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中隐喻的语言特征及英译策略❋

2018-01-27刘瓅莹陈嘉彧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喻体内经黄帝内经

刘瓅莹,陈嘉彧,陈 骥

(1.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 611137; 2.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 611137; 3. 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成都 611137)

《内经》代表了中国先秦之前的中医理论水平和医学成就,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内经》英译事业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历史潮流推动的必然结果。《内经》语言精准达意,寓意深厚,医理的内涵常表达于大量隐喻(metaphor)之中。隐喻的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家丰富的语言表达力,也体现了先人独特的认知思维。如何使用精准的外文语言对这些隐喻进行意义对等的翻译至关重要。本文立足于《内经》原文中的大量隐喻现象,以名家《内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同时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探析《内经》中“隐喻”翻译的内涵体现,进一步探讨中医古籍的翻译策略。

1 《内经》隐喻观的启蒙

“取象比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起源于《周易》,是《易经》和《内经》特有的意象思维方式[1],其思维过程与现代意义上的隐喻不谋而合。《内经》是“取象比类”思维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体系中的应用典范,其中的隐喻富有典型的中医特色。

1.1 取象比类和隐喻

取象比类是我国古代先哲用于研究未知抽象事物的思维模式,又称“援物比类”“假物象形”等。顾名思义,即通过观察“象”然后与“类”之间寻找共同特征,以“象”代“类”之义。古人所取之 “象”,为肉眼可以看见或感官可以感知的天下万物之属性;“类”一方面指对事物的综合归类,另一方面指事物的相似或相同。“比类”就是经过认知者提炼比较后,对事物相似或相同属性的抽象归类及综合[2]。隐喻是指将2种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含蓄、婉转的表达或映射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语言行为[3]。取象比类与隐喻在认知结构要素、认知媒介上都是相通的[2]。因此,笔者认为中医常用的“取象比类”思维方式从语言学角度讲就是我国古代隐喻的体现。

1.2 《内经》中隐喻的源流

“取象比类”最早源于《周易》。《易传·系辞上》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意思是说,人通常会依据所观察到的万物,而推导出规律性的认识。由此《周易》创建阴阳八卦学说以概世间万物规律,是为“大道”。《内经》与《周易》同源,是《周易》在中医应用上的延伸,其共通的思想便是“取象比类”。《内经》中明确提出“比类”的思想,如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 “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素问·示从容论》)共9处。同时,《内经》在“取象比类”思想基础上提出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形成独特的隐喻体系,其同源于《周易》又异于《周易》。

2 《内经》隐喻的特征

《内经》中的隐喻作为语言工具,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也是一种基于古代“取象比类”思维影响下的思维模式。一般来说,隐喻由“本体”(tenor),也称“话题”(topic)“喻体”(vehicle)和“喻底”(ground)三部分组成[4]。在《内经》中,由于其特定的中医历史文化背景,其隐喻各组成部分运用鲜明的中医“天人合一”思维及哲学“取象比类”思想,而具有直接描述和解释人体正常的生命功能,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指导治疗原则,构建中医的基础范畴、核心概念和隐喻模型的功能[5]。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以隐喻的三部分对《内经》中的隐喻进行深入的探究。

2.1 本体特征

在《内经》中,本体主要指中医学各方面的内容,包括病理、病象、治则。同时由于中医思维受古代哲学的影响,本体中常包涵哲学性内容,喻于中医的“病理、治则”中。从本质上说,病象类术语是以形象的事物互喻,或者说用具体说明具体,而病理和治则类术语是用形象的事物喻指抽象的概念,即用具体说明抽象[6],其中不乏哲学性内容。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水为阴,火为阳”,其中“阴”“阳”即为本体。最初“阴”与“阳”指山丘的北面和南面。后将这两个概念应用于中医理论体系中,使其抽象化。“阴”是有形的,具有寒凉、向下的特性。“阳”是无形的,具有温暖、向上的特性。“阴”“阳”的特性分别与“水”“火”的特性相似,因此将“阴阳”隐喻“水火”。《灵枢·水胀》有:“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女子腹中包块为本体,石为喻体,二者都坚硬而有形,因此将女子腹中之病理包块隐喻为石瘕。

