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9+5”方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2018-01-27朱娅

中国农业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南京农业大学学分理论课

朱娅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的要求,南京农业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或简称“思政课”)共设置四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3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6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3学分;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从2005年到2015年,四门必修课的14个学分中12个学分是理论课时,2个学分是实践教学学分;“基础”“纲要”“原理”课程全部是课堂理论教学,“概论”课程有4个学分的理论教学和2个学分的实践教学。

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思政课实施了“9+5”课程方案的综合改革创新,到2017年7月对2015级学生中实现了一轮教学改革实践。“9+5”课程方案,是指在2005年方案中(下简称“2005方案”)四门必修课14个总学分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把学分在每门课中进行了重新分配,理论教学共9个学分,实践教学共5个学分,理论教学由原来的12个学分减少到9个学分,实践教学由从原来的2个学分增加到5个学分。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的背景

“2005方案”实施10多年来,有一定的成效,但是这10年中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济增速减缓进入新常态,民众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强烈、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球性问题加剧等,加之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现时代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这些对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国家非常重视加强思政课建设。

(一)国家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

2013年8月19日,中央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要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8·19讲话”为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工作的方向,提出了工作要求和目标。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为切实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全面推进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作了全面部署。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亟需进行变革

信息化,加之全球化及市场化,带来了一个价值多元、高度流动性、多中心、无权威、不确定的世界,这些对思政课提出了挑战。一是于“慕课”“微课”“云课堂”“翻转课堂”之类的新技术教学应用给思政课带来了新的认识方式、论辩方式和话语方式。二是由苏东剧变等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转向带来某种程度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失落冲击了思政课育人效果。三是后喻文化时代的来临使得教师的信息获得在许多方面落后于青年学生。反观思政课教学状况,一些教师不擅于接受新技术、不注重知识更新、不主动了解学生心理,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不同程度落后于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与需求模式的发展,因而以教师为主体开展思政课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和体制上的全面改革创新是当务之急。

(三)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思政课的教育指向“在于内化素质,外化行动,落实实践”[2],所以,思政课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手段以及评价方式等有其特殊性,与专业实践相比更具人本性和开放性,与一般社会实践相比更具科学性和发展性。思政课实践教学可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做事,增强战略眼光,提高情感辨认能力,培养其自信心和责任感,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和改革力度与我校推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行不悖。

(四)教材内容以及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

自“2005方案”实施以来,曾多次对四门思政课的教材进行与时俱进的修订,及时实现十七大、十八大以及历次全会的主要精神“进教材”。而且四门课程内容比重发生了变化,即充实了“纲要”和“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对 “概论”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概括与提炼,比如,2008版“概论”课教材共有15章,2015版“概论”课教材精炼为12章,把2008版教材中的四章内容进行了精炼与合并。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的主要措施

2015年春,学校修订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借此对思政课开展了综合改革创新。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编制和实施“9+5”课程方案,构建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设计研究性专题教学、创新多样化实践教学,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和育人功能是思政课方案调整的重点和亮点。

(一)“9+5” 课程方案编制

思政课四门必修课的课程方案编制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编制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方案编制涉及各课程的学分,各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14个必修学分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课程排列顺序。“9+5”课程方案调整后的课程学分分配为:“基础”课3(2+1)学分,“纲要”课3(2+1)学分,“概论”课5(3+2)学分,“原理”课3(2+1)学分。如此,理论教学共9个学分、实践教学共5个学分,理论教学由原来的12个学分减少到9个学分,实践教学由从原来的2个学分增加到5个学分。课程开设顺序为:“基础”课在大一上学期开设,“纲要”课在大一下学期开设,“概论”课在大二上学期开设,“原理”课在大二下学期开设。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9+5”课程方案基本架构下,如何让5个学分的实践教学得到充分利用并真正发挥育人实效,是思政课新课程方案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关乎“9+5”课程方案改革的成败。我们立足于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精神实质,设计并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框架体系。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优化整合,实践教学是理论教育的必要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围绕思政课教学目标而展开,内容上要避免泛化和与课堂教学相脱节。二是制定四门课的实践教学大纲,包括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学对象及选拔方式、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基本模式设计、教学要求、考核办法、实践教学的条件和保障等内容。三是四门课的实践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要各有区别、有机协调。“基础”课以道德实践为主题,实现有效的入学教育帮助学生适应大学新生活;“纲要”课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屈辱史和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利用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史紧密相连这种独特优势,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走访、口述史的调查与访谈、历史景点的摄影比赛;“概论”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可根据本年度国家政治生活的重点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确定年度实践主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开展校内外调研走访;“原理”课着重提升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品读经典”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为主要阅读文本,以学生组建“读书小组”为组织形式。

