治理真正能够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共建、共治、共享。
要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社区党建以及党的各项建设的相互支持、配合与促进,靶向和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落实党在社区的领导与执政。另一方面,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双重组织、凝聚、引领、推动,形成“一核”“多元”协同治理、依法治理,从而达到良法善治和谐稳定局面。在此,实现党在社区的领导是关键,党的建设是实施党的领导引领基层治理的基本途径,“多元共治”、良法善治是实现党建引领与社区治理有效结合的良好格局。
(二)党群服务中心是落实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主要平台
党的领导是具体的,党建引领要有平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就是在社区实现党的领导、落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最优平台。截止到2018年7月1日,深圳市在680个街道1039个社区按照“1+10+N”标准要求建立了1050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中心以“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为抓手,集中体现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功能与作用。
1.以党建为引领健全运行机制。按标准、严要求、精细化设立的“1+10+N”三级党群服务中心,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政治引领功能和战斗堡垒作用的重大改革与创新举措,是各个社区“党建+360。”服务联盟的秘书处(中枢),以党支部联合体的形式,统筹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门、相对分散的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精准对接工人、妇女儿童、青少年等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以大联盟实现大服务,打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2.以需求为核心践行服务内涵。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意而能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体验为核心,将党员群众想要的服务和服务中心能提供的服务双向精准对接,把办公室服务和基层社区服务有机结合,让群众触摸得到、感受得到党建联盟所带来的各种实惠、便利。
3.以联盟为载体完善组织架构。以宝安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样本,全市各区构建了三级服务体系。在区层面成立党建、企业、社会救助等十大服务中心,着眼于党群服务、企业人才服务、民生服务等;在街道层面成立党建、政务、企业3个中心,承接区十大中心的服务功能;在社区层面成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面整合各部门在社区的各类机构、牌子、工作力量和阵地资源,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性、多功能的公共服务,使“党建+360。”服务在区、街道、社区三个层级都得到承载和体现。
4.以项目为抓手凝聚党心民心。市、区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基层党群服务专项资金,鼓励基层党组织、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申报党建+项目,形成“360。”项目清单,推送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中心。各服务中心以项目为抓手,不断丰富服务内涵,并根据群众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水平。2017年以来,经专项资金资助的系列党建特色项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效提升了党建引领能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了基层服务质量,增强了居民群众获得感。
二、深圳城市社区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的主要做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持把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探索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瞄准重点,做强街道,区域统筹,抓好新兴领域党建,积累了比较好的经验。
(一)以加强街道党工委建设引领基层治理
街道党工委是联结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的“轴心”,只有街道党工委坚强有力,才能有效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主要通过“赋权”“减压”“优机构”三个方面,把街道做强。
1.“赋权”。以推进强区放权改革为契机,从市里压缩2374名公务员编制充实区和街道,并赋予街道“三项权力”,即对街道正科级及以下干部的任免管理权,对市、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任免征得同意权,对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建议权;同时,将直接面向人民群众、由街道服务更方便有效的各类事项下放给街道,街道党工委的统筹能力大大增强。
2.“减压”。明确街道不负责招商引资等具体经济事务,主要承担辖区基层党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积极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对原特区外常住人口多、管辖面积大、管理任务重的街道进行区划调整,近两年把全市街道由59个拆分为74个,缩小街道管理面积,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3.“优机构”。调整优化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机构设置,内设机构普遍由30个左右精简到6—9个,并设立专门负责党建的部门,使之与街道党工委的主业主责相适应。以罗湖区南湖街道为例,通过街道机构改革,将原有的21个科室及8个事业单位整合为“五部两办两中心”(综合部、党群工作部、民生事务部、平安建设部、发展更新部、城区治理办、公共安全办、网格中心和公共事务中心),并由街道处级干部兼任各部部长,减少管理层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街道党工委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