2.2 喻体特征

人类往往运用“喻体”即人类可以具体感知的宇宙万物,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与宇宙万物属性进行比较归类,进而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在《内经》中,喻体可以被分为自然象、社会象。认知喻体是了解隐喻含义的第一步,只有挖掘喻体的特性,方可进一步了解本体特性并认知疾病。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将心系统隐喻为“君主之官”,“君主之官”即为喻体,强调了心系统功能的重要性。

2.3 喻底特征

理解隐喻在于发现跨范畴的“相似性”,即喻底。隐喻赖以存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千变万化的,但总体来说存在着两种相似性,一是感官相似性,二是超感官相似性[7]。前者是指基于视、嗅、听、味、触等感官所获得的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似性,后者则是借助人们的抽象思维概括而成的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似性。《内经》中认知隐喻是必不可少的思维过程,古人称“应象”。“应”,即对应、响应。对“喻体”(物象)和“本体”(病理生理现象)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结论方为“应象”。《内经》中的隐喻通过各种相似性构建联系即表明喻体特征又表明本体功能。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者土也”,万物从土而出,而脾为运化水谷精微以养五脏,因此此句将脾喻为土。

3 《内经》隐喻的翻译策略

目前海内外较有影响力的《内经》英译本为由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在1982年出版的美国学者Liza Veith翻译的TheYellowEmperor’sClassicofInternalMedicine,以及国内由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在2005年出版的李照国主译的《黄帝内经· 素问》。同时较新的译本还有Paul Unschuld(文树德)《素问》的评述译本HuangDiNeiJingSuWen:VolumesoftheHuangDiNeiJingSuWenProject:AnAnnotatedTranslationofHuangDi′sInnerClassic-BasicQuestions(2011)和罗希文编写全篇并全译前章的IntroductoryStudyofHUANGDINEIJING(2009)。

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显而易见的是以上4位翻译家的译本各有特点。李照国主要借用西医词汇,采用音译与注释的形式;罗文希较重视词汇的选择;Liza Veith则多是直接意译,较少保留《内经》原有名词;Paul Unschuld 在4位翻译家中最重视原文,其译本多音译,句式结构也最贴近《内经》原文。

《内经》中的隐喻以“三要素”(本体、喻体、喻底)为基本结构支点,加之传统“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形成了既具有修辞性又有思维性的语言特色。这种语言特征使《内经》翻译既要注重语言形式的转换,也要注重中医思维的传达,故基于《内经》的语言特征提出以下三点翻译策略。

3.1 类比推理,本体补偿

中医语言有大量病理治则类隐喻,大部分是由中国古代哲学等理论类比推理得来,因此本体认知都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及明显的心理相似性[8]。这种本体概念无法进行单纯直译,现今学者常用音译代替,如“Qi”“Yin”“Yang”等。但如此翻译本体,很难使读者对文意产生推理和关联,因此采用文内增译的方式可以加强读者对文章的认识。

例1:原文: 地为阴,日为阳(《素问·阴阳离合论》)。

Veith译:It is said that Heaven was created by yang (the male principle of light and life), and that Earth was created by yin (the female principle of darkness and death)[9].

例2:原文:阴阳结斜(《素问·阴阳别论》)。

李译: (When pathogenic factors are) stagnated in both yin and yang[10].

分析:上述2例中,括号中的内容就是对音译之“yin”“yang”进行的补充翻译。例1中的阴阳被隐喻为“地”和“日”,例2中的阴阳被隐喻为病理因素。如果只音译为“yin-yang”不增译就易造成误解,因此李照国和Veith都进行了具体的扩充解释。

例3:原文:开鬼门,洁净府(《素问·汤液醪醴论》)。

李译:[The therapeutic methods for] opening Guimen (sweat pores) and cleaning the Jingfu (the bladder) can be used [to eliminate the retention of fluid][10].

