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样化的媒介形式向影视剧的扩散

2018-01-27张邱平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10022

大众文艺 2018年9期
关键词:网游影视剧动漫

张邱平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010022)

随着中国影视剧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多样化的媒介形式开始向影视剧扩散。不少积蓄了高人气的戏剧、动漫、网游、综艺、歌曲等,相继被改编成影视剧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一些历史、科幻等题材的影视剧也在反哺这些媒介形式,比如:电视剧《天龙八部》改编成网游《天龙八部天佛降世》,电影《阿凡达》也改编成同名网游等,形成了优质资源在多媒介之间的互联互通,为受众提供迥异的媒介方式进行消费。同样的题材、同样的故事用不同的媒介手段去演绎,从而构建起不同媒介间资源互通的桥梁。在纷繁的媒介形式通过转化冲击大银幕的时候,都需要各媒介褪去自身特征,用影视剧所特有的语言来诠释故事。然而,这些人们喜闻乐见的媒介形式又都带有自身的局限性,并非都适合影视剧的改编。

一、时尚话剧向影视剧的转换

近年来,把戏剧作品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开心麻花出品的第三部电影《驴得水》已于2016年10月上映;由饶晓志编剧、执导的戏剧《你好,疯子!》也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更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开心麻花团队制作的首部电影《夏洛特烦恼》一举斩获了14.38亿的票房。这部片子在创作前期,已经凭借话剧的形式遍布全国各地巡演了几百场,再加上麻花团队成立十几年来所积攒下的粉丝,在电影上映后推动了票房的持续走高,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儿。电影版《驴得水》在沿用了剧场版的制作模式和原班主创人员的基础上,其故事情节、创作手段与艺术风格很难与剧场版《驴得水》彻底割裂开来。一方面,编剧导演等主创人员对故事和角色的定位已经形成了深刻的认知;另一方面戏剧的特性又使电影化的再创作难以另起炉灶,就这两点也算是影片《驴得水》的诟病。影片中处处可以看到话剧的痕迹和薄弱的电影感,这样的例子也包括邓超、俞白眉团队打造的话剧《分手大师》、《恶棍天使》,它们先后被搬上大银幕后,虽然口碑一般,但是借助邓超的高人气,最后两部影片一共斩获了13亿票房。难道高口碑的热门戏剧改编成电影就一定能成功吗?就拿林奕华执导的舞台剧《华丽上班族》来说,高投资大手笔的改编成了电影,并且邀请了周润发、汤唯等一线大咖加盟,影片最终上映不足一周,以5000万的票房惨淡收场。更多观众对这部片子的评价是不像电影,更像是一部舞台剧视频。影视的制作者没能做好舞台元素到视听语言的转换,完全忽略了镜头的运用、场面的调度、光影的效果、景别的变化和色彩的渲染等试听语言的表现力。其实就目前来讲,国内戏剧改编成的电影,即使获得了理想的票房,也存在类似诸多问题。

电影终归是一门视听的艺术,主要是运用镜头在讲故事,而不能变成以说段子为主的加长版视频,从而忽视了电影的本质。所以戏剧人如果想把舞台剧搬上大银幕,一定要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用影视剧的创作规律来解构话剧故事。虽然故事是戏剧的优势,但是舞台毕竟和银幕的假定性不一样,因此要把戏剧拍得更像电影。如果想要把成熟、优秀的戏剧搬上大银幕,不妨邀请电影制作者加入戏剧的主创团队,这样才能够淡化由戏剧拍成的电影试听元素弱的缺陷。