(二)以抓好新兴领域党建促进基层治理
深圳商务楼宇、商圈市场、互联网业等新兴领域发展非常迅速,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管理治理难题,迫切需要党建工作及时跟进,迫切需要党组织去引导,守住管好这些重要领域。比如,互联网金融领域,据统计,深圳互联网金融平台最多时达1000多家,企业数量和交易规模分别居全国城市第一、第二,违法违规问题时有发生。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到的“善心汇”就有部分业务在深圳。对此,市委主动引领,对新兴领域的基层党建,主要按两种思路推进。第一种思路,坚持以行业带动、龙头带动推进互联网企业党建。行业带动方面,在市互联网行业联合会建立党委,以行业协会为纽带,强力推进互联网行业党组织覆盖攻坚行动,推动会员企业建立491个党组织,并支持党组织班子成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双向进入”。2017年6月还设立了全国首个互联网金融领域行业基层党委--深圳互联网金融行业党委,筹建直属基层党支部57个,全部选配金融机构高管担任支部书记,在党支部均设一名纪检委员,探索“党建+行业自律”新路径,在防范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龙头带动方面,大力支持腾讯、迅雷、珍爱网等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并带动其他互联网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第二种思路,坚持以区域化思维推进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和商圈市场党建。针对逐个企业抓党建抓不过来,党员流动性大,许多党组织建了散、散了建的问题,市委用区域化思维,把新兴领域作为“类社区”,在全市309个产业园区、221座高层商务楼宇、22个大型商圈市场建立党委,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三)以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基层治理
深圳在40年的改革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和挑战。其中,水污染、违法建筑、城中村治理、城市更新等基层治理难题尤为突出。破解这些难题,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从2017年开始,深圳把基层治理的“一线战场”作为检验干部的“考场”,探索开展专项考核,锻造一批硬干部,以硬作风、硬举措完成硬任务,在“老大难”问题上攻坚突破,治水提质、查处违建、城市更新等方面,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治理水平。
三、持续探索城市社区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的策略
社区党组织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应当树立系统思维和整体意识,发挥党建工作的基层引领、整合资源、开放融合的作用,构建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实现党在基层的政治与政策意图。
(一)打造城市社区党建与治理“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社区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造社区灵魂,注重顶层设计,同构党建与治理“命运共同体”。
1.坚持和巩固社区党委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首先,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区域化,实现社区党委全覆盖。在“一社区一党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党委为核心、社区各类组织依法依规充分发挥作用的“一核多元”的基层治理模式。把社区居委会、工作站、股份合作公司、居民小组、小区管理处、业委会、社区内规模以下“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和党员纳入社区党委管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其次,深入推进社区党建标准化,防范空心化。根据社区党建标准化建设意见和标准化体系要求,以“党建工作指引”形式,细化为工作简介、供给主体、对象和条件、方式和标准、工作流程、注意事项、相关材料等具体指南。如以“党代表进社区”为例,其“方式和标准”可以分为接访群众、走访慰问、集中座谈、开展调研、组织接待日等五种形式,其“工作流程”又分为:预告和约访、登记社情民意、受理、反馈、评议等五步。通过党建标准化建设,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让社区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作用得到切实加强。[1]
再次,加强社区党委班子成员的选配和培养。把政治素质好、协调能力强、公道正派、热心服务群众的优秀基层党员干部选拔为社区党委书记。按照“党员认可、群众满意”的要求,注重从社区优秀青年、社区工作人员、“两新”组织和非深户籍党员中选拔社区党委班子成员。加强对社区班子成员的日常教育管理,注重发现和培养社区后备干部,开展基层党务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采取选聘党建专职组织员、指导员等方式,增强社区党务工作力量,夯实党组织在基层的基础。
2.发挥社区党委在社区治理中的统领协调作用。以健全完善社区党组织架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突破口,以重心下移、条块联动、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为内容,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发挥作用为重点,以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为动力,构筑区域内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发挥社区党委在治理现代化中的统筹协调作用。