(三)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在“9+5”课程方案建设中,构建了线上线下、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一是课程教学提倡采取研究性专题教学,思政课内容庞杂,有限的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知识背景和研究领域,研读教材“破其卷、取其神”,回应学生关注的学术热点、社会热点以及理论困惑,积极重构教学体系,实现教材体系向专题教学体系的成功转换。二是实践教学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根据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园内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这是思政课课程体系中重要的构成部分。三是网络教学应用“QQ教学空间”“微信群”“微信公共号”等信息化教学平台,还探索开发“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微课堂”等网络课程,在部分课堂试行“翻转课堂”,这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的辅助载体。“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联合互动,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对象都实现了“点”“面”结合,着实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以及针对性。

(四)多样化教学方法综合使用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南京农业大学积极探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内外教育教学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专题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影像教学法、参与讨论法以及辩论赛、小组展示等;课外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现场观摩法、读书指导法、田野调查法、演讲比赛、话剧表演、摄影比赛等。

(五)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的考核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目标在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道德品性的陶冶以及理想信念的输入,这一特点决定了思政课相较于其他专业课考核的特殊性在于思政课着重过程性考核而不是结果性考核。而且,“现代教育理念主张多元、现代、立体的考核思想,强调知行合一,以发展性评价为最高的评价目标。”[3]为全面有效地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实践能力,避免考核流于形式主义,在2015年“9+5”课程方案实施中,我们对四门思政课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并统一规范,学生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20%左右,社会实践占30%左右,期末卷面成绩占50%。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举措的特色之处

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需要“再理解”“再建构”,结合传统课堂,把握技术载体植入、促进实践体验,才能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以实现教育目标。南京农业大学实施的“9+5”课程方案有以下几点特色之处:

(一)实施系统化课程新方案

“9+5”课程新方案将学分在4门课中重新分配,强化了理论课的专题教学,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讲深讲透,提升课堂理论教学效果,凸显了实践育人作用。这一改革使思政课教学有效整合“第一课堂”与 “第二课堂”资源,形成两大课堂的良性互动,初步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二)实现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

在多年来倡导研究性专题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思政课个性化专题教学团队,以专题教学改革为导向,以课程组制度为载体,即按开设的课程针对教学班设组,教学班负责老师为专题教学团队的组织者,明确组织者和和组员的责任,实现“一课多人、一人多课”的交叉型结构,形成稳健、灵活、高效的团队运行机制。这一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师的科研成果更积极转化为教学内容,各专题能讲精讲透,增加思政课学术性、思想性和理性魅力,可谓精彩纷呈,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成效显著。理论研究促进了教学的开展,同时教学的实践也促进了理论研究的深入。