二、动漫网游和影视剧的联姻

如今,国产影视剧正在蓬勃发展,故事的取材更加多元化,它跳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名著、小说、真人真事,转向对漫画、网游的二度创作,从而把热门的动漫、网游作品改编成真人版的影视剧现象,成为近年来影视剧市场的一种新的艺术形态。比如,早些年的《粉红女郎》、《铠甲勇士》、《美国队长》、《寂静岭》等影片,到近些年的《秦时明月》、《风云》、《向左走,向右走》、《古墓丽影》,再到2016年的《魔兽世界》、《愤怒的小鸟》等都赢得了观众的口碑。从漫画和网游中提取故事,改编成影视剧的优势很多:其一,漫画和网游有完整的人物设定和情节,结构清晰,经得起编剧的再创作。其二,动漫和网游的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例如:武侠动作、浪漫爱情、历史典故、青春热血、人物传记等都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三,动漫和网游往往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影视剧推出后关注度高,可以带动后续的衍生品发行。但是,改编动漫剧本需谨慎。虽然眼下动漫网游热,但毕竟是新兴产业,稍有不慎,故事就会陷入脱离原著、逻辑混乱的状态。切记不能踏入生搬硬套、强行改编的怪圈。否则,纵然是一部优秀的动漫、网游作品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收视效果。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中国卡通动漫、网络游戏的生产者未能够正确认识和解读本土的民族文化,导致美日动漫样式的入侵,严重影响到了国产动漫的创作、网游的制作,使其变成了介于中西化的“杂合体”,无法正常表达、传播自己的文化。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影片制作水平的提高,一批故事取材于动漫的电影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但是在长远发展上看,这种现象令人堪忧。令人忧虑的并不是影视剧的故事取材于动漫、网游,而是市场的成功会助长这种“杂合体”影视剧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在它们的影响下电影的边界不断得到扩展,电影的”不纯性”愈发明显,最终导致改编成的影视剧不再具备承载和传播民族文化的功能。我国的动漫电影和游戏电影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动漫、游戏与影视剧媒介的融合是影视剧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媒介形态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游戏庞大的用户数量和动漫的粉丝效应。比如2004年拍摄的电视剧《仙剑奇侠传》,是我国第一部由游戏改编的电视剧,凭借5.17亿的用户群体,赢得了11.3%的平均收视率,连续拍摄了三部成为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短期经济利益促使更多的影视剧制作者急于选择改编动漫网游,进而获得商业成功,因此模仿抄袭的现象应运而生。像根据日本漫画改编的国产电视剧:《花样少男少女》、《公主小妹》、《放羊的星星》、《千金百分百》等一批后现代青春片播出后掀起了收视狂潮,剧情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却满足了青少年的猎奇心理、充满了拜金主义却使人觉得金钱财富可以唾手可得、扭曲了三观却像吸食了精神鸦片般的酣畅淋漓。如此改编制作出来的影视剧,纵然获得了高票房、高收视率、高收益,却无形中失去了其本土性和民族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制作者们简单地挪用了中国文化元素移植到动漫、网游之中,使得拍出来的同一题材的影视剧所呈现的外来之物和本土之物的运用都流于形式。就目前来讲,虽然伴随着动漫网游向影视剧蔓延,其中的人物开始由平面走向立体、虚拟迈向真实,但是国产动漫网游身份的迷失和话语权旁落的现状最终导致制作出的相关影视剧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传递上,给观众造成误导。

三、综艺转战大银幕高开低走

在我国,通过综艺节目改编为大电影的开端,是2009年湖南卫视将其品牌综艺节目《快乐男生》改编为大电影《乐火男孩》。近几年,火爆的真人秀被改编成大电影的现象如雨后春笋,比如:《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也包括炙手可热的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甚至有的片子都进入了新年贺岁档。众所周知,一部电影的拍摄周期大约是3个月到6个月,再加上后期制作最快也要10个月上映。而这些所谓的真人秀电影从拍摄到制作不过10天左右,轻轻松松就席卷了几个亿的票房。冯小刚导演在2015年初,针对真人秀转战大银幕这一现象做了发言,说:“我很介意综艺节目拍成电影,一个星期拍出一部电影,完全就是在抢钱,好的电影导演演员都不会答应,美国娱乐节目如此发达,都没人做这样的电影。把娱乐素材剪辑搬上银幕的导演,我怀疑他们的诚意。”正如冯小刚导演所说的那样,严谨负责的电影人都对电影事业孜孜以求,力争拍出高质量的电影,如果寄希望于电影赚钱,那拍出来的只能是商品。

最早以综艺真人秀节目为背景创作的电视剧是2005年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改编为青春偶像剧《美丽分贝》,由当时的参赛选手何洁、李宇春、黄雅莉等人主演。借着电视节目的效应,电视剧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是综艺节目向影视剧转换的成功典范。

影视剧的创作取材于综艺真人秀完成电视节目向影视剧的延伸,这种现象在影视艺术发展的角度上看是进步的、符合发展规律的。不过,如果像《爸爸去那儿》、《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这样将节目模式、内容不经过艺术加工、创造,照抄照搬到大银幕前,制作成了加长版的综艺视频,丝毫不重视影片试听元素运用的行为,是对广大观众的一种欺骗。电视节目制作团队去拍电影,严重滋扰了电影市场的秩序。换句话说,要是综艺真人秀在转战大银幕的时候,严格按照电影的拍摄制作流程,那么综艺真人秀和影视剧之间真正走向相互依托、相互借鉴、资源共享的局面,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四、歌曲蜕变影视剧难以为继