首先,建立健全党群共建机制。在社区党组织体系架构上,遵循区域统筹协调的理念,突破传统组织界限,把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实行不同管理的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型的党建共同体,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大包容的社区基层组织体系。推进社区治理结构标准化,建立健全以社区党委为领导核心,居委会、工作站、股份合作公司、群体组织、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驻社区单位等积极参与、职责明晰、有序运转的治理架构。通过党群共建机制良好运作,“一核引领、多元共治”,共建共享,使社区各类主体功能定位准确,各司其事,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其次,吸纳选配社区“兼职委员”,扩大覆盖面。吸纳社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社区民警中的党员等担任兼职委员,鼓励市、区党代表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党员担任“兼职委员”。“两新”组织党员较多的,选配“两新”组织党员为党委委员,更好地吸纳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兼职委员”参与社区党委召集的社区重大问题研究、讨论,并负责组织协调本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协助落实有关工作任务,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管理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再次,构筑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社区党委与驻社区单位签订“共建共治共享协议书”,推行社区服务项目认领制度,落实日常沟通和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实现社区党委与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大事共议、实事共办、难事共解、资源共享”。将“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工作机制向社区延伸,社区党委指导和帮助群团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牵头整合社区党群组织力量资源,丰富党群共建具体形式载体,做到“组织一体设置、工作一体谋划、制度一体完善、活动一体开展”。发挥群团组织作为党组织联系群众桥梁纽带的作用,党群组织联动开展社区群众工作,引导社区工会、共青团和妇女组织广泛深入联系服务辖区各方面职工、青年和妇女群众,协助社区党组织发现和培育社区各方面工作人才。
最后,发展培育社会组织,发挥社区新兴组织作用。社区党委依托社区资源和人才优势,注重培育、扶持、发展服务性、公益性、慈善类社会组织;协助配合辖区内“两新”组织建立党的组织,引导“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增进社区组织与辖区非公企业的沟通、协调、合作,促进社区内劳资关系和谐。从政策保障、孵化载体、监督管理等方面入手,指导和推进社区内非营利性、公益性、服务性和互益性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合作开展社区管理和服务群众工作。
3.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顶层设计必须先行。通过完善社区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组织设置创新、方式方法创新等体制机制层面的顶层设计,发挥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首先,构建社区党建的四级联动体系。所谓“四级”包括市委、区委、街道党工委以及社区基层党组织。通过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区委“一线指挥部”、履行第一责任,街道党工委“龙头”、履行直接责任,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履行具体责任。将每一个层级的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通过系统谋划,使得整个社区党建的工作系统链条上下贯通,有效发挥社区党建的领导作用。[2]基层党组织采取两种方式设置:“一是阶梯式设置。可以按照社区、块区、楼组分别健全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形成社区、块区、楼组三级形态。尤其要大力加强楼组党建,推动楼组自治,唤醒沉睡的邻里空间,开发楼组资源,培育睦邻楼组文化,实现楼事共议、楼务共管的自治氛围,促进邻里共同体的形成。同时加强楼组与楼组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建立楼组长协会、楼组联谊会等平台。二是兴趣型设置。以‘兴趣爱好相同、专业特长相近、居住地点相连’为原则,设立特色党支部或党小组,营造兴趣共同体,发挥专业优势,提供志愿服务。”[3]
其次,拓展区域化党建形式。通过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落实“双报到”、“双报告”制度,打造多层次、扁平化、融合式组织平台,把区域内关系互不隶属、层级高低不同、领域多元多样的各类党组织连接起来、统领起来,建设好社区党建服务站,在组织融合、感情契合、资源整合中实现各类党组织的共建共驻共享,提升党对社区治理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能力。[2]通过区域党建引领的作用推动社区协商,自下而上地形成自治议题和自治项目,最大程度地激发基层社区活力。