(三)发挥思政课实践育人作用

在“9+5”课程方案中,增加了实践学分数,从原来的2个学分增加到5个学分。根据“有特色、可操作、显实效”的基本要求,各门课程制定了实践教学方案,采取各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方式。通过开展课堂内外、校园内外两结合的多形式实践教学,实现了思政课教学由知识传授向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转化。择几个案例简介:“品读经典”是“原理”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原理”课理论性、抽象性、思辨性很强,很容易让学生因为枯燥生涩而不愿听也听不进,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原著和相关书籍并在课堂上就其进行对话和讨论,哲学思辨和文学审美活动形结合,逐渐吸引了学生。“思·正”杯历史知识演讲比赛以“纲要”课为依托,目前已举办7届。“中国梦·廉洁情”演讲比赛以“概论”课程为依托,联合南京农业大学纪委和团委共同举办,并得到江苏省教育厅的支持,目前已举办4届。每周新闻播报在“概论”课课堂教学中采用,“概论”课具有政策性和时代性,由学生小组做“每周播报”,从自己的视角裁剪一两个重点新闻,引入课堂并进行深入的讨论、辩论,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从事实到思考到讨论到结论,令学生印象深刻,收效明显。话剧表演主要针对表演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组织表演专业学生排演话剧《切·格瓦拉》《狂飙》,并在全校进行汇报演出,话剧的引入内化和深化了学生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百年南京摄影集是“纲要”课的实践教学形式,以“走访近现代史中的南京”为主题,在南京地区对中国近现代史有密切关系的历史遗存、博物馆、纪念馆等进行实地探访和记录,使学生得以直观地感知历史,获取历史现场的体验感,并从中优选优秀摄影作品成册。①即便是社会调查,也采取多种形式,例如“江苏农村政治文明发展报告”课题组在2012—2017年的五年调研过程中,每年招聘约100名学生深入江苏各地农村参与调研。

(四)运用信息技术植入优势

教育技术创新场域的形成使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思维习惯和表达语境都发生了改变。目前,我们开发了1门“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微品朱娅”微信公共号,以及应用“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平台,在部分课堂试行“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特别是QQ号“毛小概”(2941699695),作为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形成线上线下班级同构、学习生活资源同步、教师学生交流同行的立体化掌上课堂,被评为南京农业大学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的支撑体系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平台、完善管理制度体系、整合全校资源,是推进“9+5”课程方案体系和综合改革创新的的支持与保障。

(一)建设学科平台发挥学科支撑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学理支撑,是推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领航学科。”[4]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独立建制的二级学院,建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校级),建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个硕士点,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并立足三农、交叉融合,以农村政治文明为方向凝聚研究团队,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引领力和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提升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保障教学质量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 2017 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17〕15 号)精神,制定了南京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方案,保障思政课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为了保障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开展,提升教师教学技巧和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新教师试讲和指导、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说课竞赛、教学观摩、教学讲座、集中命题的制度化、常态化。此外,学院还颁布了《思政课平时成绩考核办法》《思政课教学文档规范要求》等规范。

(三)协同推进构建思政课建设大格局

“协同推进需要全面整合内外结合,统筹课内外、院内外、校内外、行内外各方面的力量,调动教育、教师、实践、宣传等各方面的资源,探索构建思政课建设大格局的新思路,构建学校各个部门、校外各方面的运转机制,形成思政课建设大格局的合力。”[5]南京农业大学在2017年5月调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校团委、教务处、人事处、学工处、财务处、研究生院等各部门一把手为小组成员,在党委领导下,齐抓共管,统筹推进,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协同。例如,协同教务处,修订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思政课的“9+5”方案;协同宣传部,将话剧汇演列为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有效将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学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协同校团委,由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协同校纪委、教育厅教工委、省纪委驻教育厅纪检组等校内外部门,开展“中国梦·廉洁情”演讲比赛,打造“思·正”杯品牌。

全面推进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的举措,提升了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学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日益客观公正,认为思政课教学具启发性和反思性、有感染力、具有思想引领作用。在“9+5”课程方案改革的基础上,今后还需正视教学对象思想多元化对课程思想一元性冲击的现实,正视新时代新技术对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形成较大挑战的现实,着力于思政课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

[注释]

① 参见邵伟楠老师主编的《百年南京摄见集》,2016年。

[参考文献]

[1]李卫红. 大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2014(1):4-6.

[2]张继梅. 创新项目制实践教学模式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0):70-72.

[3]王占可.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多元评价体系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2016(4):65-69.

[4]刘贵芹,本刊记者.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访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刘贵芹[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 (5):4-8.

[5]陈灿芬,段振榜. 教学质量年助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8):106-109.

猜你喜欢

南京农业大学学分理论课
主编寄语
——庆祝南京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数据库收录和获奖情况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获评“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数据库收录和获奖情况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