曾经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被改编成大电影,要是在几年前估计没有人会想到。而如今,这已经演变成投资者们竞相追逐的风潮。自从高晓松一首《同桌的你》唱出了70、80和90后几代人的记忆,被其改编成同名影片后一举斩获了4.56亿票房。随后何炅把自己的经典校园歌曲《栀子花开》搬上银幕,虽然口碑差强人意,但是也赢得不错的票房。除了这些已经上映的电影之外,还有很多由歌曲改编的电影已经通过了广电总局备案立项,其中包括宋也冬的《董小姐》、张洪亮的《广岛之恋》,特别是卢庚戌创作的歌曲《一生有你》,他根据自己的初恋故事改编成了电影,影片将于2018年毕业季公映。

近几年大量经典歌曲扎堆被改编成影视剧的现象屡见不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影视剧的取材日益多样化,略有名气的网络小说、动漫、戏剧和游戏都被瓜分后,投资者不约而同的把眼光投向了经典歌曲;其次,很多歌曲都是创作者根据真实的故事而写的,感人至深、广为流传,比如唐磊的《丁香花》,谢承强的《丹顶鹤的故事》、韩红的《天亮了》。这些歌曲主题明确,原创性强,能引起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此类歌曲打的是情怀牌,内容如出一辙,基本上都是怀念青春年少时的懵懂爱情和执着友情,情节设置上基本离不开打群架、喝醉酒、车祸、癌症、劈腿、堕胎、出国等。这种题材和内容的同质化也成为了歌曲改编成电影的硬伤,由于剧情相对简单,节奏缓慢又怕观众不买账,所以在选角上,拥有大量粉丝的小鲜肉就成为了制片人和导演的最爱。

多样化的媒介形式向影视剧的扩散,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热了市场,却冷了艺术。资本控制市场,投资商主导影视剧的制作流程,而真正的影视制作者失去了话语权。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投资原来越保守,把目光聚焦到热门的流行媒介,不愿意投原创,因为在资本持有人的意识里认为“原创”就意味着高风险,所以这样的市场现状会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创作者为了迎合其他媒介的故事元素,进而削减了剧本本身的艺术特性;第二,在资本的驱使下,影视剧制作者急功近利,导致蹭热度、蹭热点、制造话题的“揩油经济”在影视圈盛行,他们都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攫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影视剧的制作流程;第三,行业人士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在影视剧的策划和制作上造成精品意识淡薄,市场意识膨胀;第四,把固有的媒介形式转化成影视剧后,是否满足原来受众的需求,也就是说,不同介质的故事内容一定有自己的属性,不可在不明辨的情况下照抄照搬,避免水土不服。第五,影视剧的同题材化、内容的同质化,拉低了其真正的艺术品质。

内容生产的质量决定了其他媒介形式向影视剧转化的成败,面对转化过程中的潜在问题,有以下几个解决方法:第一,加强影视剧市场的培育和监管,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规范的市场坏境;第二,要融入弘扬传统文化和讴歌传统道德的主题内涵,力争制作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良心影视剧;第三,加深叙事美学研究,达成价值观和对策上的共识,进而更好的把握未来影视剧的发展走向。第四,积极培养专业影视剧的制作人才和投资人才,让他们手中持有资本,制作出更多更好脍炙人口的良心剧来。

影视剧的跨界改编成为了近两年来重要的创作现象,从深层次的产业结构看,跨媒体和多媒体的发展,有利于影视业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扩大竞争优势,使文化、媒介资源得到优化、合理配置。“对同一版权资源进行开发,达到共同构建品牌、联合营销的效果”。影视行业作为文化、娱乐媒介中最具有号召力的媒体,可以强化已有的版权资源,进而为其他企业、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所以,多媒介向影视剧的转化,不仅是各媒介、影视行业单方面的开拓和诉求,更是在新媒体推动下,成为了各大传媒集团重要的商业战略。

参考文献:

[1]尹鸿,陆绍阳等.《2017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年版,第77页.

[2][法]让—米歇尔.弗罗东《电影的不纯性——电影和电影游戏》,杨添天译,《世界电影》,2005年第6期。

[3]王艳云.《网络游戏影响下的中国电影新动向》,《当代电影》,2015年第11期。

[4]丁亚平.《全球化与大电影》,文学艺术出版社,2016年7月,第217页。

[5]彭侃.《好莱坞电影剧本的开发体系》,《当代电影》,2014年第7期。

猜你喜欢

网游影视剧动漫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学生党网游超廉价攒机
开口笑
锋绘动漫
被网游点燃的午休时间
没有网游=平坦的成才大道吗?
翻拍影视剧是一种文化