再次,创新“支部+”党建模式。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出现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网络媒体等新兴领域,加强这些新兴领域的党建,把基层党组织有效嵌入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经络。坚持人在哪里、党员在哪里、党的建设就推进到哪里,深化“支部建在楼上”,创新组织设置,扩大“两个覆盖”,织密党的组织网络,努力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2]让党建切实引领社区治理,起到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4.强化核心价值观导引,塑造社区精神。社区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构成。强化价值导向,塑造社区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以此增强社区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一要营造社区精神文明的和谐氛围。社区可以借助在重大会议召开或重大节假日的契机,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宣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社区微信公众号、社区电子屏幕或者横幅标语等,打造生活共同体、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使一批优秀居民成为社区“名人”,让一批感人事迹在社区传扬。通过对好人好事给予宣传、报道与表扬,让行善成为一种光荣、一种时尚,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水滴石穿般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
二要打造社区“文化生态圈”,吸引居民在各种活动中提升自身精神文明素养。社区可创设社区棋牌室、文艺室、书画室等活动场所,或者修建集休憩、娱乐、活动于一体的社区文化广场。通过楼院文化、广场舞文化、书法艺术、影视文化以及编排文艺晚会等活动,让居民走出家门、走出楼院,融入到社区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中来,提升居民的文化精神境界。[4]
5.核心引领与多元共治协同,构建“社区命运共同体”。在党建引领下,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主动自我管理,建立居民生活共同体逐步培育自治氛围,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社区活力。着力引导居民构建一批熟人社区。建立熟人共同体,将陌生人变为熟人。通过在楼栋、院落建立居民小组和各类兴趣组织,开展“社区邻里节”等活动,增加交往频率,拓展交往渠道,形成熟人社区的氛围;建立情感共同体,由熟人变为家人。社区各类组织之间、居民小组与居民群众之间,通过互助协作培育社区温情,通过参与公共议题找到利益共同点,增进社区信任,营造温馨社区大家庭;建立自治共同体,由家人变为主人。通过多种参与渠道引导居民关心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建立具有约束力和激励功能的居民公约,逐步提升社区责任感,最终以主人翁的心态,形成牢固的社区认同和归属感。[5]社区内共同体的生成过程是一个社区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过程,也是治理能力提升的过程。
(二)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履职能力
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履职能力,除了有好的理念、愿景、设计等,还必须有好的方式路径。在社区治理中,服务与协商是提升党组织履职能力的有效方式。
1.创新党建引领的理念与方式。领先理念方面,社区党员应当积极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协商当中,通过党员的榜样作用与示范效应推进民主参与和社区自治。导向理念方面,强化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协商事务的引领与导向作用。在社区事务的协商进程当中,社区党组织应当采取先进理念、先进组织的有效引领方式,避免强势集团、境外意识形态、宗教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与渗透而使社区公共决策出现偏离“公意”的可能情况。自建理念方面,加强对社区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提升其参政意识与参政能力,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权威性;社区党组织应积极在社区治理与公共事务协商当中发挥自身的引领、协调作用,提升社区党组织的内在凝聚力与外在影响力;推进社区基层党组织思想理念与组织架构的现代化建设。
2.创新党组织服务方式。针对当前社区开展党建工作和群众工作力量不足,党组织和党员存在“行政化”、“无形化”的问题,社区党委要创新服务群众的方式和平台载体,将党员干部队伍和工作力量全面推向社区,全面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群众,提升服务群众实效,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首先,整合社区服务阵地。整合社区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服务阵地平台,在社区党委领导下,为群众提供服务。规范社区服务项目遴选等日常管理制度,推行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便民利民原则,鼓励驻社区单位结合实际参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帮助改进社区基础设施条件。推动驻社区单位向社区党员群众开放党员活动中心、图书室、阅览室、文体设施等,打造开放式阵地平台。
其次,丰富服务群众形式。广泛开展扶贫济困、助学奖教、美化环境等形式多样的公益慈善活动,依托托管中心、家庭服务站、儿童“四点半学校”、老年人日间照料、图书阅览、心理咨询、党员远程教育等开展敬老爱幼、家政服务和党员学习教育管理,组织社区“道德讲堂”、“摄影书画展”、“文艺表演”等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反映群众意见,解决邻里纠纷,化解不稳定因素,努力协调邻里关系、营造社区和谐环境。加强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完善提升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做到一岗多能、一员多责、多网多岗合一、条块相互协调,引导带领社区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服务。
再次,推行服务实效由群众评议。“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发展为导向,以品牌建设为抓手、以资源整合为依托,“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需而为”,打造“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民生服务圈,针对社区各类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立足惠及全辖区群众。同时,由社区党委主导,以居委会为主要平台,建立健全社区居民需求调查、服务评价和反馈机制,定期不定期邀请党员代表、居民群众代表、驻社区单位代表等,对党群服务中心提供服务情况、社区工作计划完成情况、重要服务项目落实情况、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履职情况及其他重要事项进行民主评议,不断提高服务效率水平。