Veith译:One should restore their bodies and open the anus so that the bowels can be cleansed[9].

分析:此句中体表腠理被暗喻为鬼门,膀胱被暗喻为净府,2个译本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鬼门”和“净府”的翻译。李照国采用直接音译再补充翻译,Veith则直接意译。首先,鬼门和净府为中医学中的特殊名词,音译更能保留其中医特色。其次,括号内的补充内容翻译直白简洁,能使外国学者明确其含义,因此笔者认为李本更为恰当。

3.2 精确描述,喻体直译

《内经》中,作者常用以人类基本认知的宇宙万物作为喻体,用于描述抽象化本体,其目是使读者通过已熟知的概念对抽象概念进行认知。因此,笔者认为直译喻体可以保留喻体特征,精确还原本体形象,同时又可保留中医特色文化。

例4:原文: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素问·阴阳别论》)。

Unschuld译: If it is muddy, then hard and soft are not in harmony; the (movement) of the conduit qi is interrupted[11].

分析:此句的本义是阴气独盛则寒湿偏盛。阴阳二气则会刚柔互不调和,经脉气血就会败绝。淖,烂泥,泥淖。阴气被隐喻为“淖”以形容湿盛的状态。文树德将“淖”直译为“Muddy”,简单明确地译出了阴盛湿困的特点。

例5:原文: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Unschuld译:As for the stomach, it is the sea of water and grain; it is the great source(supplying) the six palaces[11].

分析:词句中将“胃”隐喻为“水谷之海”,强调了胃的收纳腐熟功能。文树德将“水谷之海”直译为“The sea of water and grain”,精确地还原了本体形象。水谷入口后都要进入胃中,经过脾气的运化变为精微物质以供养人体其他组织器官。

3.3 重视文化,喻底意译

喻底的翻译旨在使喻体和本体之间达到最佳关联性。文化的空缺和错位是语言之间存在的普遍现象,翻译中往往注重保留文化意象的深层含义而丢失其表层含义[12]。《内经》作为中医典籍,其中包涵许多中医理论特有的概念,在翻译时找不到合适的英文替代词,倘若一味保留原文的语言特征,往往使读者找不到关键线索,不能达到最佳认知和理解。因此适当修改源语,合理意译,提高读者认知度方为上策。

例6:原文: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素问·上古天真论》)。

Unschuld译: I have heard, in high antiquity there were true men. Such was their life in the Way. Hence, they were able to achieve longevity, in correspondence with heaven and earth. There was no point in time when [their life could have] come to an end. Muscles and flesh were like one. They stood for themselves and guarded their spirit. They exhaled and inhaled essence qi[11].

罗译: I heard that there was a sort of Spiritual Men in remote antiquity who could manipulate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master the Yin and Yang, breath the Vital Essence[13].

分析:“上古”一词中,“上”即是暗喻时间久远,文树德将“上”直译为“High”。笔者认为有不妥之处。“High”一词在英语中,很少用于形容时间。因此从文化差异看,此处应该意译。罗文希将“上”译为“Remote”。“Remote”代替了原文中“上”概念的隐喻意义,强调了时间的久远程度。

例7:原文: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Unschuld译: When essence and spirit are guarded internally, where could a disease come from[11]?

分析:从“守”可以看出,古人精气和神气喻为“我方”,“疾病”喻为“敌方”。“精神”与“我方”的喻底即为共同抗邪。因此文树德根据西方的语言习惯将“守”字意译为“guarded”,使读者直接感受到“精神”的抗邪功能。

4 结语

在《内经》中,古代先哲受“取象比类”思想影响,用隐喻来表达复杂的病理生理现象及抽象的疾病原理,形成了独特的、约定俗成的中医隐喻思维。因此在翻译《内经》中的隐喻时,准确把握其中医思维和哲学思想指导下的本体、喻体、喻底特征尤为重要。以“三要素”(本体、喻底、喻体)为结构点,以中医思维和哲学思想为线,以点成面,才能坚守翻译中信、达、雅的原则。

猜你喜欢

喻体内经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喜马拉雅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