最后,推进“五进社区”探索。继续推进市、区委委员进社区“常态化”、各级党代表进社区“制度化”、机关在职党员进社区“经常化”、党员志愿者进社区“规范化”、党群工作者进社区“联动化”。同时,推进各方工作力量下沉社区,服务社区、凝聚人心,主要包括区委委员、党代表、党务工作者、党员志愿者、退休老党员、机关在职党员、工青妇组织、社会组织等,以推进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把党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入推进机关在职党员进社区登记、参加社区服务制度。在职党员比较集中的社区,鼓励在职党员实行自主管理、组团服务。运用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宣传栏、党建微博等平台,开辟“微心愿”专栏,鼓励居民群众以贴纸、留言等方式公布个体需求,引导机关在职党员主动认领和帮助完成居民群众的“微心愿”。鼓励机关单位党组织与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合作开发服务项目,扩大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群众的渠道。注重整合力量、统筹安排,切实减少社区负担。推进党员志愿者进社区“规范化”,社区党委牵头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引导社区党员、机关在职党员、定点联系社区的各级党代表和党员领导干部等,按照自愿原则登记注册成为志愿者,根据群众需求和党员志愿者数量、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依托党员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提高党员志愿服务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水平。鼓励社区与专业志愿服务组织合作,建立“党员志愿者+社工”联动机制,增强党员志愿服务的活力。
3.创新民主协商形式,实现协商有序畅通。“在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协商民主实践,有利于促进公民民主政治文化的培育与发展,并能够有效的推动社会公正。”[6](P163)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普遍建立党组织主导下的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三会”制度,建立自下而上的自治共治议题形成、项目实施、效果评估机制,在党组织领导下依法依规开展主体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科学的基层协商,在协商中落实问计问需问政于民,在基层民主实践中生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发展社区协商民主,一是要做到协商内容的广泛性,建立不同层次、不同渠道、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协商平台,将经济社会发展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党政政策在社区的落实等纳入民主协商程序,增强协商的针对性;二是要做到协商主体的包容性,根据“意见”要求,社区利益相关方都可以作为协商主体,只有将利益相关方都纳入协商民主议事框架,协商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整合社会资源的作用;三是要拓展社区协商形式,根据社区实际情况,探索社区居民议事会、党政联席会、社区圆桌会议、社区听证会、社区评议会等多种协商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商议事活动;四是要建立健全协商程序机制,完善议案提出、议案公开、协商过程、成果运用等运作程序,建立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负责、各类协商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协商工作机制,提高社区协商的层次,建立健全街道办事处与社区自治组织、居民之间的协商联动机制,扩大基层协商民主范围,不断增强协商民主效能。[7]
(三)形成城市社区多元依法治理工作合力
社区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公众积极性,形成社区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
1.优化体制建构,加强组织意图渗透。面对影响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构建与新时代社会治理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强化主责主业,构建以“三个公共”为核心的街道职能体系。明确街道加强党的建设、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监督专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指导基层自治、维护社区平安等各项职能。调整优化街道内设机构,完善社区党建体制,推动街道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基层党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以及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环境上来。[2]
2.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形成系统合力。发挥社区党委和委员会的同步联动效应,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工作站为主导、居委会为主体、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社区治理架构。发挥各类社会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坚持党建带群建,推动组织联建、队伍联育、项目联办、成效联考;坚持党建促社建,重点培育扶持生活服务、公益慈善、文体活动、专业调处等四类社区社会组织,聚焦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服务事项,引导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参与治理、联系服务群众,有效延伸党的工作手臂。实行双向进入、三方联动的管理机制,在各个组织之间,以社区党组织为中心,吸纳社区自治组织、政府派驻机构、物业公司和驻社区单位负责人进入社区党组织任兼职委员,适当分配一定工作,引导各方参与社区建设与治理。在此基础上,整合各方资源与力量,实现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多方联动。[7]
3.构建完善的社区治理法治体系。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也是秩序的基础性保障。完善社区法律体系、严肃执法行为、构建法律工作队伍,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新要求。在社区治理实践中,不论是在中央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立法滞后和立法不足等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以党委、政府的政策文件替代法律法规,导致社区治理过分依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政策文件。健全社区法律体系,填补立法空白,做到社区治理有法可依;完善社区法律工作队伍,推进法律进社区、下基层,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引导社区自治公约等民间法的制定,并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国家法与民间法的有效对接;严肃法律执行,确保行政执法和司法公正,让居民感受到法治的公正严肃,使社会公平正义在法律监管下得到保障。[7]推动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在理念、平台、机制等方面的全面对接,加强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一体化推进,整合社会资源、推动社会参与,努力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通过构建社会力量整合机制,开展区域共建共治共享等途径,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社会治理社会化合力。
(四)整合基层组织协同共治的资源基础
社区治理中党建引领,还应该有良好的、有力的保障体系作支撑。力争通过整合基层组织协同治理的资源基础,并贯穿于制度与智能的武装,打造铿锵有力的专业化基础治理队伍,才能够使社区治理水平大大跃升。
1.完善制度规制,做到能执行、易操作、可考核。抓实过程督导,成立区委党建巡回督导组,建立“月检查、季点评、年抽查”制度,每年对各层级党建工作进行全覆盖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强化结果督导,完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有机结合的党建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分类考核、动态调整、科学运用,确保党建工作有考核、有交接、有问责,从制度上保障党建工作有序高效进行。构建网格化社会化的综合管理平台。以网格化综合管理中的责任网格为基准,科学设置管理网格。健全多渠道、全领域、各环节的问题发现、资源调配、分类处置、监督考核等闭合机制,把网格打造成为落实管理责任、实现精细管理、有效整合资源、精准高效服务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2]
2.提高社区治理智能化水平。一要充分应用大数据资源,通过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的水平和层次得以提升,让社会治理过程更为科学、智慧和优化。二要实现社区治理精准化。各类治理主体可以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数据信息变成活的社会治理要素,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以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进行精准分析、精准施治、精准服务、精准反馈。[8]三要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同步推进“智慧党建”,与城市治理过程中的大数据运用、人工智能发展有机结合,健全社区通市、区、街党建信息管理服务系统联通,在上级与下级、党组织与群众、可享资源与资源需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形成区域互动、数据共享、信息互联,实现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服务深度融合。
3.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基层干部队伍。不断健全选、育、管、用制度体系,通过选优配强、强化履职、从严管理等过程管理方式,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善于引领科学发展的骨干队伍。一是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结构,全面提升各项考核指标,全面从严把握人选标准,提高专职副书记配备率、人选吻合率。通过系列党课形式,立规矩、教方法,全面有效地提升基层骨干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采取理论知识学习与基层经验交流相结合、专家课堂讲授与小组分类讨论相结合、集中普遍轮训与高校高端培养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切实有效提升基层干部履职能力。强化对基层干部履职过程的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创新社区干部培养模式,选派优秀社区干部到中心城区的先进社区挂职学习,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全力打造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基层骨干力量。三是从严“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现场观摩活动、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党员公开承诺等基本制度入手,切实发挥基层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群众的生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